任操
摘要:互聯網的日益普及和廣泛應用對一些大學生的倫理觀念和行為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認知、情感、意識和行為失范等方面。網絡的虛擬性和開放性、學生本身的原因、社會綜合因素等是造成大學生網絡倫理失范的主要原因。文章通過闡述網絡倫理的概念,分析大學生群體網絡倫理的現狀和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強大學生倫理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網絡倫理;網絡;大學生;教育
引言
眾所周知,我們對大學生的網絡行為規范教育嚴重滯后于對大學生的網絡技術知識教育,正是網絡技術的普及與網絡行為規范教育二者之間的脫節使得這種網絡空間“無規則、無道德”的認識長期得不到糾正。因此,如何搞好大學生網絡法制道德教育,規范大學生的上網行為,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是新時期擺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網絡倫理的概念
所謂網絡倫理,可以界定為人們在網絡空間中的行為所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規范的總和。雖然網絡倫理是建立在網絡社會基礎上,但在本質上,它與現實社會倫理毫無二致”,而是現實社會倫理在網絡社會中的延伸。網絡倫理的“善”就是維護網絡安全,維護網絡規范,對現代網絡技術的應用和開發是正當的,它應該符合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需要,并在道義上它也能肯定人自由存在的意義;反之,網絡倫理的“惡”就是利用網絡的便利給網絡社會以及現實社會帶來危害,網絡技術的開發利用活動就是反人性的。大學生網絡倫理,是網絡倫理的子概念,是大學生通過網絡信息技術所表現出來的道德關系,以及所有的道德要求、準則和規約的總和。
二、大學生網絡倫理存在的問題
(一)迷戀網絡、癮于游戲
網絡的迅猛發展,網絡中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有著較強好奇心和探求欲的大學生們而言,這意味著磁力無限,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迷戀網絡、癮于游戲而不能自拔,虛耗嘉年成了他們自然而然的選擇。在網絡中,他們除盡情享受一度盛行的上網聊天所帶來的具有色情信號的挑逗與誘惑和不斷變化的QQ游戲以外,新近各類網絡游戲(諸如:星際爭霸、反恐精英、傳奇、SE戰隊、CPTP戰隊等網絡游戲)的再度風靡更是讓他們如醉如癡。許多大學生在其網絡游戲魔力的驅使下,不吃、不喝、少睡早已司空見慣,職業玩家似乎成了他們的代名詞。有的大學生因迷戀網絡而出現成績下降、留級、退學甚至犯罪等現象,有的大學生因癮于游戲難以自拔而出現了人格身心的分裂與異化。
(二)附和庸俗文化和低級趣味
由于網絡監管的長期滯后,互聯網在中國一直處在“野蠻成長”過程中,被賦予“新經濟”的高帽。大多數網絡媒體,甚至于主流網絡媒體,簡單引用西方的“市場化”,認為網民愿意接收、接受的就是網民需要的,在互聯網領域,網站的流量直接關系到網站的廣告投放價值,導致大批打擦邊球的內容泛濫,虛假廣告隨處可見,為謀取暴利,用低級趣味的“黃毒”吸引網民的點擊瀏覽。大學生處在青春萌動期,對性方面的內容充滿好奇心,缺乏抵制低俗內容的自制能力。致使其附庸低俗文化和低級趣味。
(三)人生觀、價值觀取向偏離
網絡文化具有開放性、平等性和互動性,這些特性正好迎合了當代大學生不要拘束的生活態度。傳統的文化一般是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雜志、書本來傳播的,這種傳播方式具有政府性和權威性,這種方式傳播的信息雖然具有局限性,但是它可以對各種信息進行控制和過濾,能夠基本上保證信息的健康和積極上進,保證大學生能夠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大學生網絡問題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網絡信息的不確定性和身份的虛擬性
由于網絡的超速發展,如今幾乎絕大部分大學生都加人到了“網民”的行列,網絡社會的特殊性使身居其中的大學生們形成了獨特的、甚至是偏激的倫理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由于網絡信息的紛繁復雜,各種各樣的虛假信息充斥著網絡,大學生很難從中挑選、辨別信息的真偽、很難取精華棄糟粕。因網絡是虛擬的,人和人的交往是建立在虛擬的環境中的,所以人與人很難取得相互的信任,由此便產生了大量的網絡倫理問題。
(二)大學生渴望情感交流,發泄情緒
大學生正處于情感體驗的高峰期,他們對情感世界中的喜怒哀樂愁苦怨等都有強烈的表現,他們需要平等自由地交流和宣泄,渴望受到尊重,渴望得到別人的了解和尊重,希望在一個獨立自由的空間里,彰顯自己的個性,與他人自由地交流,而網絡恰恰契合了他們的愿望。另外,在當今就業、升學和社會人際關系的多重壓力下,他們也渴望通過網絡來合理宣泄,調整自己的情緒,通過一系列網絡娛樂和休閑來滿足自己的愿望。
(三)大學生社會責任淡漠,道德評判標準不成熟
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里,部分大學生將自身的言行游離于現實社會之外,追求網絡世界的高度“自由”,把道德拋之腦后,丟棄社會責任,喪失了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的道德感和法律觀念,超越了網絡空間的約束,導致了一些不道德的行為,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另外,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道德判斷力弱,評價標準尚不成熟,他們對網上違法犯罪活動的危害性認識不充分,在他們的觀念中,虛擬的網絡犯罪不是犯罪,而是一種檢驗自己智力水平的游戲或者是對技術的挑戰,如果實施成功,他們不但沒有負罪感,反而有成功的滿足感,把自己看成是另類的網絡英雄而沾沾自喜。
四、加強大學生網絡倫理教育的對策
(一)完善社會網絡運行法規,加強網絡運作管理
過去,大學生接受教育主要是從學校,而現在網絡也成了大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倫理道德教育方面,在校學生從網絡接受的教育甚至可能比從學校接受的教育還要多、還要深、還要具體。由此可見,學生倫理道德教育己經不完全是學校的任務了,必須賦予社會以教育的責任。要把網絡開發商、網吧經營者逐步納入教育管理系統,賦予其教育責任。網絡管理機關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強化管理,嚴格掌握和控制上網內容,杜絕黃賭毒傳播。加強網絡系統人員隊伍素質建設,防止和避免素質低、作風差、道德水準低下的人進入這一特殊行業。
政府是網絡道德規范治理的執行主體,必須加強管理和監督,通過政策引導來推動互聯網的良性發展。要把建設和諧文化的要求貫穿于政府網絡治理的全過程,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網絡治理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要切合互聯網發展的要求,要堅持以建設和諧文化為目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為指導,促進和諧共生、健康有序的社會主義新型網絡道德規范的生成和發展。目前,在政府治理層面,我國已經制定了一系列不同層級、相互配套的網絡治理政策體系。網絡治理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未來的網絡道德規范失范治理中,政府治理應堅持政策與教育相結合的思路。
(二)充分發展校園網站的主陣作用
加強校園網站建設,既是高等學校在互聯網條件下做好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陣地,又是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加強管理的重要環節。加強校園網站的建設和管理,首先要在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中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以提高學生上網技能、消除數字鴻溝為己任;以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搭建研究性交互學習平臺為目的。占領全球網絡宣傳的制高點,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營造積極的網絡輿論氛圍,使網上有更多更強的正面聲音,通過網絡給大學生有益健康的東西,以正確的思想引導人,在網上實施思想政治教育,以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加強對網絡行為的監控和管理。要建立起網絡信息管理的常設機構,制定網絡行為準則,通過審查、監控來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對網上反動、黃色、不健康的內容要進行清理,要通過分析監控,及時發現大學生中存在的思想問題并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同時,還必須加強對大學生進行網絡倫理、網絡法制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抵制網絡垃圾的侵蝕,并能自覺維護網絡秩序。
(三)加強網絡倫理教育,提高網絡主體素質
可以說,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知識已成為當代干部特別是政工干部知識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一支既具有較高政治理論水平,又懂信息網絡技術的新型政工干部隊伍,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組織保證。倫理教育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積極能動地去開創高校網絡教育的新陣地。面對網絡教育這一時代新課題,倫理教育工作者必須轉變觀念,正視現實,既要接受網絡教育的開放性和平等性,認清網絡思想的多元化和復雜化,又要不斷加強自我學習和提高,開拓創新,努力開創倫理教育的新陣地。通過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網絡知識培訓,使他們深入了解網絡的特征,熟練地使用網絡、駕馭網絡,及時解決網絡傳播中的問題,使他們具備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知識并能熟練進行網絡操作,并且有必要把那些政治覺悟高、懂網絡技術、熟悉網絡文化特點的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專業人才充實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來。
其次,要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倫理素質,培養大學生高度的倫理責任感。一方面,應不斷充實倫理教育的內容,除了重視對大學生科學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傳授,更要注重加強對大學生的倫理教育和倫理精神的熏陶,培養他們尊重倫理的意識。另一方面,應加強大學生倫理責任教育,提升大學生倫理修養。
(四)應該培養大學生的“慎獨”精神
由于網絡的開放性、自主性、網絡監管有限,大學生的網上行為受到的約束和限制相當少,他們可以為所欲為地做一些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大學生的“慎獨,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應該將社會道德規范內化于自己的內心,變被動的服從為主動的律己。網絡道德的遵守是非強制性的,人們可以選擇“遵守”,也可以選擇“不遵守”。我們要通過教育引導,使大學生認識到虛擬社會既是大學生道德責任的建構區,也是大學生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通過組織網上專題討論、名人講座等,讓他們清醒地認識到網絡的優缺點,從而提高其道德自律能力。總之,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有正確健康的網絡心態,只有這樣,才能抵御“網絡鴉片”的誘惑。
五、結語
解決大學生網絡倫理問題,必然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相信隨著網絡法制建設、大學生網絡道德建設以及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和大學生的自我教育等多方面的工作,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失范行為會逐步減少,網絡倫理問題會逐步解決。
參考文獻:
[1]謝海光.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案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楊 凱,張華偉.大學生網絡倫理問題研究[J].河南科技,2007(08).
[3]鄧艷華.淺論如何促進大學生網絡倫理觀的正確構建[J].教書育人,2007(10).
[4]秦蘇濱.淺談網絡對高校德育的影響與對策[J].社科縱橫,2004(12).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