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曲東
傳統的語文教學一般都特別強調以“讀”促“寫”,這當然是正確而必要的,可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發現這條正確的路徑有時候走起來卻是異常的艱辛。具體的原因不言自明,比如,閱讀量不足;沒有閱讀的興趣和習慣;讀完后沒能真正理解,也沒有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和文字,等等。應該說,通過讀別人的“成品”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寫作能力是一件需要耐心、興趣甚至一定的先天稟賦的事情,對部分精英學生我們當然可以這樣去要求和實施,但是假如讓所有的學生都按照這樣的相同的途徑和方法去提高寫作水平和能力,顯然是不符合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的,成效如何當然也是不言而喻的。
聽說讀寫全面訓練,是中學語文諸多教學原則中不可或缺的一條,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可是,由于傳統語文教學積弊深重,時至今日,不少語文教學工作者往往只重視“讀”和“寫”方面的訓練,而把“聽”和“說”(特別是“說”)方面的訓練放在了可有可無的位置,導致的結果是相當多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不盡如人意,書面表達能力也徘徊不前。其實,“說”和“寫”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出口成章”,誠然,誰能說一席中心突出、條理清晰、用語準確的話不是一篇好的文章?因而,一般說來,一個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好的人,其實際寫作能力也一定是不差的。
另外,從系統論的角度看,聽說讀寫是一個以思維為核心的相對完整的可調控系統,聽說讀寫之間的聯系表現在外部語言與內部語言(思維過程)的相互轉換上。“聽”和“讀”是由外部語言到內部語言的轉換,“說”和“寫”是由內部語言到外部語言的轉換。聽說讀寫在語言和思維的統一中構成了交錯相通的網絡系統。葉圣陶先生說:“接受和發表,表現在口頭是聽(聽人說)和說(自己說),表現在書面是讀和寫。在接受方面,聽和讀同樣重要;在發表方面,說和寫同樣重要。”他還指出:“不善于聽未必善于讀,不善于說未必善于寫。”顯然,聽說讀寫是一個有機的、互為促進的整體,四項能力的培養在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上,都可以收到異曲同工的妙處。
有的教師可能會說,很多中學生一到讓他們自己去說的時候,總是笨嘴笨舌,根本說不出什么東西。這里面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比如見識少、認識膚淺、思維狹窄、語言組合能力不夠等,但是,教師重視不足、學生訓練不夠是主要原因之一。鑒于此,我們應該構建盡可能多的活動平臺,為學生提供必要的鍛煉機會,努力培養提高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以“說”促“寫”,以“寫”促“說”,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下面我結合具體教學實踐,談談同步提高學生“說”“寫”能力的教學方法。
一、心語交流
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特別是當今社會,信息量極其豐富,學生時刻會受到各種刺激,有了刺激,自然就有了表達的欲望,教師可以,也應該想方設法,在課堂內外為他們提供這樣的機會,創設適當的情境,構筑交流的平臺,讓他們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吐露、表達出來,只言片語、點滴體會都行。比如可以圍繞書上的某句名言,QQ上的某句簽名,微博上的某個觀點,等等,簡單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當學生“口欲言而不能”的時候,教師應適時地點撥,指導,這樣日積月累,匯少成多,學生在養成習慣的同時,自然就能提高口頭表達水平。另外,在通過口頭和其他同學交流之后,老師還應該積極引導他們把這些“智慧之花”記錄下來。這樣不但能訓練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積累寫作的素材,而且能養成積極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二、活動記錄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喜歡以活動、討論、互動等來代替原來的講授,這當然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改革,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之中,有些活動和討論特別容易流于形式,學生很難深入有效地學習、吸收、思考,課堂氣氛可能很熱鬧,可有不少的學生往往在課后感覺腦袋空空,好像并沒有學到什么東西,產生這種問題的因素當然有很多,其中沒能做好活動、討論或者互動之后的記錄是主要原因之一。畢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想過、說完是不夠的,只有記錄下了往往才能真正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記憶。記錄的過程也是一個分析、比較、思考、總結的過程,這樣做,對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寫作水平無疑起著極大的作用。
三、口頭創作
魏晉時期的名士喜歡聚在一起,圍繞一定的學術研討內容及范圍,“主”提出問題,并發表觀點,然后“客”問難,有些像現在電視節目中的“學術論壇”。學習這樣的集體口頭創作方式,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漫談讀書、討論時事、評點時弊等。具體操作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能力較強的學生作為主持人(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兩個),規定一定的發言時間,然后圍繞一個主題,突出一個重點,抒發某種情感,闡明某種見解。發言的時候,學生之間可以互相指出缺點和不足,也可以肯定對方的優點和長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互相替換字詞(化方言為規范,化口語為書面語),剪裁事例,提取觀點。在活動中,學生相互評點,相互啟發,集體創作,可以很好地實踐新課程提出的合作式學習的教學理念,教學效果自然比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要有效得多。
四、作品推介
每個學期,我都會要求學生把自己看到的好書、好文章介紹給其他同學,學生可以簡介書或者文章的內容,也可以簡單談談其中的某個觀點,還可以談談閱讀后的一些感受、體會。學生是具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的,他們渴望得到老師的贊許和同齡人的肯定,他們是樂意在練說活動中展現自我的。為此,他們就會積極地準備練說活動所需的材料,就會潛心閱讀古今中外的經典著作,廣泛閱讀現代的書報雜志,并且從中篩選那些思想性、藝術性、實用性強的信息材料。學生可以在推介前寫好發言稿,也可以在推介后再總結。這樣,不但“說”帶動了“讀”,而且“讀”也提高了“說”的能力。事實證明,這樣的做法不僅很好地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同時還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五、辯論檔案
以辯論的形式來組織語文教學,貫徹了新課標提出的“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全面綜合地訓練了學生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能力。把辯論引入作文教學(特別是議論文的寫作教學)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許多老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習慣給段材料或出個題目、話題,提些要求,學生則當堂完成作文。學生經過短時間的冥想苦思、匆忙敷衍,寫出來的文章干癟單薄、空話連篇。如果能有準備地組織好課堂辯論,豐富學生議論文的寫作思路,那么這個問題會迎刃而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思維素質會大大提高,議論文的寫作水平也就會較快地得到提升。可以說,一次成功的辯論賽,勝過十堂機械的議論文技法教學和訓練。在這里需要特別重視的是,每次辯論,不管成功還是失敗,教師都應該努力引導學生建立辯論檔案,主要工作應該包括:記錄、整理辯論經過、分組整理辯詞、撰寫辯論心得體會等,這個環節的工作,很多教師往往把它疏漏掉,殊為惋惜,因為只有這樣做,才算是一次真正完整有效的語文活動,也才能真正全面綜合地提高“說”與“寫”的能力。
隨著普通高中教育的發展和普及,很多來自農村的學生進入了高中課堂,他們大多交際不廣,見識不多,閱歷不深,在公共場合說話時不夠流利自然,聲調、神態、儀態等都不盡如人意。或是臉紅耳赤,抓耳撓腮;個別敢說的不是音量低、語音含糊,就是語句不連貫、詞不達意、缺乏條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先在“說“的訓練方面多下一些工夫,堅持給學生創造“說”的機會,加強說話訓練,使學生由不敢說到敢說,由敢說到能說,由能說到善說,由善說到愛說,讓學生在“說”的方面品嘗到成功的滋味。在活動中,教師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不急于求成。開始階段,可以讓學生朗讀一篇自己喜歡的詩歌、短文,或者講一個自己喜歡的成語故事等。每堂課一人次,按座位號輪流,教師當場評議,力求挖掘學生“說”中的閃光點,予以鼓勵。到了一定的階段,再通過必要的引導、提出更高的要求,實現“說”與“寫”的相互促進、相互提高。
任何能力的提高都要經歷一個艱辛的過程,“說““寫”能力的同步提高也不例外,剛剛開始的時候一定是有困難的,但只要堅持進行“說”與“寫”的同步訓練,真正做到“說”與“寫”的相互促進,我們就一定能收到較大的成效,在提高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相應地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李炳亭.高效課堂22條.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
[3]王鋒.以說促寫化言為文.中學語文教學,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