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利云 鄧歡歡
摘要: 蘊含特殊文化內容的紅歌,形成于特定的歷史時期,是啟人心智、健康向上、凈化心靈的歌曲。班主任應充分利用紅歌的德育功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用紅歌培養正確的審美情趣,塑造完美的人格,激發無限的創造力。
關鍵詞: 紅歌班主任德育工作大學新生
在建黨90周年慶的一系列活動中,“唱響紅歌”是群眾參與最廣泛的活動,全國各地、各單位、各年齡段的人,都在用自己一腔熱情,抒發對祖國的熱愛、對黨的忠誠。音樂的熏陶能使人的情感世界更加豐富且美麗,培養完整健康的審美觀和生活情趣,以及觀察、思考的能力,等等。紅歌作為優秀的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紅歌傳播的是一種紅色的理念,傳承的是一種健康向上的精神。紅歌蘊含的無私奉獻、團結進取、追求美好的精神,展現出了時代的新風尚、新風格。作為班主任,我充分意識到紅歌在德育工作中的重大意義。
對于大學新生來說,“愛”是他們需要的,但當今流行歌曲中的“泛愛”甚至是“濫愛”讓他們感到迷茫與困惑。此時他們急需紅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心靈上的空白。
1.當下大學新生的音樂取向
近年來,身為“60后”的我,明顯地感到現在的文學環境與我們中學時代完全不同了,變化太大,甚至讓人覺得有些窒息。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也越來越便捷。電腦、手機、電視機、VCR、MP4、車載電視、空中電臺等,都成為大家欣賞音樂的途徑,音樂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歌曲數量的龐大是我們那個卡帶年代無法想象的。
音樂像一面鏡子,真實映照著不同人群每個人生階段的不同心理狀況。對于大學新生來說,音樂更是表達內心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我帶教的兩個班里,統計數據顯示95%以上的學生喜歡在課外聽音樂。這部分“愛好”音樂的學生里面,大部分喜歡聽的歌曲均為流行歌曲,且他們有自己的偶像。受國內電視臺娛樂節目的影響,班級里有很多自稱玉米、涼粉、筆親、云團等粉絲們。國內流行歌曲還有一大熱點,就是有“亞洲流行天王”之稱的周杰倫,他的不拘一格和標新立異的曲風與個性使其成為當代中學生喜愛的流行偶像之一。
流行音樂具有通俗易懂、時尚鮮明、動感活潑的曲風,為廣大學子所追逐,加上從眾心理,不少人最初的動機就是“大家都在聽,那一定是很好聽”。此外,大學新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所限,普遍認為古典音樂太深奧、聽不懂;民族音樂太土、不好聽;流行音樂新穎活潑、通俗易懂、好聽。
流行音樂也有其負面影響,例如一部分音樂表現了對社會的不滿和反叛情緒。客觀地說,這是一種社會現象,是成人宣泄情感的途徑,但對于情緒情感本來就不穩定、容易走極端的大學新生來說,這些歌曲就成了“假惡丑”的誘因,成了情緒情感極端化的催化劑。此外,流行音樂的“文化效應”不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如“超級女聲”等平民選秀活動,在各大電視臺曾風靡一時。無論是參賽者還是觀眾,學生都是活動的主體。一些大學新生甚至逃課參加比賽,希望有機會圓自己的歌星夢。
2.紅歌特征
紅歌,即紅色歌曲,指的是中國繼“五四”運動以來,各個革命階段廣為流傳傳唱的戰斗歌曲(如紅軍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的各類健康進步歌曲。從更寬泛的角度定義,還應包括世界各國革命經典歌曲。紅歌在曲調上都是高亢激越、情緒昂揚的,能夠催人奮進、動人心魄;在風格上,都是單純明快、晴朗而颯爽的,體現了一種具有遠大抱負、艱苦奮斗、百折不回的奮斗意志。
紅歌具有大眾性和民族性,歌曲生動、真實、感人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波瀾壯闊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在戰爭年代恰如銅墻鐵壁,在和平時期勢如移山填海,展現中華民族渴望復興的不懈追求和萬眾一心的鋼鐵意志。紅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頌揚著中華民族健康向上,充滿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
3.充分發揮紅歌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自古以來,人們就將音樂作為輔德的重要手段。孔子的“禮樂并重”教育觀為世人所推崇,即人的培養,“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并將“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禮記·樂記》)作為治理社會的手段。
紅歌是在特殊年代產生的歌,是啟人心智、健康向上、凈化心靈的歌曲。唱響“紅歌”是有效抵制甚至消除一些腐朽消極的東西的最直接的途徑,能使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啟迪心靈,產生一些美的品質和智慧,對和諧校園文化的構建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因此,班主任應充分利用紅歌,將其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德育手段。
在實際操作中,我們應秉著引導為主、說教為輔的策略,循序漸進、穩扎穩打。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語言已經窮盡的地方,音樂才開始它起作用的領域。”那些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東西,可以用音樂的旋律代替,因為音樂是直接表現人的情緒和內心感受的。
首先,用比較容易讓人接受的方式,激發學生對紅歌的興趣。將當前流行樂壇的重量級人物與紅歌聯系起來,可迅速拉近紅歌與當前大學新生的距離。200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歌手胡彥斌將最時尚的元素融入了幾首老歌中,專輯取名為《紅歌》。這種老歌新唱的做法,得到大家的贊賞。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總干事屈景明先生對此評論是:“胡彥斌《紅歌》專輯中對經典紅歌的新唱,在忠于原作,弘揚主旋律的基礎上,給經典紅歌增添了很多時尚和流行的元素,易于被當今社會接受和傳唱,這樣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喜歡胡彥斌的大學新生不在少數,熱捧胡彥斌的歌迷也會時刻關注他的新作。即使其他流行音樂愛好者也會關注一些時尚元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良好的開端,班主任在進行下一步德育工作時,就可以很輕松地引入紅歌教育。
其次,開展一些紅歌與流行音樂對抗性娛樂活動。例如,辦一個課內小型的唱歌活動,取一個非常吸引眼球的名字——“挑戰周杰倫,唱響紅歌會”。試想,學生看到這個活動名字,就會振奮起來,一展歌喉。大學新生大多有叛逆之情緒,直接的說教跟灌輸效果反而不理想。運用“寓教于樂”的方式,能使他們更主動、更輕松地接受紅歌。紅歌是一種精神上的回歸,青少年積極參加這種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能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這也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最后,每周定一個紅歌交流日,定期進行紅歌傳播,使紅歌文化逐漸進入學生們的內心世界,為學生真正接納。在這些過程中,紅歌的積極元素能啟迪學生的思維,進一步開發學生的智力,引導學生始終在偉大的形象感染中進行抽象的思考,不僅提高感受力、理解力,而且豐富想象力,發揮寓智于樂的效應。
音樂可以感染人,也可以教育人。紅歌是時代的產物,體現了時代的主旋律,表達了時代的心聲,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題材。紅歌也是不可替代的德育手段,在完善學生人格結構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無論時光如何流轉,時代如何變化,人們心底對真善美的向往都是永恒的,對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都是一致的。紅歌一路嘹亮,伴學子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郭聲健.藝術教育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徐希予,傅利民.音樂美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別松梅.紅色激情和諧——“中國紅歌會”成功案例分析與思索[J].電影評介,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