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
摘 要:以廣東省上市公司2009—2011年發布的164份社會責任報告為樣本,采用市場指標對企業價值進行計量,研究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對企業價值創造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社會責任履行和企業價值創造之間的關系沒有得到確定。要解釋這個結果我們應該思考如下問題:(1)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否能提升企業價值;(2)社會責任報告是否能傳遞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3)社會責任報告是否有決策有用性;(4)本研究選擇的社會責任計量方法是否恰當反映了社會責任履行情況,是否能體現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質量;(5)樣本數量是否不足和檢驗模型是否合適。
關鍵詞:社會責任;企業價值;社會責任披露指數;廣東省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6-0038-07
從理論上看,公司公開披露其社會責任信息,無疑向社會傳遞企業具有良好社會形象和社會聲譽的信號。由此促使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公司公開披露社會責任信息有助于提升公司價值嗎?為此,本文以滬深交易所公開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廣東省上市公司為樣本,實證分析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價值創造的影響。
一、文獻綜述
1.國外研究成果。Ingram(1978)最早利用資本市場的反應來檢驗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決策有用性問題。
Anderson和Frankle(1980)通過對投資組合的配對研究,發現年報中自愿披露社會責任信息會引起市場收益率的變化,而且證券市場會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做出正面的反應。
Holman等(1985)選取了1973—1977年間《財富》五百強的工業公司中的49家作為樣本來檢驗公司社會回應對股東財富的影響。研究表明,投資者對于公司年報披露的公司社會回應沒有明顯的反應,但是對于聯邦政府的監管報告中有關公司為了遵守政府對于社會責任的要求而增加的資本性支出,投資者做出了負面的反應。
Rockness和Williams(1988)對社會責任報告在基金投資決策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社會責任投資基金經理認為公司社會責任會引起公眾的關注從而影響公司的長期盈利性。在確定決策標準時,投資基金經理通常會考慮社會標準,大部分投資基金經理將財務業績與社會業績放在同樣重要的地位,沒有人將社會標準置于財務標準之上。
Harte等(1991)采用了類似的調查方法對社會責任報告在道德與環境基金的投資決策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研究除了發現信息來源分散以外,其重要的發現是在公司的年報中,不同的信息項目其決策價值不同。
Milne and Patten(2002)使用76個來自美國實務界的會計師來替代投資者,考察他們對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反應。應答者被要求根據資料中的社會責任信息來考慮是否對公司進行短期投資或者長期投資。研究結果表明,從長期來看,多數人對那些盡管環境業績差、但是披露充分的公司給予較多的投資,在短期投資方面,結果卻是相反的。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在披露當期不被看好,但從長期來看,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具有決策價值。
2.國內研究成果。陳玉清和馬麗麗(2005)檢驗了市場對全部A股公司2003年年報中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反應,發現無論是采用單變量(單個社會責任指標)回歸還是多變量(多個社會責任指標)回歸,用四個財務指標衡量的社會責任信息與年報公布后一個月內的平均股價都不顯著相關,而且解釋能力都很弱,也就是說,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不夠關注,國內和國外的信息使用者在觀念和意識上對現代企業的要求和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存在較大的差別,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對股價解釋能力的行業差別較大。
龔明曉(2007)在總結前人的研究結論后認為,由于信息來源的多樣化、分散化導致了信息的可比性下降,從而決策有用性下降;由于年報中的不同項目體現不同的社會問題,與投資者的決策模式的不吻合,相關性比較低,也導致信息的投資決策價值下降;由于在企業不同的報告中的披露都是自愿性披露,缺乏統一的制度標準,信息的可靠性比較低導致決策價值下降。
宋獻中、龔明曉(2007)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被專業人士認為沒有決策價值;在公共關系方面,企業社會責任信息介于沒有價值和有一定價值之間。并且,自愿披露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公共關系價值顯著大于其決策價值;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決策價值大于其公共關系價值,但不完全顯著。
李正(2007)使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證明了當期的企業價值與當期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是負相關的假說。
沈洪濤、楊熠(2008)以1999—2004年在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上市交易的石化塑膠業A股公司為研究樣本,觀察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所引起的股票價格變動。研究發現:首先,中國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司社會責任信息具有價值相關性,其披露的數量和質量與股票收益率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其次,中國公司社會責任信息對公司價值的影響力在2002年出現了轉折,從不具有價值相關性發展為具有價值相關性。
以上研究表明,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關系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的話題,實證研究并沒有得到一致的結論。原因可能是公司社會責任項目和企業特征的差異影響所致,還可能是研究方法的差異所致,實證研究方法的不同主要表現在社會責任的衡量、企業價值的衡量以及樣本選擇這三個方面。
二、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研究樣本是2009—2011年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的廣東省上市公司,研究所需要的財務數據來自于國泰安數據庫。社會責任報告披露質量指標是采用指數法對社會責任報告進行打分得到。
深圳證券交易所于2006年9月25日發布的《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中規定,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是指上市公司對國家和社會的全面發展、自然環境和資源,以及股東、債權人、職工、客戶、消費者、供應商、社區等利益相關方所應承擔的責任。本文認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債權人、供應商和合作伙伴、消費者、員工、政府、社區和環境八個方面,因此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披露內容按利益相關者劃分為八大類,其中對員工的責任分解為員工健康和安全、員工發展、員工培訓、員工福利保障四個方面的表現;對政府的責任分解為依法納稅和促進就業兩個方面的表現;對社區責任分解為公益、貢獻社區兩個方面的表現;對環境的責任分解為污染控制、環境污染恢復、節約資源與能源、廢舊材料回收四個方面的責任;而對股東、債權人、供應商和合作伙伴、消費者的責任不作分解,因此本文將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分解為八個大類十六個小類。
把樣本公司社會責任報告中對十六類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方式區分為定量詳細披露、定性概括披露以及未披露三種,給定量詳細披露賦值2,定性概括披露賦值1,未披露賦值0,各類信息的權重相同。定性概括披露是指僅用文字進行概括性的描述;定量詳細披露是指用文字進行展開描述(列舉承擔該責任獲得的外界評價),或用數字進行說明。加總十六類信息的分值得出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指數,指數的取值范圍在0~32之間。具體來說,如果社會責任報告披露了表1中的數量指標和詳細信息則確定為定量詳細披露。
(二)研究模型與變量定義
本文把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指數作為測試變量,企業價值作為因變量,把國有股比率、公司規模、資本結構、控制股權結構、資產負債率等因素作為控制變量。企業價值用托賓Q值表示,托賓Q值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托賓于1969年提出的,是用于判斷企業價值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托賓Q值=企業總資產的市場價值÷企業總資產的重置成本
通常,人們用總資產的賬面價值替代重置成本,市場價值則表示為股權的市場價值和負債的賬面價值之和。同時考慮到中國上市公司的股票并沒有實現全流通,因此在衡量股權的市場價值時既要考慮流通股的市場價值,也要考慮到非流通部分的實際價值,可以用每股凈資產替代非流通股的市場價。由此,形成了一個經過改造后的新的“Q值”,計算公式如下:
托賓Q值=企業總資產的市場價值÷企業總資產的重置成本-(股權的市場價值+負債的賬面價值)÷總資產的賬面價值=(流通股總市值+每股凈資產×非流通股股數+負債的賬面價值)÷總資產的賬面價值
這一指標的含義是:企業的市賬比越大,表明企業的價值越大;反之,若企業的市賬比越小,則表明企業的價值越小。
根據以上變量設計了以下檢驗模型:
TobinQi=β0+β1idcsri+β2roe+β3lnasseti+β4debti+β5owneri +β6zhongwui+β7top1i+β8top2to5i +β9top6to10i+ε
其中,βi 為待估參數,ε為隨機擾動項,i代表第i 個樣本公司。
變量定義及計量(見表2)。
(三)樣本描述性統計
表3是檢驗模型中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數據。統計結果顯示,托賓Q的均值為1.67,企業價值高于1.67的公司為58家,它們的社會責任報告得分均值為15.02,企業價值低于1.67的公司為106家,它們的社會責任報告得分均值為15.35,這組數據說明社會責任報告得分高的企業價值反而低。
(四)實證檢驗結果及解釋
1.單變量分析。表4給出了檢驗模型中各變量的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托賓Q值與公司規模、財務杠桿、實際控制人類型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在0.0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TobinQ與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指數的相關系數是負的,但關系不顯著。檢驗結果還顯示了有些自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從統計學上分析,如果自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達到0.5以上時,以這些自變量進行回歸就有可能引起回歸方程中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從表4中僅發現財務杠桿和公司規模之間的相關系數(0.690)超過了0.5,并在0.01水平統計顯著;其他自變量間的相關性并不十分顯著,因此,不必擔心多重共線的影響。
2.回歸分析。表5和表6顯示,模型中的自變量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影響因素的總體解釋度達28.4%,模型的F值在1%的程度上顯著。表7檢驗結果表明,TobinQ與盈利能力在0.01上顯著正相關;與公司規模、財務杠桿在0.01上顯著負相關;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在0.05水平上顯著負相關;TobinQ與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指數關系不顯著。表明:盈利能力提升企業價值,企業的規模和負債率影響企業價值的提升;在單因素分析中,社會責任評分變量與TobinQ是負相關關系,但不顯著;而在多因素分析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指數對TobinQ的影響程度也不顯著,且系數為正值,說明在本模型使用的計量方法下,企業價值與社會責任兩者的關系確實撲溯迷離,兩者的因果關系不明顯。
三、研究結論及建議
在社會責任履行和企業價值創造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中,沒有得到兩者確定的關系。要解釋這個結果我們應該思考如下問題:(1)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否能提升企業價值;(2)社會責任報告是否能傳遞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3)社會責任報告是否有決策有用性;(4)本研究選擇的社會責任計量方法是否恰當反映了社會責任履行情況,是否能體現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質量;(5)樣本數量是否不足和檢驗模型是否合適。關于這些問題的思考結果形成本研究的建議。
1.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加快社會責任的法制建設。在當前中國資源和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情況下,企業要承擔起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任。企業只有加強社會責任意識,主動積極地承擔起社會責任并及時地向社會公眾披露相關的信息,政府及相關機構才能更有效、更全面地對企業的業績及社會貢獻做出評價,從而制定出較為切實可行的政策,起到優化社會資源分配,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和諧發展的目的。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落實還需要有法制的保障。如果缺乏相關的強制性法律規定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規則、準則和指南,大多數企業不會主動披露社會責任的會計信息,即使企業主動披露,也由于沒有相關的標準,影響披露的效果。因此建立健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法規勢在必行。政府作為社會基本制度結構的確定者和文化價值觀念的重要影響力量,在推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及各相關部門應當針對中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現狀,借鑒國外的經驗,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出臺可操作的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規則、準則和指南,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推動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發展。
2.構建完善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體系。在社會責任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企業從事生產、經營、研發、投資時,除了追求經濟效益,還必須關注其社會績效,任何有損于社會公眾的措施和決策失誤,都會給企業未來生產經營帶來巨大的挑戰。編制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社會責任信息,可以溝通企業與各方的利益和非利益關系,保證公眾對企業社會責任情況有充分的知情權,有利于樹立良好的企業社會形象,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2006年頒布的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加入了一些社會責任方面的會計操作規定,如對職工薪酬、職工補充養老金、固定資產在特殊行業的棄置費用等。但中國的社會責任會計尚處于認識與探索階段,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由于企業的社會責任涉及面較廣,特別是對各種社會責任的計量方法在理論界的研究基本處于空白狀態,使得社會責任報告在信息披露方面缺少相應的理論指導,缺少量化數據,導致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隨意性和不可比性。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很多內容還不能以具體的數據進行表達,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利益相關者對報告有用信息的獲取和評價。因此,我們應當積極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并充分結合中國的實情,加強社會責任會計理論和方法研究,促進社會責任的量化分析,制定相關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準則,從而進一步規范和完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實踐。同時,由于每個行業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及所受到社會關注度存在很大的差別,因此,分行業分類別地對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建立行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制度,能大大地提高社會責任披露的可操作性和披露信息的可比性。例如對于高污染行業,規定報告中對環境責任的披露在側重點、各種環境指標的規定上要比其他行業更具體更細致。因此,制定《社會責任會計準則》,構建完善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體系,企業按照準則要求對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進行及時、規范的披露,才能保證社會責任報告如實傳遞社會責任信息,提高社會責任報告的決策有用性,才能確保企業對社會責任管理的良性運轉。
3.建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組織體系。前面的研究發現,總體上社會責任報告普遍存在定量信息少、大部分是定性描述,而且由于社會責任報告近幾年剛剛起步,導致缺乏歷史的比較數據,對于公司為履行社會責任而產生相關支出的定量數據,許多上市公司都沒有說明數據的來源,其可靠性值得懷疑。信息使用者很難通過閱讀社會責任報告合理評價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從而降低了社會責任報告的決策價值。其實上市公司在實際編制社會責任報告的過程中,也遇到很多阻礙因素,如由于缺乏有關的統計數據,或者是不同部門提供的數據不一致,導致收集數據程序復雜,這必然會延長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時間,增加編制成本,從而阻礙公司按時發布社會責任報告。上市公司通常需要協商內部各部門,導致交易成本較大。要解決上述遇到的問題,這就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公司社會責任管理體系來解決。建立社會責任組織體系,成立由高管人員為主要成員的社會責任工作委員會。設置公司社會責任工作部門,組織開展社會責任日常工作,宣傳公司社會責任理念,制定公司社會責任使命和方針,組織開展重大社會責任活動,對公司社會責任工作成果進行評審,建立公司社會責任數據庫和社會責任報告統計分析信息系統,對社會責任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按時隨年報編制獨立的社會責任報告等。
4.加強社會責任對企業價值創造機理的理論研究。雖然在本文的研究中,社會責任對企業價值影響的實證研究沒有取得一致的研究結論,但大部分學者從理論上論證社會責任對企業價值具有正向的影響,社會責任的價值驅動因素包括: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收入與罰金減少、企業形象與聲譽、員工歸屬感與激勵、顧客認可與忠誠、降低利益相關者對生產的抵制、節約交易時間和交易成本等等。通過履行社會責任,企業可以獲得許多貨幣價值和非貨幣價值,從而改善企業績效,提升企業價值。將公司社會責任履行的本質看做基于未來企業價值創造的一種跨期投資行為,社會責任投資積累成與企業不可分離的特殊資本,增加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并給企業帶來可持續的價值創造能力。國外社會責任投資的興起為這一理論視角提供了現實的佐證。加強社會責任對企業價值創造機理的理論研究,在企業社會責任的各維度中找尋對企業價值創造影響程度最大的因素,從而設計出基于價值創造的企業社會責任指標與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體系,有利于提高社會責任報告的質量和發現社會責任對企業價值影響程度的測量方法。
5.構建社會責任對企業價值創造影響程度的測量方法。在基于社會責任履行對企業長期價值具有正向影響的理論視野里,研究社會責任對企業價值影響大小的計量方法問題是企業關心的實踐問題。一是社會責任投資的度量指標構建。社會責任的履行需要企業產生實際的支出,在社會責任投資內容的多維度上構建社會責任投資度量指標體系。二是計量社會責任投入對企業價值創造的度量。
6.提高社會公眾的責任意識和投資者的投資觀念。在編制社會責任報告時,會涉及公司的財務、生產、人力資源、技術研發、市場營銷、供應鏈等多個環節,編制社會責任報告的專業團隊必須擁有強大的協調能力,特別需要得到高管人員的支持。因此,才能促進公司主動地認真地編制社會責任報告并對外發布。另外,利益相關者諸如投資者、消費者,他們的社會責任認知程度同樣會對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情況產生影響。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投資者的投資觀念也在逐步趨于理性化,他們不僅僅關注公司的短期利益,還關注公司的發展潛力和生存能力。履行社會責任是維護和提升公司社會形象、保證公司長久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投資者從社會責任的角度關注公司的市場行為才是理性的選擇。這一投資觀念的轉變,不僅是對投資者自身權益的保護,也將會對企業的行為產生一定的約束和引導作用,從而推動企業的良性發展。由于目前的投資者和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以及公眾對公司沒有提出嚴格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要求,所以公眾沒有辦法對公司的管理層施加影響,目前尚未對公司的社會責任報告披露行為形成一定的壓力。因此中國政府應該積極引導中國公眾提高公司社會責任意識,以便推進公司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還可以通過社會輿論和媒體監督等方式,推動上市公司積極形成良好的經營行為,提高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的信息質量。
7.建立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審計制度。從全球范圍看,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社會責任信息鑒證標準和鑒證機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缺少由專業機構出具的獨立第三方意見,其可信度和公信力一定會受到質疑(王立彥,2008),其信息含量勢必大打折扣。中國的審計現在主要側重于財務報表審計,沒有專門的社會責任方面的審計,一方面是由于缺少相關的審計法規做為標準依據,另一方面是因為社會責任涉及的內容廣泛,需要審計人員不僅具備會計審計知識,還要對社會責任的方方面面有專業性的認識。因此,為了增強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公信力、規范第三方鑒證,中國政府應當加快制定有效可行的社會責任報告審計準則,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納入審計范圍,提高審計人員的專業素養,加大對社會責任報告的監督力度,推動社會責任報告的信息披露逐步走向規范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陳玉清,馬麗麗.中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市場反應實證分析[J].會計研究,2005,(11):76-811.
[2] 李正.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的相關性研究——來自滬市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06,(2):77-83.
[3] 鄭海東.企業社會責任行為表現:測量維度、影響因素及對企業績效的影響[D].杭州:浙江大學,2007:10.
[4] 明陽.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關系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9:3.
[5] 陸勇.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含量分析與改進建議[J].財會月刊,2009,(10).
[6] 朱雅琴,姚海鑫.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關系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0,(2):102-106.
[7] 劉建秋,宋獻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創造研究:回顧與展望[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0,(3):101-105.
[8] 劉建秋,宋獻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創造機理:一個研究框架[J].財會通訊:綜合,2010,(7):127-129.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