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宇 孫啟洲 程艷青
摘要:大學班級是大學生活的基本單位,是學校、學院開展工作的終端,是大學生共同學習、共同生活的基礎,因此班干部的管理工作對于大學班級的建設、班級同學的個人發展尤為重要。文章結合大學班級的特點,對以班長為核心的班干部的管理工作如何切實有效的開展作了探討。
關鍵詞:班級管理;班干部;民主;家
大學班級是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組織,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載體。隨著高校擴招、高等教育普及,在校大學生人數驟增,學分制的廣泛應用,先前的班級管理模式已不再適用于現在的大學班級。目前班級管理中出現了班級凝聚力不強、班委責任意識淡薄、同學活動參與度較低、班級目標缺乏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班級建設、個人發展、院校活動的開展。因此建設優秀的班級,班干部的管理工作面臨著諸多挑戰。
一、班干部管理工作的意義
目前,絕大多高校均有輔導員人數稀缺、班主任教師工作繁忙、院?;顒尤蝿樟看蟮忍攸c,這也加大了輔導員、班主任老師班級管理工作的難度。此種情況的存在強化了班干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班干部與同學們朝夕相處,共同學習、共同生活,對班級情況十分了解,可以適時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調節工作,掌握班級日常工作的開展進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輔導員、班主任老師的工作壓力,保證了班級日常任務的落實,配合了學院、學校各單位工作的開展。
二、大學班級的特點
大學班級與以往各個教育階段的班級不同,其自身成員的差異性、教育理念、目標的社會性也決定著它的如下特點:
(一)多元性
班級內的同學來自于五湖四海,分屬于不同的民族,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決定著大學班級具有多元性。同時由學生群體決定的班級文化,同樣會受到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個體的內在多層面的心理需要,形成多元性的班級文化。
(二)獨立性
大學生正處于向成人階段過渡的心理斷乳期,擺脫束縛、走出依賴、向往獨立是這一群體的共同特征。同時班級建設工作因班級組成而異,班級成員的差異決定著班級活動的與眾不同,決定著班級之間的差異與獨立。
(三)社會性
大學生正處于由學校到社會的過渡階段,每位大學生也都有著自己的父母、家庭與社會關系網絡。大學班級承載著班級成員由學生轉向社會人的重要任務,處理著班級、學院、學校與社會的種種利害關系。
三、班干部管理工作的幾點建議
大學班級有著自身的特點,因當前的形勢班級管理工作也面臨著諸多問題,以班長為核心的班委成員應如何處理問題、運用資源、建設班級,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班干部以身作則
班干部是班級的骨干成員,是輔導員、班主任老師認可,班級同學信任,經民主推選產生的管理班級、服務師生的重要團體,肩負著推動班級建設、促進同學成長、配合開展院校工作的重任。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班干部首先要注重個人言行,以身作則,遵守校規校紀,具備責任心,關注同學身心健康,積極開展班級建設,在班級同學間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二)注重班級制度建設
班級制度建設有助于規范班級成員行為、增強凝聚力、調動集體榮譽感,有助于班級理念、班級文化的形成。班級制度要在校紀院規的基礎上尊重成員差異性,考慮可行性與有效性而制定。班級日常行為規范要明確班級目標、成員責任,涵蓋作息、學習、衛生、紀律、生活等多個方面;在班級日常工作開展中也可實行值日班長制度,鍛煉班級同學管理能力的同時培養主人公意識,增強成員參與度。
(三)及時溝通輔導員、班主任
輔導員、班主任老師是班級建設的指導者、班干部管理的堅強后盾,老師們擁有諸多管理經驗和管理智慧。班干部尤其是班長要及時和輔導員、班主任老師溝通,讓老師們了解班級動態,和老師們探討班級建設,請老師們給予指導。借助老師們的資源,搭建優秀的班級建設平臺,借鑒先進的建設經驗,班級間相互溝通取長補短,提前預見可能發生的問題掌握多種方法及時化解。結合班級的具體情況進行運用,使班級管理、班級建設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四)巧妙開展活動
優秀的班級活動是維系班級成員情感、營造凝聚力和歸屬感、促進班級成員和班級共同成長的最佳方式。班級活動的開展要緊跟時代脈搏、明確班級任務,創新形式、創新內容,促進個人成長、推動班級建設。大學生們即將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上工作崗位,我們可以開展相關活動引導同學們的求職理念與行為,如:趣味招聘會,學長、學姐現身說法座談會等形式。
總而言之,大學階段是人生一筆寶貴的財富,通過班委管理、班級建設,班委們得到鍛煉,同學們得到成長。班級就像家庭一樣,需要班干部用心經營,營造樂觀、誠信、自信、健康向上的和諧;需要班干部用愛澆注,給予關愛、呵護,共同經營家的溫暖,共同鑄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李國梁.關于班級文化的構建[J].高教論壇,2008(6).
[2]段輝.論大學中的班干部管理工作[J].人文論壇,2010(4).
[3]魏煒.大學班級建設芻議[J].洛學院學報,2009(4).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