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艷華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不知不覺中,我已陪伴著新課程改革一起成長了三年,三年來,堅持以新課改為理念、以《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和高考考綱為導向、以學生基礎為基點、以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為目標,摸爬滾打,很苦,很累,但也有收獲的快樂。冷靜回顧探索新課改的歷程,多可喜,亦多思索。
一、回歸本真,講求實效,挖掘教材功能
語文課本作為語文學習的主要載體,是學生認識語文、學習語文、掌握語文、運用和傳播語文的最主要途徑。語文教材歷來以精選的名家名篇、優秀時文為主體,它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寫作材料,也給我們提供了精妙的寫作方法。課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發給學生預學案,通過自主學習,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了解寫作背景以及相關故事,拓展了學生的閱讀空間;同時在寫作文時,若苦于“囊中羞澀”,沒有素材,無話可說,也可巧借一下教材,也能夠成就一篇考場佳作。
二、用心探索,敢于創新,構建學科模式
新課程強調以“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學模式、學習共同體為主的合作模式師生共同參與的探究模式。
放手課堂,才是對學生真正的愛,在教學中,我給自己重新定位。從一個傳統的“講者”變成“教者”,從一個“教者”變成“學者”,即做和學生一起“上學”的人。有一位教師曾說“我們的教學從單口相聲變為三句半,三句是學生展示,半句是教師點撥,是要說在點子上的”。放手課堂,敢于打破原有的課堂模式,學會等待與傾聽,師亦生,生即師,師生相長。讓學生問,說,黑板展示,下桌討論探究,人人參與,個個精彩。將教師導學,學生預習和討論、展示、反饋三步貫穿起來,學法靈活。學生的學習流程從“獨學”到“對學”,再到“群學”,使他們回歸原始,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適時給以點播,與學生形成互動,發揮集體的智慧,師生共同探討,使課堂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通過引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和感悟,并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點,把知識“以點連成線、線構成面、面構成體”的形式完美地呈現出來,從而構建出知識網絡。
三、抓住學科特點,體現人文關懷,激發學生思維火花
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我抓住語文學科特點,對于極富感染力與情感性的諸多課文,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科技手段,上課伊始創設情境,引發情感陶醉,即“未成曲調先有情”。 提供引導性材料或激情導入,建立起與課文的聯系,以引導學生的興趣,進而誘發學生自主地去品讀課文,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體味文章的思想情感。自古名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讀到深處方動情”。有助于學生認識的沖突,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促進學生理性的認識的發展。提高學生的活動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給學生創設一個主動探索的空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遷安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