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民族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弘揚民族文化傳統,傳播民族精神理念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遺產”代表著是一種財富,與物質財富相比,文化遺產的價值往往更高,內容更豐富,惠及民眾更廣泛,從而意義非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存在形態,使其的保留與傳承比其他藝術文化形態更艱難,作為藝術文化的直接傳播與承載的群體,高校美術教育院系理應承擔比普通民眾更多的責任與擔當。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高校;美術教育
作為一個擁有幾千年源遠流長歷史的大國,中國種類繁多的文化歷史遺產可謂是遍布神州大地,但是,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時間的流逝,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其特殊性而瀕臨失傳、滅失。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全社會的努力,作為其中一份子的高校教育體系,因其專業性以及擁有的體系資源,應該在傳承與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現重點從其教育環境建設,學生自身、以及社會力量協助、國家政策保護等方面研究闡述。
一、解放思想,利用高校自身資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充分利用并發揚光大
(1)學校擁有比社會民眾更集中的資源,承擔著傳播藝術的重任,但是目前普遍的現狀是很多高校缺乏保護傳承以及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并沒有當成重要的教學資源加以利用,也沒有為其保護與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因此,現在高校美術教育體系應充分解放思想,結合實際,與當地文化資源相結合,為我所用,并將其發揚光大。
(2)與當地社會組織合作,開設民間美術專業,如民間繪畫,雕塑,造型服飾,建筑等等,聘請擁有傳統手藝的老藝人教授課程,擴大受眾面,讓更多的人可以接觸到并且掌握好一門技藝。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做出了貢獻,又提升了個人素質,同時借助社會力量,也可以成為技能掌握者收入的一部分。
(3)建設好學校美術教育體系,形成系統完善的教學體系,培養一批掌握傳統藝術又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的教師,充分保障學生可以利用的資源,爭取做到只要學生有興趣,便可將其帶入正軌,引導其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二、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創新
高校美術教育多年來的教學資源幾乎一成不變,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資源,一方面可以引起學生興趣,引導其跨入相應領域,另一方面,需要逐步盡快地完善相應體系,將學生的興趣以及好奇心保持下去,通過舉辦展覽,帶領學生實地考察文化資源,擯棄傳統教育模式中過分注重美術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讓學生充分體會非物質文化資源的博大精深,培養對民間老藝術的認同感,同時激發其自身創作情感,將其年輕的精神與理念注入到創作中,將非常有利于傳統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同時,可以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如作品展覽,或者義賣,諸如此類的形式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他們開發潛能,主動并且認真的去學習創作。
三、借助社會力量,為高校美術教育提供有力協助
傳承和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美術教育作為主體,需要社會力量的大力協助,因為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存在于社會日常民生中,失去了這一塊生存的沃土,非物質文化將成為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因此,高校美術教育作為傳播的一條重要途徑,必須從社會這個大缸里汲取精華營養。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隨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創新,才能永葆生機,保持活性,擴大受眾,才能實現有效地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各種藝術團體,文物單位,廟宇,個人收藏……都可以成為美術教育的第二課堂,從這個大課堂里,教授的不是課本上的條條框框,是活生生的充滿溫度的實體,以更直觀的方式,更生動的形式授課,易于理解且印象深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在與學生的接觸中,老百姓對于自己身邊習以為常的文化有了清楚認知,社區文化就從“自在”狀態轉為“自覺”狀態,喚醒了大眾的保護傳承意識,達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四、與現代市場經濟相結合,國家為高校美術教育的受眾提供良好的經濟環境
站在國家的角度,作為重要精神財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必須要重視保護的珍貴資源,當高校的美術教育擔負起一定的傳承與創新責任時,國家要通過立法、行政等各方面為高校美術教育保駕護航,政策上保護,資金上扶持。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經濟運行體系,鼓勵學生各種形式的傳承文化行為,讓文化傳播者的傳播行為有良好的前景保障。
五、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美術教育在非物質文化傳承與創新中起到的是一個重要的專業團體的帶動作用,此教育體系下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將在遺產保護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高校本身應充分認識,激發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結合社會資源,借助國家力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帶有的傳統精神意識、道德觀念傳揚開來,并借助創新適應新時期人們價值觀和審美觀的變化。
參考文獻:
[1]單霽翔.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2008(132).
[2]高小虎,姚朝文,袁瑾. 都市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3]賀學君. 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 2005(02).
(作者簡介:王運波(1980.10-),男,碩士,湖北荊門人,荊楚理工學院,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