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文玉
摘要: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是和諧校園的一個重要特征。構建和諧校園離不開校園文化建設。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過近幾年的大發展、大調整、大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建立富有時代氣息和具有自己特點的特色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是提高辦學層次和水平、建設和諧校園的有效辦法。
關鍵詞:特色校園文化;引領;高職院校;和諧校園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2-0252-03
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文化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決定》指出:“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把“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認識和審視大學的文化建設,打造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對于促進學校發展,建設和諧校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校園文化的內涵及功能
(一)校園文化的內涵
要研究高職校園文化特色,首先要了解校園文化的內涵及其功能。校園文化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學家華勒1932年在其著作《教學社會學》中提出的。而在大陸,一般認為校園文化概念的最早提出并得到公認則是在1986年4月上海交大舉行的第12屆學代會和1986年5月由共青團上海市委學校部召開的“校園文化理論研討會”。在理論界,人們熱衷于校園文化問題的探討,但是卻沒有校園文化的精準定義,“校園文化”究竟是什么,仍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校園文化是學校在教學管理及整個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特定文化氛圍和文化傳統”;“校園文化指學校在長期的育人實踐中所逐步營造的具有學校特色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校園文化是學生校園生活存在方式的總貌,是一種寓教于活動的文化形態”[1]。
概括上述對校園文化的認識,可以得出: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在其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經過長期積淀形成的、以學校管理者和廣大師生為主體不斷創造并共享的精神和物質文化的結合體。它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校園物態文化。如校容校貌、校名、學校標志、校內的建筑物、校園景觀、綠化美化等。第二,校園行為文化。主要包括規范人們行為的制度文化和校園師生員工的各種行為方式和課余生活方式,如:校園文體活動、學術研究活動、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等。第三,校園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學校的辦學目標、辦學思想、校園文化氛圍、校訓、校風、學風等,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學校發展的內驅力。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師生的情操,凈化師生心靈,規范師生心靈,使師生員工在優良的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得到全面發展。
(二)校園文化的功能
高校校園文化的功能,是高校校園文化的外在作用的具體展示。國內許多學者對校園文化功能都有較深刻的研究,綜合起來,集中的觀點主要有導向、凝聚、激勵、教育、輻射、創造、控制、愉悅身心、約束、娛樂等功能。筆者認為,傳統校園文化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導向功能。校園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以及所構成的文化氛圍,深刻影響師生的思想行為和生活方式。它是一種客觀的實際的環境力量,起著制約和規范人們行為的作用。所以,校園文化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巨大的導向力量。尤其對青年學生來講,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審美觀都還停留在不成熟的階段,特別需要正確的引導。校園文化的導向作用,主要通過兩個渠道來實現的,一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師生的指導作用;二是通過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等表現出來的文化導向。
二是凝聚功能。校園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體現在校園精神文化上。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使得校園成為師生員工學習的樂園、生活的田園、幸福的家園,能夠讓身居校園的師生員工深切地感受到校園這個大家庭的溫暖,進而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積極向上;師生員工能夠在這樣的氛圍下樹立“與學校共榮辱,與學校共發展”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從而凝聚起全院師生員工的力量為學校樹立的奮斗目標而不懈地努力與拼搏。因此,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形成一種內求團結、外求發展的精神風貌。
三是教育功能。校園文化對師生員工的教育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它不是以強制性的手段來使師生員工接受教育,而是通過非強制性的手段,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中感染廣大師生員工。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物態、行為和精神文化,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創造一種文化氛圍,去感染、陶冶師生,使得生活在校園之中的人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并逐漸內化為信念、覺悟、習慣,從而帶上特定校園文化的烙印。
二、特色校園文化之于高職院校
(一)高職院校特色校園文化的內涵及要求
高職教育必須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注重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結合,這是校園文化在高等性方面的體現。高職教育必須突出職業技能的訓練,培養高技能人才;同時,還要特別重視學生職業道德教育,這是校園文化在職業性方面的體現。
從本質上講,高職校園文化特色是高職院校憑借其個性化的文化來區別于其他學校。從作用上講,高職校園文化特色有利于塑造學校的品牌,增強學校的競爭力。這就決定了高職校園文化必須同學校的辦學目標,所在的相關行業,所在的地域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
(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由于大部分高職院校建校時間不長,文化積淀薄弱,許多學校是由原來一所或幾所中專校組建升格而成,校園文化建設與硬件設施相比較存在明顯的“短腿”,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意識缺乏”,對校園文化在推進和諧校園建設,促進學校發展的重要作用上認識不夠。部分高職院存在重硬件建設,輕校園文化軟環境建設的現象。二是“固步自封”,思想觀念的陳舊使得部分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存在明顯的中專校痕跡。三是“邁錯臺階”,部分高職院校現代化的校園走上了模仿本科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道路,并出現嚴重的雷同現象。
三、以特色校園文化引領高職院校和諧校園建設
高職院校作為區別于本科院校和中專院校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高等階段。高職院校是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的實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的職業技術教育。高職院校在教育目的、辦學理念和培養模式等方面的特殊性要求在校園文化建設上也應當有自己的特色。那么,如何構建具有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呢?
(一)轉變思想觀念,打造特色校園文化,謀劃可持續和諧校園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打造特色校園文化,轉變思想觀念首當其沖。目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應著力轉變三種觀念。
一是轉變校園文化建設對和諧校園構建和學校發展作用不大的觀念。一些高職院校認為,只要加強師資建設、加大校內外實習實訓設備的投入,學校就能又好又快發展,完全忽視了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構建和諧校園、促進學院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助推作用。這種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建設步伐,部分高職院校甚至毫無校園文化可言。
二是轉變中專校辦學觀念。由于我國高職院校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一所或幾所中專校組建升格而成的,無論是管理模式還是行為方式,難免還存有中專學校的痕跡,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略顯薄弱和緩慢。
三是轉變盲目攀比、求大求全的觀念。近年來,在高職院校辦學規模和校區建設不斷擴大的過程中,一些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一味向本科院校看齊,不切合自身實際盲目的攀比和求大求全的思想觀念,使得校園文化建設趨于雷同,毫無自身特色。
(二)切合培養目標,營造特色校園文化,構建可持續和諧校園
確定目標,有的放矢。有了良好的思想觀念作基礎,高職院校在營造特色校園文化上要結合實際準確做到“三切合”。
1.以人為本,切合高職學生發展目標。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為高素質、高技能、創新型的人才,這就要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不但要注意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鍛煉,更要注重學生的技能及創新意識的提高。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既要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緊密聯系,培養學生“知行合一”,又要在注重技能教育與培訓的過程中重視創新意識的培養,讓學生扎實掌握所學技能的同時,能夠推陳出新、創新學習。
2.以校情為根本,切合學校發展實際。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要體現出自己的特色,就要充分考慮學校自身的傳統文化、現實文化和目標文化,體現出歷史性、現實性和前瞻性。第一,識別學校自身傳統文化,這是凝練校園特色文化的有效途徑。要充分挖掘學校發展歷程中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筑、事件、時間、人物等,增強學校師生員工對本校校園文化的認同感,激發他們愛校、護校、強校的意念。第二,確認學校自身現實文化,這是校園文化建設得以提高的出發點和基礎。它可以使校園文化建設主體認識到當前的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不足之處和可取之處,進而合理揚棄。第三,設想學校自身目標文化,這是校園特色文化得以長足發展的指引。立足現實,才能得到師生員工的認同,這樣的目標文化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合理展望,才能讓師生員工有所追求,這樣的目標文化才能具有預見性和超前性,才能取得長足的發展。
3.以社會為本,切合社會發展所需。學校作為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在構建高職特色校園文化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社會發展的情況,要將學校的發展置身于社會發展這個大環境中,因此,特色校園文化必須要體現時代性,要與社會的發展與走向相契合,服務社會發展,才能擁有綿綿不絕的發展動力。
(三)突出自身特色,彰顯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可持續和諧校園
一是突出企業特色。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的高素質、高技能、創新型人才,它的這一職業技術教育屬性,要求畢業生走出校門即可頂崗操作,與工作崗位無縫對接,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突出企業特色。可以在進行專業技能教育的同時,進行企業文化知識的灌輸,讓學生在校園里就能對企業文化有所了解;同時,還可通過“訂單培養”等工學結合模式,讓學生提前熟悉企業文化。此外,還可通過“企業進校園,車間進班級”,為學生構筑企業式的學習環境,突出專業特色,彰顯特色校園文化。
二是突出行業特色。許多高職院校都有自己的龍頭專業或特色專業,如財經類、紡織類、食品類、電子信息類、旅游類等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可通過行業知識、典型行業人物、事件等制作上墻展示;邀請相關專家、能手辦講座交流指導;舉辦與本院特色相關的主題大型學生活動、展演等,營造濃郁的行業特色,形成自己獨有的校園文化。
三是突出地域特色。地域特色是高職院校應對地域經濟發展要求的必然選擇,地域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高職院校的規模和發展速度,地域產業結構決定了地域內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經濟特征。因此,高職院校的地域特色決定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必須與之相適應,即: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要形成自身的地域特色,而這一特色主要通過高職院校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的服務來體現[2]。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在辦學定位、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和文化建設上實現與地域的有機結合,構建地域特色。如開發和利用當地文化資源,開展特色文化項目的研究工作,滿足當地社會多方面的文化需要,把地域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利用學生社團,積極開展社會實踐、三下鄉以及科學知識、技術技能、法律援助、文娛演出進社區、農村等活動為地方文化服務;依托學校人才和資源等優勢為所在地域社會提供人才培養(培訓)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以及物質資源服務等社會服務,讓學校更好地融入社會。
特色就是生命,特色的校園文化關系“兩高一新”高職人才的培養,關系優秀品牌高職院校的建設,關系高職院校的生存空間與和諧發展,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高職特色校園文化建設,以此引領和諧校園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王邦虎.校園文化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鄧瑩.挖掘地域文化精髓,凝練校園文化特色,推動地域文化建設[J].科技信息,2009,(17).
[責任編輯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