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平
摘要: 德育學分制考評方案旨在變管理為服務,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自主的學習環境,打破舊的主觀評學生的評價體系,將德育活動制度化,德育目標詳細化、具體化,把德育的內容和環節學分化,將德育的過程和成果成績化。作者進行了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
關鍵詞: 中職學校德育學分制方案實施效果
學生進入中職學校后,面臨著價值觀念的轉換、學習內容和方式的調整、道德規范教育的適應等問題。首先是價值觀念的現實化,學生在關心學業的同時,十分關注自己今后職業選擇和就業問題。其次是學習內容和方法多樣化,他們不僅要學文化,還要學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不僅在課堂學習,還要到校內外實驗實習基地進行崗位實習,有廣泛接觸社會和多途徑吸收社會各種信息的機會。社會不同的理想、價值觀念在對學生身心發展產生正面效應的同時,將帶來負面影響,而且中職學校學生入學的文化課成績偏低,大部分是中考的“失敗者”,他們把上中職學校作為無路可走的選擇,加上社會競爭激烈,就業相對困難,造成他們“學習無用,前途渺茫”的自卑心理。因此,教而不通、導而不暢的現象時常發生,諸如思想上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人生觀、價值觀的迷惑,行為上表現為曠課嚴重、打架斗毆、抽煙酗酒、破壞公物、賭博等違紀現象。如何有效減少這些思想上、行為上的不良現象,提高職校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把職校生培養成合格的專業技術人才?我認為可以探索“德育學分制”。
一、實施德育學分制的目的
在學生的德育的管理上,過去實行的期末終結性的、評語式的、模糊的描述性評價,對學生加強平時思想道德修養的激勵作用不大,平時很難調動學生自覺遵守規章制度、行為規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德育學分制是融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德育評價于一體,以學分的形式加以規范的學生德育管理體系,注重將學生的思想品德的評價具體化、規范化和可操作化,做到教育和管理的有效結合,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自制自理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激勵學生自覺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目前職校生的理論教育與學生實際相脫節,與社會實踐結合不夠緊密,理想信念教育與修身人格教育存在分離傾向,學生的德育評價體系不夠科學完善,在學校德育管理上缺乏有效的監督檢查機制。而且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水平如何,德育工作離德育目標的到達程度如何,德育工作者教育效果質量如何,缺乏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考核與分析,從而使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狀況很難與學生的畢業、升學、就業推薦各種獎項的評比等相掛鉤,使學校德育在相當一部分教師和學生身上變成了可有可無,變成了可由學校老師把握的“印象”問題,導致學生接受德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大打折扣。幾年的德育學分評價實踐證明,凡是涉及學生切身利益,與學生畢業、就業相關聯的考評指標內容的要求,學生都會有意無意地往上靠,規范和糾正自己的不足。因此,德育學分制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與行為將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達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
2.為學校德育管理提供量化依據
目前在中職學校學生綜合素質測評中,只有教學方面的彈性學分制,沒有對學生思想品德的評價依據,存在著“一手軟,一手硬”的現象。為學校德育管理提供量化依據,應是評價與檢閱德育學分制探索和建設成效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德育學分制考評方案旨在變管理為服務,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自主的學習環境,打破舊的主觀評價體系,將德育活動制度化,德育目標詳細化、具體化,把德育的內容和環節學分化,將德育的過程和成果成績化,既采用科目細化的方式,讓廣大師生明確學校德育的最基本要求,又采用活動化的方式,將豐富的思想品德教育主題貫穿于活動中,做到教育目的、教育活動和教育形式的有效結合。
3.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學校的教育與管理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人為本,把教書育人緊密結合起來。德育學分制要求學生從規范行為做起,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激勵學生勤奮學習,大膽參加社會實踐勇于創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德育學分制注重學生德育的導向功能和學生個性發展的完善,體現德育管理的人文化,使德育評價富有人性化,克服以往單一、呆板的教育和管理方式,使道德教育滲透到德育工作的各個環節。
4.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效率
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是個軟指標,特別是當前靠單純的口頭教育,總是顯得力不從心。德育學分制的建設,努力將學生思想品德建設具體化、可操作化和規范化,使教育和管理相結合,并采用科目化和活動化的形式強化考評機制,注重發揮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作用,有利于學校對學生違反道德規范行為的管理和約束,保證學校德育在一個在明確的德育目標導向下,及時收集信息,研究動態發展,調節教育過程,做更加細化,更加本位的工作,不斷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效率。
二、實施德育學分制的方案
德育學分制評價方案由三個方面構成。
1.指導方針
(1)注重引導和功能導向的原則。
(2)注重發揮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作用的原則。
(3)采取將期望目標與實施目標相結合,注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原則。
(4)注重管理過程可操作性原則。
(5)注重量化和可行為化原則。
2.評價內容
(1)每一位同學入學時都持有基本學分,基本學分為60分,為合格學分。也就是說,每一位同學入學時即被認定為合格的學生。
(2)加德育學分以獎勵先進為目的,鼓勵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創建中發揮作用。如學習成績突出者、各項標兵、工作表現突出者、參加志愿活動者、參加實踐活動者、參加公益勞動和社區活動者等好人好事。
(3)扣德育學分制是針對學生在思想品德、遵紀守法、出勤衛生、學習考試紀律等方面有違紀行為及受到學校處分的學生的制度。
3.評價細則
(1)每位學生入學時都有基本德育學分60分,每周評價一次。第一周以60分為基本學分,第二周評價以第一周的基礎分進行評價,根據學生在一周內的表現情況,依據《霞浦職專德育學分評價細則》對學生表現的好差進行加扣德育學分,即得第二周德育學分。依此類推,第一學期最后一周德育評價得分為該生本學期的德育學分。同理,可以進行后面幾個學期的德育學分評價。學生畢業時的德育學分為該生在校每個學期的平均分。
(2)德育學分的評定由學校德育處、班主任及班干部共同具體操作。各班級學生的德育學分由班主任組織各班班干部進行評定,每周評價一次,并在班會課上進行點評,班長負責考評手冊的記錄。
(3)學校成立考評監督小組,由德育處負責對德育學分的考評進行監督和解釋,并負責宣傳、動員、輔導德育學分制的實施。對各班級實施情況進行不定期抽查,半學期進行一次全校性檢查。
(4)各班學生在班級表現的好差,由班主任通過觀察了解進行認定后,依據《細則》酌情加扣德育學分。在學校性的各項活動中表現突出者,經德育處認定后,由班主任依據《細則》給學生加分,受學校通報批評以上處分的學生,經德育處認定后,由班主任依據《細則》對學生進行扣分。
(5)在校園文化建設和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成績突出者,由學生本人提出申請,經德育處認定后,由班主任依據《細則》進行加分。
(6)在平時定期或不定期抽查中,德育學分不合格者,德育處應予以告誡和提醒。學生畢業德育學分與學生的評優、評先、評獎及畢業、就業推薦相掛鉤。并配套《霞浦職專學生畢業、就業推薦辦法》和《霞浦職專學生德育學分補修辦法》。
(7)學生畢業規定。學生畢業德育學分必須達到合格學分(60分)方可畢業,學分不合格的學生,必須按《霞浦職專學生德育學分補修辦法》進行補修學分,直到補足規定的合格學分方可領取畢業證。
三、實施德育學分制的效果
1.德育學分制的實行,使德育工作超越了原先狹窄的思想品德課和行為說教的范疇,將德育內容納入學校的考評體系,做到有章可循,有明確的德育工作目標和可操作的具體活動,提高了學生自我管理的自覺性和規范性。
2.學生對自己在平時的表現情況有一個定量的了解,以便以后目標更確定。德育方面作了量化的處理,給學生一定的壓力,而這樣的壓力正是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源泉。
3.促進學生融入社會,接觸生活,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團隊精神和奉獻精神,學習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4.德育學分制的實行,對學生的德育評價體系更加公平合理,而且評價結果與學生的畢業、就業推薦等掛鉤,改變了以往表現好壞一個樣,照樣畢業、就業的“大鍋飯”現象,提高了學生對德育的認同度和重視程度。
5.德育學分制的實行,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在各方面的發展。如好人好事、學生參與民主管理、專業技能比賽、義務勞動、體育比賽等各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
四、對德育學分制的思考
1.德育工作雖然有了學分做評價,但不能完全依賴它。我們必須做好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網絡。我們也應看到,學生的思想品德大都是內在的品行,難以完全量化,學分的多少還不能真正反映學生的實際思想素質。如何真正達到全面反映學生的素質,還有不少問題有待解決與提高。
2.不斷提高德育干部、班主任及學生對德育學分制的認識。要求班主任及學生干部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只有不斷提高班主任和學生操作與執行德育學分制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公正性,德育學分制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進一步做好德育學分制的宣傳、動員及解釋工作,激勵學生參加各項有益和公益的社會實踐活動,爭取既加學分,又鍛煉自己的能力,一舉兩得。
4.繼續做好德育學分制下的有關理論探索,不斷完善德育學分制的結構和評價體系使其更科學、合理,更具有公認性,從而使學校德育工作更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