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娓
摘 要:教師肩負“培養什么人”的歷史重任,應該而且必須時刻用愛心來規范自己的言行,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充滿愛心的人民教師,從而用愛心去平等地看待和對待每一個學生,用愛心對他們進行耐心細致的疏導和激勵,努力把他們引向正直甚至崇高,把他們教育成為合格的公民和勞動者。
關鍵詞:德育;中學;愛心教育;老師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6-0323-02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也強調德育為首,全面發展。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如何有效地實現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關鍵是必須有愛心,不但用愛心去欣賞每一個學生,還用愛心去引導、幫助和感化學生,讓他們在愛心里健康地成長。
堅持用愛心引導學生。中學生已經是“半大人”了,他們的思想性格,隨著生理的變化,相應地發生著變化,因而對世界和社會,對人對事,慢慢地有了一套自己的言行。有些言行,在大人看來,或是瘋狂的,或是錯誤的。但這都是青少年進入青春躁動期的正常反應。我們要滿懷愛心,尊重他們的意愿,盡量給他們提供機會,同時合情、合理、合適地引導他們,讓他們在做中學、學中用、用中受益,促使他們不斷提高,不斷成長。筆者在高一擔任班主任時,就碰到一個這樣的學生。他缺乏自律意識,不能遵守學校和班級的規章制度,卻向筆者提出要當副班長,管紀律。如果按常理來看,一個差生,學習不好,紀律又散漫,這樣的要求不是無理取鬧嗎?然而我不這樣想。筆者不但沒有斷然拒絕,相反,很高興他有這股勁,看到了改造他的一線曙光。因此,滿足了他的愿望,并找他作了一次深談,以心換心,希望他能夠協助老師的工作,不但要把班級紀律管好,更重要的是必須管好自己。結果可想而知,他沒有想到管理一個班級,有這么多的問題和煩惱,但他體會到了班主任和老師們的艱辛和可貴。一個月后,他就辭職了。可是也就是從這以后,他比別的男孩子更能守紀律了。給他們一次當班干部的機會,給他們一次鍛煉的機會,讓他們在管人中自管、在律人中自律,從而變得自覺,慢慢地走向成熟,這樣的愛心引導,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堅持用愛心幫助學生。只要是社會人,誰都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學生同樣需要幫助。教師不但要時刻引導學生自警自律,更要在關心學生生活、幫助學生度過困境當中教會他們自強自立。現在國家發展了,但教育還很窮,不少人也還很窮。一個短時間內,國家還很難從根本上解決窮教育和窮人的問題。學生有困難,不能全指望國家和學校,還需要教師進行愛心援助:自己直接幫助學生或發動班集體的力量去幫助學生。前幾年筆者教高一,有一個高三畢業班的女生經常向筆者問作業。她不是我班上的,而是筆者教過的。在她問筆者作業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她似乎很苦惱。于是問她什么事,問了幾次,她才終于告訴我,說她爸媽離婚了,家里窮,住不起校,現在住在她爺爺家。但爺爺家條件也不太好,房子很擠,也很吵,而且離學校遠,復習功課和上學都很不方便,現在離高考只剩下幾個月了,因此心里很煩。筆者知道這個情況后,就跟家里商量,讓她住到了我家里。不但幫她解決了吃住等生活上的困難,還可以經常在學習上為她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生活和學習環境安定下來后,她終于可以全心全意地投身到學習和復習當中去了。高考后,她終于取得了一個較好的成績,被一所大學錄取。開學前,她來向我道別,我有些擔心地問到她大學幾年的學費和生活費怎么解決。她輕松地跟我說,她準備一是申請助學貸款,二是勤工儉學,三是爭取拿到獎學金。她的樂觀和自信,令筆者感到由衷的高興。筆者深切地感到,學生的堅定和堅強,是老師最大的快樂。
堅持用愛心感化學生。不管是不是班主任,筆者都愛班上的每一個孩子。愛的明燈,不僅指引筆者時時刻刻去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還指引老師時時刻刻去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不僅注重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和行為能力,還注重培養他們擁有強健的身體和健全的人格。教高中的時候,班上的男孩子多,喜歡打籃球。碰到他們比賽,只要有時間,筆者都參加啦啦隊,為他們加油。在一次體育課上的比賽中,有個學生的腳受了傷,腫得包子似的。我叫同學扶他回家,還拿了兩瓶治跌打損傷的藥,讓同學帶給他。期間,經常打電話問他情況,還跟他媽媽交換了不少意見。一個星期之后,他的腳恢復了正常,來向我道謝,他知道我是關心他的。這一愛心之舉,為糾正他的一些毛病,建立了溝通的橋梁。比如,有一段時間,他打了耳釘。我每發現一次,就讓他當著我的面取掉,然后跟他講道理:男孩子,要有陽剛之氣。經過耐心和反復的教育,他終于改掉了女性化的審美趨向,端正了他的審美觀。
教師不但應該而且必須有愛心,不但應該而且必須用愛心引導、幫助和感化學生,讓學生健康成長,更重要的是,應該而且必須用愛心培養學生,讓學生充滿愛心,從而點亮學生的心燈,讓他們的心燈照亮更多的人。
培養學生的愛心,要從培養他們的孝心開始,讓他們從愛父母當中學會愛他人。百善孝為先。一個人有沒有愛心,首先要看他是不是孝敬父母。凡是孝敬父母的人,都是有愛心的人。一個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會有愛心嗎?一個父母都不愛的人,會愛別人嗎?國家和家庭花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培養一個人,如果最終培養出來的,竟然是一個連父母都不孝敬的人,這樣的人,你還能奢望他能夠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作貢獻嗎?因此,我們的德育教育,我們的愛心教育,應該從培養學生的孝心開始。筆者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就特別注重這一方面。每接一個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記下每一個學生的父母姓名、聯系電話和家庭住址。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了解他們在家里的表現。平時還特別注意經常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從他們對父母的態度中,觀察他們是不是一個有孝心的孩子。然后針對存在的問題,利用班會課或課外時間,對他們進行孝的教育和感恩教育,讓他們懂得父母的苦心和艱辛。曾經就有一個這樣的孩子,他來自單親家庭,跟著媽媽。生活的劇變,使他心理嚴重失衡。加上處于青春期,很是叛逆。他討厭媽媽無休無止的嘮叨,開始不服媽媽的管教,經常跟媽媽鬧別扭。發現這一問題后,沒有給他講大道理,而是采取潛移默化的辦法:一是在班上放映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二是召開一個主題班會“說說我的爸爸媽媽”;三是發動全班同學節假日為媽媽做一件有益的事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后來發現他變了,變得守紀律、愛學習了。還從她媽媽那里了解到:有一段時間,他外公住院,家里人忙不過來,一有空,他就跑到醫院,忙前忙后,給外公喂飯,端水,讓她輕松了許多。她為他的這一變化,高興得掉了眼淚。這些實踐,進一步讓筆者堅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學生的愛心培養要從孝心培養開始,要讓他們從愛父母當中學會愛他人、重情義、講奉獻。
培養學生的愛心,要從培養他們的公德心開始,讓他們從愛護公共財物、公共衛生當中學會熱愛祖國、保護環境。“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公民道德的好壞,影響著一個國家的成敗興衰,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中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的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是我們每一個中國公民都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具有良好的公德心。筆者認為,公德心的培養,要從小抓起,從學生抓起。學生公德心的培養,要從愛護公共財物抓起,從愛護公共衛生抓起。一說起愛護公共財物和公共衛生,似乎不是什么問題。但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校園里學生破壞公物和衛生的現象比比皆是:有的為求近路而不惜踐踏草坪;有的踢球時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門窗;有的弄壞了校園里的欄桿和垃圾桶;有的故意損壞開關、水龍頭等;課桌椅墻壁上經常會看見各式各樣的涂鴉……這些行為,看起來是小事,似乎并不影響一個人的大德。但實際上,德育無小事,事事關大局。破壞公共財物和公共衛生,小言之,給其他同學的學習和生活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還會增加學校對公物的維修費用。大言之,公共財物都是國家的,集體的,涉及到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思想品格問題;公共衛生呢,不但關系一個單位、一個地方、一個國家的形象,還關系到生活環境和生存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性發展。“小洞不補,大洞受苦”。因此,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特別注重對學生公德心的培養,特別注重對學生愛護公共財物和愛護公共衛生的教育,力求通過身邊具體可感的小事,告訴學生們,他們正是這些公物的“主人”,肩負著振興國家和保護環境的重任,從而培養起他們熱愛祖國、保護環境的優良品格。
培養學生的愛心,要從培養他們熱愛勞動開始,讓他們學會用勞動的雙手創造美好的明天。高爾基說:“我們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由人的聰明的手創造出來的。”“勞動使人建立對自己的理智、力量的信心。”然而,隨著現在人們生活條件的普遍好轉,加上孩子們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所以他們很少會干家務活,也不喜歡勞動。這不僅對學校的德育教育不利,對學生的成長不利,更對國家的未來發展不利。國家的建設和富強,需要大量的勞動者,而不是大量的食利者和寄生蟲。我們知道,在學校,學生不僅要學習,不僅要守紀,而且學校和班級安排的衛生值日,也是每個孩子的義務和責任。但是現在的學生們偏偏就缺乏這種自覺性,致使一件原本簡單的工作變得十分復雜了。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讓孩子們熱愛勞動,得到勞動的鍛煉,筆者下了很多功夫。特別注重他們的責任意識的培養,即使他們經常不能做到,也會耐心地堅持著,讓他們做好為止。班上曾經有過一個這樣的學生,他經常不參加星期五的衛生大掃除,總是溜到操場上打籃球。大掃除安排的人數較多,少他一個其實也沒什么。但是筆者不這樣想。過份寬容,等于放縱,等于傷害。筆者于是叫班長去叫他,他沒反應。筆者只好親自跑到操場上去找他。看到班主任來逼他就范,同學們都故意起哄,他覺得很沒面子,死活不干,還脅迫說要轉學。“教不嚴,師之惰”,教育是必須嚴格的,但也要講究方法。到了這個份上,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學生,不能硬來,否則,后果難以預料。于是筆者退了一步,給他一個梯子下,就讓別的同學幫他做了。第二天,他居然來了,來認錯。筆者設身處地地對他說:當著你的球友叫你搞衛生,你不是覺得有失面子嗎?現在你要是因為不愿勞動、不愿大掃除而轉學,讓大家知道了,面子可就丟大了。老師還是歡迎你繼續留下,你這樣做不是你的本意,相信你今后會做得更好。聽到我這樣說,他終于低下了他那小男子漢的頭,愿意接受一個星期衛生值日的處罰。
總之,學校的德育教育,必須建立在每一個教師的愛心之上,只有真正關愛學生,才能夠贏得學生。只要你是真正地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為他們的健康成長著想,他們是一定會樂于接受你的心意,樂于改變自己,樂于長大成人的。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