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工業化步伐加快,中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財政基本建設投資在城市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通過建立模型試圖探討財政支出與基本建設投入占比的關系,并以上海市的經濟數據來檢驗模型的合理性。
【關鍵詞】城市化財政支出基本建設
隨著工業化步伐加快,中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其2011年《社會藍皮書》的預計,按現在每年增長近一個百分點的速度計算,在“十二五”中期,中國城市化水平會突破50%的關口,城市人口將首次超過農村人口。按照這一速度城市化,在將來的二十年時間里,將有約4億農民城市城市居民。如此龐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勢必對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形成龐大的需求。政府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主要投資主體,除了鼓勵私人資本投資基礎設施外,也需要龐大的財政支出來支撐其對非營利性基礎設施的投資。
本文通過建立一個簡單的模型,以上海市的基本建設投資和財政支出的數據來檢驗模型并探討了基本建設投資與財政支出間的數量關系。
一、城市建設投資數量理論模型構建
建立財政年支出與城市基建投資的關系模型:
F=f T;
其中,F為城市基建投資,f為財政支出投資于基建設施的投入比例,T為年財政支出。
假設沒有財政轉移支付,經營管理城市的地方政府年終沒有盈余也沒有赤字,則政府基建投資的資金是財政支出中扣除經常性財政支出后的結余,經常性財政支出屬于剛性支出,隨著城市化進程變化的幅度不大,在此,將經常性財政支出假設為一個常量。那么,在城市化初期,財政支出中扣除經常性財政支出后結余不多,即用于城市基建投資的資金不多,f 值較小,隨著固定投資積累的增加,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上升,商業逐漸發達,土地逐漸增值,財政支出也跟著水漲船高,財政支出中用于基建投資的結余增多,f 值逐漸增大。當城市化發展到相當水平以后,城市經濟趨于穩定,在沒有技術或人口因素等其他因素沖擊的情況下,財政支出也逐漸趨于穩定,此時財政支出中用于基礎設施存量維護投資和增量投資的資金也趨于穩定,則 f 值也趨于穩定。
簡單來講,城市基建投入比例f與城市財政支出T的年增長率t具有同向波動性:T的年增長率t升高,則f隨之升高;t若降低,則f隨之降低。
這一過程的數量分析如下:
假設比正常年份多增長或者少增長了的那部分財政支出T0(t-t0)被用于追加或者減少城市建設撥款的比率為f1,那么,比正常年份多增減的城市建設撥款就為f1T0(t-t0)。再加上按正常情況計算的城市建設投入額f0T0(1+t0),當年的城市建設投入額F就應當為:
F=f0T0(1+t0)+f1T0(t-t0)
=T0[f0(1+t0)+f1(t-t0)]
=T0[f0+f0t0+f1(t-t0)]
=T0[f0+f0t-f0t+f0t0+f1(t-t0)]
=T0[f0 (1+t)+(t-t0)(f1-f0)];
f??=;
式中:
f——考察年份財政投入比例;f0——財政投入比例年平均值;f1——追加財政投入比例;t ——考察年份城市財政支出增長率;t0——城市財政支出年平均增長率。
因為,城市基本建設資金為財政支出扣除財政經常性開支的結余,而財政經常性支出是剛性支出,即只有在滿足了財政經常性支出之后才有基金用于城市基本建設投入。由此可以假設,f1>f0, 即增加或者減少的財政支出部分用于基本建設投入的比例比正常年份財政支出大。可以這樣解釋這一假設:因為沒有轉移支付,每年終沒有盈余也沒有預算赤字,政府年初按往年支出情況做好支出預算,如果政府在接近年終時候發現當年財政支出有超出往年增長幅度的增長,那么政府會突擊花掉增加的財政支出,超出往年增長幅度的增長支出更多的會用于基本建設投資,即f1>f0;如果情況相反,接近年終時候政府發現當年財政支出增幅較往年有下滑,那么政府會緊縮基本建設支出以保證經常性財政支出以及不借貸,這時f1同樣大于f0。
由于f1>f0,波動系數(f1-f0)/(1+t)為正數,因而從上文中推導出的計算公式中可以明顯地看到,f是以f0為中心隨著t對t0的升降而相應升降。又由于f1<1,f1-f0小于1,因而從公式還可以看到:(f1-f0)/(1+t)小于l,因而從公式中可以看到:f比f0的上下波動值小于t比t0的上下波動值,即f1-f0 從上面的推理以及推導得出:在城市建設發展前期,隨著城市財政支出年增長率的升降而同方向波動,同時趨向于升高;在城市發展建設中期,基本保持一定水平,同時隨財政支出年增長率的變動而同向升降;在城市發展建設后期,趨于下降。 我國的城市大都處于城市化發展的初期以及中期,所以我們的城市建設投入正在加大,財政支出的基建投入比例在不斷增大,目前我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要屬上海市了,本文根據上海市統計年鑒自1988年至2006年的統計數據來檢驗一下上文中所做的推理。 二、實證計量檢驗 本文的實證部分以上海市1988年至2009年公布的經濟數據來說明前文的推理,如下表所示。 表中經濟數據單位:億元。數據來源:上海市統計年鑒 本文的計量模型如下: f = β0 +β1Tt +β2Tt2 +ε 按照上文的推理,f值隨城市化的發展有一個先上升后逐漸下降的過程,那么,β1 應該為正,β2 的值應該為負值。 本文分別以T的一次項,二次項,三次項做了三組回歸,從回歸結果來看,在T的一次項的基礎上加上T的二次項后,擬合度有一定的提升,且二次項系數為負值,符合前文的假設,且能通過5%的t統計檢驗,可見引入T的二次項是合理的,當引入T的三次項后,雖然擬合度有一定提升,但T的二次項和三次項的系數都不能通過20%的t統計檢驗,故選用含T的一次項和二次項的計量模型是合理的。 三、結論 1.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城市財政支出中用于基本建設的支出比例會出現先上升后下降的過程,即基本建設支出比例與財政支出有近似倒U型的關系。 2.上海市財政支出中基本建設支出的比例自2004年開始才有微弱的下降,這個下降過程可能是文章中所說的因為城市化水平達到一定水平之后所需基本建設投資的減少,但往后的年鑒因為統計方式不一致,所有后面的數據不能納入檢驗,所以這一下降趨勢并不確定。 3.城市化進程需要大量的基本建設支出,而高稅率的稅收政策勢必難以長期下去,所以地方政府應該在吸引私人資本進行城市建設上下工夫。 參考文獻 [1]鄧淑蓮.基礎設施與經濟發展關系探析[N].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1.4. [2]徐曙娜.政府與基礎設施、基礎產業[J].財經研究,2000.3. [3]胡彬.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增長問題的研究[J].財經研究,1999.2. 作者簡介:曹愛民(1982-),男,湖北宜昌人,就讀于西南財經大學財稅學院,研究方向:財政理論與制度研究。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