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鑫
摘 要:當前中國通脹壓力持續,經濟增長放緩,面臨“低增長、高通脹”的滯脹風險。究其根源,在于出口下滑與產能過剩、產權和分配制度的缺陷、人口紅利消失、流動性過剩以及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因此,必須采取綜合性措施,既要防止通脹問題,又要避免因政策過分緊縮導致經濟增長過快下滑,陷入經濟停滯的困境。
關鍵詞:滯脹;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宏觀經濟政策
中圖分類號:F0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8—0003—02
引言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不確定性加大,自2011年第二季度以來,表現出通脹壓力與經濟增長放緩趨于同步的態勢,滯脹風險不斷增大。一方面,中國的廣義貨幣M2在過去四年翻了一番,目前已經達到92.5萬億。而其積蓄的通貨膨脹力量在經濟中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盡管近期消費價格指數(CPI)已經趨穩,但在M2目標仍高于經濟潛在增長率的情況下,通脹壓力依然不容忽視。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生產成本高企,需求不振,2012年4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2,環比下降0.2個百分點,直逼制造業衰退的臨界點50%,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經營管理者對當前及未來經濟發展信心不足。此外,新訂單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回落幅度超過1個百分點,庫存壓力不斷增加,顯示經濟增長阻力加大,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趨勢日漸明顯。低增長與高通脹的壓力并存,面臨滯脹風險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最大困境,而政策目標之間的沖突,更直接考驗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
一、當前滯脹風險的根源
(一)出口下滑和產能過剩制約經濟增長
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國家經濟都出現不同程度衰退,造成中國的外部需求銳減。在國內市場消化能力有限的條件下,原有被高投資和高出口所掩蓋的產能過剩已加速顯現,無法通過擴大外需集中釋放。由于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不到位,居民收入增長幅度偏低,國內消費需求跟不上經濟發展要求,導致出口企業的部分產品既無法在國外找到市場,又無法在國內全部消費掉,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嚴重損害。在財政政策的刺激下,雖然在短期內基本可以保持經濟增長目標,但是經濟結構如果不進行有效調整,會加劇產能過剩與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最終制約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的提高。
(二)產權和分配制度的缺陷阻礙了經濟增長
制度的不合理會降低資源配置效率,加劇收入分配不公,會增加企業交易成本,造成社會資源的大量損耗與浪費,從而使國民經濟產出無法實現最大化。首先,中國以國有產權為主體的產權制度阻礙了資本的有效配置,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和缺乏流動性的社保制度等阻礙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資源配置效率大大降低,致使經濟增長率低于潛在產出水平。其次,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導致了勞動的收入份額偏小,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水平低,就業與收入預期不確定的現實約束下,居民謹慎消費、增加儲蓄,結果是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拉動。此外,不完善的政治法律制度也導致制度的“非中性”或“真空”,從而產生權力尋租,扭曲微觀主體經濟行為,使資源配置無效或低效。
(三)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削弱了經濟增長潛力
所謂“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成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口紅利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了年均10%的高速增長。然而隨著中國生育率下降和老齡化加劇,人口紅利將逐步衰竭,并于2018年左右消失,未來五到十年內中國的經濟增長將受到勞動力資源的瓶頸約束。此外,中國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也日益突出。城鄉大量失業人口與沿海地區“招工難”并存,企業需要提高勞動力價格以招募日益稀缺的技術性人才,勞動者則因為日益增加的城市生活成本倒逼工資上漲。總之,勞動力供求的結構矛盾和城市化的滯后吞噬了一部分人口紅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經濟增長的潛力。
(四) 國內外的宏觀經濟政策帶來了流動性過剩
在2008年金融危機沖擊下,各發達經濟體失業嚴重,經濟復蘇乏力。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向市場注入流動性。雖然短期內該政策改善了本國或本區域經濟狀況,卻在全球范圍內帶來流動性過剩。過剩的流動性不但進入中國外匯市場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迫使央行投放大量基礎貨幣,而且抬高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增加了進口成本,給中國帶來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同時,為確保經濟增長目標,央行通過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斷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廣義貨幣供給量M2同比增幅不斷提高,增大了未來發生通貨膨脹的可能性。此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在出口導向戰略和國際游資預期人民幣升值而大量流入的影響下,中國的外匯儲備余額已經達到32 400億美元,外匯占款已經成為了中國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方式。目前,央行在公開市場上回籠貨幣相對乏力,這些被動投放的資金除部分進入生產流通環節外,其余則轉化為企業和居民存款通過銀行體系派生出更多的貨幣,加大了通脹風險。
(五)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導致企業成本增加
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使勞動力供求結構性矛盾加劇,致使中國企業用工成本增加。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土地、能源及原材料日益稀缺,土地價格大幅上漲,能源和原材料不得不更多地依賴進口。國際政治局勢動蕩使石油價格節節攀升,全球泛濫的流動性推高了大宗進口商品的價格。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減少了農產品供給,游資炒作更是對農產品價格上漲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企業生產的環境污染成本被要求內在化,節能減排的任務無疑會加大企業的技術開發成本。而企業各項成本增加的結果是產品價格提高,工人生活成本增加,工人要求工資上漲,企業成本進一步增加,推動企業產品價格進一步提高,最終導致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二、防范與應對滯脹風險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勞動的收入份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中國儲蓄率過高,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使勞動的收入份額偏低。因此,要調整收入分配制度,以進一步提高勞動的收入份額,使初次分配中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至少達到50%以上;要加大對教育投入力度,促進中低收入者的人力資本積累,增強其獲取收入的能力;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增強中等收入者對未來的預期,提高其消費傾向。這樣才能自動降低過高的儲蓄率水平,解決以國有企業為投資主體而帶來的效率低下的問題,同時從勞動力成本提高角度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最終使經濟增長進入良性循環軌道。
(二)完善科技投入體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目前中國科研投入總量嚴重不足,且有限的科研經費分配也極不合理。具體表現在:絕大部分科研經費投往大學和政府研究機構,企業獲得科研經費支持非常少,導致產、學、研脫節,科技不能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較少的企業科研經費中大部分投向了國有企業,而國企的壟斷地位和產權虛置使其研發動力不足,有研發動力的私人營業卻很難獲得國家科研經費支持;此外,由于科研經費分配體制不完善,大量科研經費被利益集團所瓜分,加上行政主導的科研體制導致人才逆淘汰,外行指導內行,大量決策失誤,人才外流現象嚴重。因此,要進一步完善科技投入體制,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降低經濟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三)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合理貨幣與財稅政策
有效的宏觀調控措施是維持經濟穩定增長,防范滯脹風險的有力保障。首先,應實施差別化的利率政策。在目前通脹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大幅提高利率對中小企業與新興產業較為不利。因此,即使要考慮提高利率抑制通脹,也應該有所差別對于關系國家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亟待發展的現代服務業,在利率政策上應該有所優惠。其次,要采取有保有壓的投資貸款政策。在投資貸款政策方面也不能搞“一刀切”,對泡沫化程度高的房地產業、“兩高一資”行業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一般性的投資貸款,要壓縮并加以控制,以緩解物價上漲的壓力;對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應保證加大投資,加大貸款。最后,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當前,中國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結構調整進展較慢,與企業稅負過重不無關系。稅賦繁重,會制約企業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調整的能力。因此,要對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兩型”企業等實行結構性減稅,讓利于企業,以促進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升級。
參考文獻:
[1]蔡昉.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劉易斯轉折點[J].經濟研究,2010,(4).
[2]金三林.2012年中國經濟運行環境及發展趨勢[J].農村金融研究,2012,(12).
[3]柳欣.滯脹與中國當前宏觀經濟政策的兩難選擇[J].經濟學動態,2010,(6).
[4]孫迎聯.中國經濟滯脹的理論解釋和實證分析[J].求索,2011,(12).
[5]張曉晶.尋求增長與通脹的平衡術[J].中國經濟報告,2008,(5).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