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如何培育、提高區域的核心競爭力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深刻的意義。本文根據研究建立區域核心競爭力評價模型和評價指標體系,提出區域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模型。對四川省的區域核心競爭力進行了實證研究,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區域經濟 核心競爭力 層次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一、引言
區域經濟競爭力是對一個區域各種經濟變量的有機組合及動態合力下該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發展潛力的概括。IMD(1980s)的早期模型認為,競爭力由八個因素決定:企業管理、經濟水平、科技水平、國民素質、政府管理、國際化程度、基礎設施和金融體系。在這個模型中,由于經濟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管理水平,所以把企業管理剔除。這樣可以把影響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因素歸結為六個:基礎設施、金融環境、政府管理、經濟實力、國際化程度、創新因素。
本文運用現代計量經濟學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 建立了市地經濟核心競爭力評價模型, 初步分析了四川省各市地區經濟核心競爭力的現狀, 并按競爭力指數的大小對四川全省17個地級市進行了排序。
二、區域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綜合波特和IMD區域競爭力評價模型的特點認為,區域核心競爭力由三大主要競爭力因素 (產業競爭力、政府管理競爭力、企業競爭力)和支撐它們的三大競爭力因素(經濟綜合實力競爭力、基礎設施競爭力、創新資源競爭力)兩個層次組成的。
在這一模型中,中間層的產業競爭力、政府管理競爭力、企業競爭力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主動關系,它們共同構成區域核心競爭力。下層的經濟綜合實力競爭力、基礎設施競爭力、創新競爭力之間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成為產業競爭力、政府競爭力、企業競爭力的依托。其中,經濟綜合實力競爭力和基礎設施競爭力更體現近期的支撐性競爭力,而創新競爭力更體現長期的支撐性競爭力。
在設計指標評價體系時,參考了國家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根據國家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結合我國的國情和地區的特點,依照上述區域核心競爭力的評價模型,在構造評價指標體系時,首先確立一個統駕整個指標體系的概念框架,然后再設立反映核心競爭力各方面的具體指標。
三、四川省核心競爭力實證研究
1.因子分析
表1 四川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因子得分及排序
2.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就是用某種準則將多維空間上靠近的點歸集為一類而不同類間的距離盡可能的大。本文運用SPSS 17.0聚類分析中WARD聚類法對綜合因子得分進行分類,將四川的21個地區的核心競爭力水平分為四類。表2。
四、結論及建議
1.成都作為省會城市,在四川省區域經濟中充當了一馬當先的領跑者
2.攀枝花市、瀘州市、德陽市、綿陽市、樂山市、南充市、宜賓市作為工業較發達城市,有著較為發達的工業經濟
3.自貢市、資陽市、內江市、遂寧市、達州市、眉山市異軍突起,開始新型經濟發展模式
4.四川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由于地理因素兩極分化現象依然嚴重,川西地區的發展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龔發金.區域競爭力評價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7:12-l3
[2]張斌,梁山.區域競爭力初探[J].經濟師,2005,(11).
[3]韓 琳.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競爭力實證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1.7.
作者簡介:鮑文超(1986—)女,漢族,山東濰坊人,現為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10級工業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數據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