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媛媛
摘 要 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經過十余年發展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近年來通識教育課程越來越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求,甚至被看成了可有可無的擺設。將我國高校通識課程與《耶魯報告》中通識課程思想進行比較,可為解決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 耶魯報告 通識教育 課程
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經過十余年發展,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對我國大學生素質修養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諸多因素影響,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越來越顯露出難以滿足大學生學習需求的弊端;筆者擬通過分析通識教育課程經典文獻《耶魯報告》,探討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以期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改革有所啟示。
1 《耶魯報告》與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比較
1.1 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現狀
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起步較晚,最早在研究型大學中實施,其基本理念包括:以人為本,重視文化素質教育,強調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堅實基礎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包括全校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類。必修課是指全校學生都必須學習的課程,通常由學校統一安排課時、任課教師,并統一考核。一般高校的必修課包括:政治理論課、大學英語、計算機、軍事理論課、形式與政策等。
我國高校選修課程覆蓋面較廣,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學、數學、語言、醫學、藝術、體育健康等各個方面,其中不乏跨學科的課程。以北大為例①,目前開設的全校選修課程已經超過150門,主要分布在數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與心理學、歷史學、語言學和文學與藝術。北京大學通識教育的目標是以“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為原則,重點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能力,注意拓寬學生專業面,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并且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
1.2 我國通識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
首先,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停留在全校必修課加自由選修課的基礎之上,且必修課所占課時比重較大,由此導致學生參與通識教育的積極性難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遭受阻礙。以筆者本科期間接觸的通識教育課程為例,筆者曾就讀的本科學校為一所民族院校,全校必修課通常在大一大二期間開設,有語文、數學、英語、毛鄧三、思修、馬哲、民族理論、中國近代史,還包括四門選修課,筆者所選的是中醫美容、食品安全與健康、旅游管理等。
其次我國高校普遍重視專業技能的培訓,對人文社科、藝術、語言課程則較為忽視。本科教育基本上仍按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大塊設置,這仍然是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而不是通才的培養模式。本科生專業基礎課主要設置于大三、大四,而且涉及的知識較淺,帶有明顯的概論性質,更像是把專業課難度降低變為通識課,從研究方法與思維方式上培養學生能力的較少。這種課程設置模式導致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分離,并賦予通識教育課程以較低的學術地位,由此而令教師和學生越發忽視通識教育。
最后,通識教育課程內容存在著形式化傾向,不注重學生的興趣,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缺乏總體設計規劃,灌輸現象嚴重。這一弊病不利于學生廣博知識體系的構建和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
總體而言,在我國高校課程體系中,通識教育課程尚處于邊緣狀態,導致這一狀態的主觀原因包括教育功利主義的影響,教育者對通識教育理念及其重要性的認識不足以及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模式與機制的亟待改革等。
1.3 《耶魯報告》關于通識教育課程的觀點
關于通識教育課程,《耶魯報告》明確提倡設置古典課程。該報告這樣闡述了古典課程的重要性:“每一項古典學科都具有心靈訓練和教養的獨特功能,相反,職業技術科目沒有這種功能。”“古典訓練成為專業學習的必要準備。”②耶魯報告》認定,古典課程的學習和研究能夠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只有勤奮刻苦才能打開知識的大門。因此,充分吸收古典課程所蘊藏的經典知識,能夠促使學生嚴肅認真地應用知識。
《耶魯報告》所秉持的通識教育課程目標即全面訓練學生的心智、奠定學生完善的知識結構。為了全面訓練學生的心智,耶魯學院開設了一系列全面而深入的課程:科學原理及數學、古代語言、古典文學等。開設這些課程的同時,耶魯學院力圖達成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耶魯報告》雖然將通識教育的本意認定為相對于專門教育或專業教育,但同時也認同,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不僅不沖突,而且還能為專業教育奠定知識基礎。布魯貝克在《高等教育哲學》一書中也表明:“普通教育和專業教育應該攜手并進”;關于二者之間是否存在矛盾,他指出,“我們不必僅僅因為今天正在設法促使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攜手并進而放棄‘為學術本身而學習的崇高理想。如果這兩者能做到相互結合,我們可能會發現兩者都對實現這一崇高理想有所裨益。”③這一精神早在《耶魯報告》中就已經體現。
《耶魯報告》中所言通識教育課程目的是對“學生的官能進行經常的、生動的訓練,以便規范和完善學生的心智,發展他們的潛能。”這正是我國高校通識教育最缺乏的理念。
2 《耶魯報告》通識教育課程思想的借鑒
2.1 構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建設是通識教育的核心任務,良好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必須做到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課程設置三者的和諧統一。在《耶魯報告》影響下,美國的通識教育課程模式大概可以分為核心課程、必修課程、自由選修、名著閱讀等四大類。④借鑒這一點,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應以建設綜合性核心課程為主,同時兼顧課程的自由性和經典性,并實現選修和必修相結合的課程模式。
2.2 豐富通識教育課程門類與設置形式
按照《耶魯報告》的基本思想,本著全面訓練學生心智的目的,耶魯學院開設了一系列通識教育課程:科學原理及數學、古代語言、古典文學等等,同時支持古典語言和現代語言的交叉學習。借鑒這一做法,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就不僅應有一個系統全面的體系,而且還應將更多的具體課程納入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應多樣化,學科門類應更豐富,以更有利于學生的自由選擇。
2.3 提高通識教育課程授課教師的專業素養
《耶魯報告》極為重視通識教育課程授課教師的素質:“這些教師要有從長期經驗和教授過程的仔細觀察中形成的自己的觀點”,能夠“用全面的視角控制整個課程”,并必須“形成博雅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管理與控制博雅教育的原則”。因此有學者認為:“作為有遠見的大學校長應該重視通識教育,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讓最優秀的教師教授通識教育課程。”⑤看來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授課教師的專業素養亟待提高。
通識教育是一場革命,這場革命的意義在于使人們在學習與借鑒美國等國家大學通識教育的基礎上,明確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應當是什么樣子。這場革命的進行,不可回避地需要批判地借鑒諸如《耶魯報告》等經典文獻中的思想精髓,以完成通識教育在我國高校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