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學實 李海云
摘 要 書院制不僅是對傳統書院的再現,更多的是一種融合和創新。全國實行書院制的院校數量急速攀升不僅是對原有學生管理模式的超越,更在于它所蘊含的獨特理念。本文從組織文化理論的視角出發,分析比較得出學校亞文化是學校管理、人文化、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關鍵詞 書院制 住宿制 比較 啟示
1 書院制對原有管理模式的發展
“書院制借用了古代書院的名稱,實質是一種學生社區生活管理模式。它主要以學生公寓為生活社區,承擔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與行為養成等方面的教育任務,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①書院制對住宿制的超越有以下六點。(1)學習方式:從生活學習分離到融學習生活于一體。書院制下學生宿舍不再是單一的住宿場所,而是集食堂、圖書館、學習室等于一體的生活社區。在這里進行通識教育,開展文化活動,師生交流活動,把學習融進生活之中。另外,學生可以經營自己的咖啡廳,做各種工作,在生活中學習。(2)師生身份:從單一學院人變為書院學院人雙重身份。書院制下,學生上專業課時屬于原有學院學生,但是其他時間,屬于書院成員。另外,老師被大量地聘進書院,在相處中對學生各方面進行指導,老師也從單一身份變成了雙重身份,這為老師教育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時間和空間。(3)人際關系:從單一到多樣化。由于書院中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混住,所以這樣使學生人際交往更為廣泛,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4)文化建設:從文化角到文化區。書院制下,文化成為了一種管理模式和動力,建設文化傳統也成了書院的重點建設項目。這里文化建設是一種現象,文化區也是多樣的。(5)管理隊伍:從業余到專業。相對以前宿舍管理人員文化素質較低問題,書院制管理則具有管理員、輔導員、導師、學生干部等比較專業的團隊,他們擔負著教育和咨詢的重任。(6)學生參與管理:從幕后走向前線。書院制下學生被納入管理隊伍,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學生角色。書院內店面的經營,設施的管理與采購把學生推向管理一線。宿舍管理人員中大量吸收高年級的學生,為學生參與管理提供了一個平臺和更多的機會。
2 書院制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啟示
2.1 把文化作為管理的動力
1980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泰倫斯欲爾和管理顧問艾倫·肯尼迪在《企業文化》中這樣描述:“文化是管理的一種手段,是一種與經驗管理、科學管理同范疇的一種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借助組織文化的影響力進行管理。”傳承中華文化更是高等教育的義務和發展的動力,是未來高等教育發展不可或缺的活力源泉。大學背負著播種精神火種,傳遞精神火炬的重任,大學不能沒有內涵,沒有文化積淀的大學是很危險的。“學校教育缺乏文化,會把孩子帶到一個抽象、片面的地帶,文化的缺失帶來精神的浮躁甚至荒蕪,教出來的孩子可能是有知識沒靈魂、有記憶沒根底的‘怪物。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讓學校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和文化的價值。”②
2.2 把“以愛立校”的理念作為高等教育人文化的核心
“大學天然是由‘愛維系的不可分割的組織;相比于其他組織,大學的情感聯系更為深刻。”③“愛為大學立魂”就是:(1)傳播希望。“在選擇和關系背后起作用的是希望,不是烏托邦圖景所激起的希望,而是由一種現實的認識所激起的希望。”④香港中文大學東三社區書院頒發的學位不多,但是無論是哪一個專業都有詳細的課程,課程目標,下一步的銜接課程,畢業生去向,專業前景。每一個學生在跨進大學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2)深入內心。對于當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總共只有14.8%的人認為“比較好”和“非常好”,而認為“一般”和“較差”的分別占到了55.4%和26.9%。⑤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當今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走進學生內心是未來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3)營造歸屬感,做好服務學生的工作。大學傳遞了人文,必然為社會種下人文的種子。學校給學生幸福感,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未來作規劃。
2.3 把隱性的生活教育作為學生學習自主化的先鋒
生活是激發興趣和自主性的最好方式。生活教育激發學習自主化在于:(1)自信與成就感。成就感來源于成功的體驗,一個觀點被采納、一次幫助別人、一次管理學生工作的經歷等都可以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其實能應對自如的生活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成就。成就感之所以能激發興趣在于它能帶來自尊和自我價值感;(2)潛移默化的力量。課外的閱讀和活動是激發學生興趣和內在動機的重要途徑。我們舉手投足之間、閑庭信步之余、高談闊論之時都蘊含著文化氣息和靈感的生氣。社區把各種文化元素都融入到生活中。圖書室傳遞書香、路邊的中國元素處處都是潛移默化的力量;(3)師生的交流。良好的學生關系和師生關系都可以成為興趣之源。人是在不斷模仿中成長的。自由的交談和思想交流可以讓多方面的智慧相互碰撞,太多的東西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相互感染而引起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