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曉
〔關鍵詞〕 新課標;高中英語;利用;新教材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3—0052—01
新編中學英語教材是以新英語課程標準為指導思想進行編寫的,新課程提倡“材料式”的教材觀,即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材料,是教學資源之一。 其具體特征是“范例性”。在新教材的實際教學中,如何將教材大的容量和有限的課時有機地結合起來,一直是令一線教師感到困惑的事情。筆者認為,作為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才能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教師不能一味地依據教材實施教學,而應從內容、結構、方法、進度以及資源整合等角度對教材進行必要的取舍和調整。
一、樹立新的教材觀
教材不僅僅是教學中的工具。教材往往代表一定的教學目的、教學觀念及教學方法。選擇和使用合適的英語教材,有利于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有效實施。
同時,教師也應認識到教材的局限性。首先,任何教材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現有英語教材中仍然有部分內容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周圍世界等。其次,任何教材都不是為某一特定的學習者群體編寫的,因此不可能完全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層次學習者的需求。教材與實際教學的需求之間肯定還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
二、結合教學實際的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有些教師對新教材所提供的教學資源感到困惑,關鍵在于教師的思想觀念還沒有徹底轉變。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而教師的教學活動主要就是傳授教材內容,教材內容講完了教師的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這種單純的傳授式教學法將教師置于絕對權威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和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而目前中學英語新課標所要推行的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它所倡導的“任務型”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解釋:教師的角色已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各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活動的課堂也由過去教師的“一言堂”變成了師生互動的“群言堂”。這種“任務型”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主動地傳授和被動地接受關系,而是一種新型的合作伙伴關系。
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教師要盡量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將自己置于教材的使用者和編寫者的雙重地位上,從教學實際出發,選取與學生水平相當的教學材料。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標要求,對已使用的教材作出相宜的裁減、加深,拓寬課程的內涵與外延,從而達到最大的教學效果。
(一)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地補充和刪減
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地補充,以使教材的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需要和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如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一課,課本介紹的內容都是他以前為黑人爭取平等權利的事跡。為了讓學生了解他更多的近況,筆者搜集了一些有關他后來活動的圖片和新聞,以激起學生更大的興趣,這樣一來,學生便對這個人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筆者還利用英語報刊進行“整合教學”,學生既可以借助報刊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提高閱讀能力,拓寬知識面,擴大詞匯量。
同樣,在不影響教材的系統性和科學性的前提下教師也可以刪減難易程度不適合學生水平的材料。教師往往愿意補充教材內容,而對于刪減材料有所顧忌,惟恐刪去的部分會成為高考內容。其實大可不必有這種心理,英語作為一種語言,重要的語言點都會反復出現,如果某項內容確實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完全可以將該部分刪去。教師應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培養他們積極的學習心態。
(二)調整教學順序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相關話題、語法項目、語言功能和學生所關注的話題進行調整。調整順序可以在單元之間進行,也可以在單元內部進行。興趣,吸引學生進一步往下讀。
(三)擴展教學內容或活動步驟
在某些教材中,教學活動的難度過高或過低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果教師認為某個活動太難,可以增加幾個準備性或提示性的步驟,從而降低活動的難度;如果活動太容易,教師可以對原有的活動進行延伸,如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展開討論或辯論,增加詞匯訓練或進行寫作訓練等。
?? 編輯:楊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