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效平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學手段;現
代化;教學過程;情境化;
教學內容;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2—0041—01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是高中數學課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根據以上要求,結合近年來的教學經驗,我認為,要實現以上目標,要提高中學數學教育教學實效,就要在開展好各項常規教學工作的基礎上,力求做到三個“實現”,即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實現教學過程情境化、實現數學運用生活化。
一、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
教學手段是師生相互傳遞信息的工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學手段經歷了口頭語言、文字和書籍、印刷教材、電子視聽設備和多媒體網絡技術五個使用階段。 現代化教學手段是與傳統教學手段相對而言的。傳統教學手段是指,在教學時主要使用教科書、粉筆、黑板、掛圖等教學工具;現代化教學手段是指,在教學時主要使用各種電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幻燈機、投影儀、錄音機、錄像機、電視機、電影機、VCD機、DVD機、計算機等教學工具。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球的體積和表面積”一課中,要推導球的體積和表面積,而且要加以應用,內容非常多,而且難度大。按常規教學需要用兩個課時,且效果不理想。但在多媒體的幫助下,借以逼真、生動的畫面,動聽悅耳的音響來進行教學,呆板的教學內容具體、形象,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思考,興趣盎然,課上得很輕松,效果也較好。
二、實現教學過程情境化
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進行教學,是提高課堂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只要教師適時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就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發現問題,總結規律,進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設問題情境應注意以下幾點:一定要緊扣課題,要能揭示數學概念或規律,要有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要從實際出發,考慮到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應面向全體學生,切忌專為少數人設置;問題應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要尊重學生的喜好,不可強制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方法和途徑去思考問題。
如,在講授“二分法”這節課時,先帶領學生做猜數字的游戲:我手中這支鋼筆的價格標簽是1000~3000元中的某個整數,你們來猜它的準確價格,我將對你們的答案進行“偏高”“偏低”或者“正確”的提示。下面,我們看看誰能既準確又迅速地猜到這支鋼筆的價格。學生們立即以中間值進行估計,然后再在相應的價格段再取中間值進行估計。由這個生活實例順利地過渡到二分法的教學,使學生真正感覺到自己是在學有價值的數學,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
三、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學課程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可見,數學教學的目標并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學到一些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需要讓數學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讓學生從課堂走進生活,讓數學課真正實現生活化。
如,在教“簡單的數據收集與整理”這節課時,把教學內容全部改編成本班學生家庭住址的分布情況,并畫成平面圖貼在黑板上。學生從平面圖中一眼就看出自己住在哪個村,哪條街道。為了表示得更形象具體,還可以用條形圖來表示。怎樣用條形來表示,條形圖有什么優點,哪個村住的學生多?哪條街道住的學生少?……師生圍繞上述問題展開討論,學生個個情緒高漲,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到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進行自主學習。通過捕捉生活素材,把現實、有意義、富有挑戰性的內容作為學生學習之中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有效載體,讓學生在生動的、富有個性的探索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對數學的體驗與感受,最終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
??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