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冬林 喬秋敏 宋士華
[提 要] 古代書院的“會講”和“講會”、“力行”以及環境的選擇和優化等對生徒道德品行的,陶和磨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因學校、自身以及社會的原因,目前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和不足。因此,應當借鑒古代書院的教育模式,大力開展人文講座和人生問題辯論;完善道德評價機制,鼓勵大學生進行道德實踐;營造良好的校園道德氛圍。
[關鍵詞] 書院文化;大學生;人文素質;啟示
[作者簡介]余冬林(1972—),男,九江學院文傳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文化史研究;喬秋敏(1979—),女,九江學院旅游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文化研究;宋士華(1977—),男,九江學院科研處副處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校園文化研究。(江西九江 332005)
本文系江西省2011年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書院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1KS11)
“人文”二字較早出現在《易·賁》:“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之天文,以察時變;觀之人文,以化成天下”。宋儒程頤曰:“人文,人理之倫敘。觀人文以教天下,天下成其禮俗,”這里的“人理之倫敘”即“人之所以為人”之道。
從現代意義而言,“人文”主要是指人類在社會發展中逐步形成的價值觀念、社會道德、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等。所謂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的品質。質言之,人文素質就是人將其所習得的“人之所以為人”之道內化而形成的精神品質與價值觀念。因此,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核心就是引導其如何做人,如何成人。
當前,處在專業課程和擇業就業壓力之下的大學生,缺乏人文素質的浸潤與引導,精神生活空虛無聊,一些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流行音樂等享樂性、刺激性的消遣;一些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一些學生價值觀念趨于庸俗,毫不隱諱對物質利益和名譽地位的追求,甚至部分大學生的道德法制觀念日益淡薄,違犯校紀、校規現象屢有發生,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一些大學生做人的基本準則嚴重傾斜。作為大學生,首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遵循做人的道德,然后做一個有益于國家的人,這是人文素質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失,使以人為本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不能得到很好的體現。這與“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是極不相符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一是學校對人文素質教育重視不夠;二是大學生自身缺乏對提高人文素質的認識;三是社會氛圍對人文素質培養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高校如何加強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重建人文精神已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在這一方面,古代書院的人文素質培養方式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一、“會講”與“講會”
“會講”是由兩位或兩位以上的老師共同講學。由于參加會講的老師學術觀點不同,他們經常會激烈地辯論。會講是書院教學中頗具影響力的一種方式。到了明代,在“會講”的基礎上又出現了“講會”。講會的宗旨、組織、儀式都以規約的形式明確下來。如顧憲成所定的《東林書院會約》就規定:“每年一大會,或春或秋,臨期酌定,先半月遣帖啟之。每月一小會,除正月、六月、七月、十二月祁寒盛暑不舉行外,二月、八月以仲丁之日為始,余月以十四日為始。會各三日。愿赴者聽,不必遍啟。每會推一人為主,說《四書》一章。”“會講”是不定期舉行的,而“講會”則是定期舉行的,已經形成了一種規范化、制度化的教學組織形式。歷史上的東林書院、紫陽書院、還古書院、姚江書院講會都很盛行。雖然“會講”與“講會”是不同個體、不同學派之間的學術交流活動,但大多是圍繞倫理道德問題而展開的,討論的中心議題也是如何明理正心、修身進德等相關理論問題。此外,應邀前來參加“講會”的大都是當世名儒,他們不但知識淵博,而且德高望重,他們的言傳身教對書院生徒個人修養的提升是相當有效的。
二、“力行”
古代書院十分重視道德之“力行”。道德“力行”,就是受教育者通過道德實踐去感知和體認,使外在的道德戒條內化為內心的道德自覺,這樣才能真正地提高人格修養和道德境界。《白鹿洞書院揭示》作為生徒求學時共同遵守的準則,從其條文看,教育目的明確為“五教”:“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岳麓書院學規》是由清代王文清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參照《白鹿洞書院揭示》制定。全文共18條,其中有:“時常省問父母。朔望恭謁圣賢。氣習各矯偏處。舉止整齊嚴肅。服食宜從勤儉。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齒序。痛戒訐短毀長。損友必須拒絕。不可閑談廢時。”它主張以中國傳統的主要道德規范約束學生,尊敬父母,尊賢愛圣,艱苦樸素。換言之,就是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踐行其道德理念,培養生徒的君子人格。乾道四年(1168)呂祖謙所作的《麗澤書院學規》中有“凡預此集者,以孝弟忠信為本,其不順于父母,不友于兄弟,不睦于宗族,不誠于朋友,言行相反,文過飾非者,不在此位。既預集而或犯,同志者,規之;規之不可,責之;責之不可,告于眾而共勉之;終不悛者,除其籍。”對不孝不悌、不睦不誠,言行不一致、文過飾非者的懲罰是比較嚴厲的,嚴重的還會開除學籍。這些古代書院不僅通過訂立學規,用綱常倫理來規范生徒的道德行為,而且還通過祭祀先賢等活動來引導其見賢思齊。祭祀先圣先賢是書院禮儀活動的重要部分。書院祭祀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對生徒實施教育,此所謂“尊前賢勵后學也”。書院設祭有一定的標準,凡“先賢之得祠者”,或鄉于斯而“有德”,或仕于斯而“有功”,或隱學于斯而“道成于已”,或闡教于斯而“化及于人”。在把所選擇的先圣先賢列入書院祭祀中時,一般要寫一篇祭文,把該先圣先賢的成就介紹一番,以便諸生對該先圣先賢有比較深切的了解,讓生徒們見賢齊,以先賢的品格、學問、氣節來激勵自己,并成為他們做人和行事的指導。
三、環境的選擇和優化
書院的優美環境建設和幽雅的意境營造,體現出人與建筑、環境的協調統一,反映其“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書院往往選擇山林勝地,求得自然與人文之勝,正是其理想境界。如白鹿洞書院之于廬山,嵩陽書院之于嵩山,岳麓書院之于岳麓山,武夷書院之于武夷山等等。徐鍇在《陳氏書堂記》稱:“稽合同異,別是與非者,地不如人;陶鈞氣質,漸潤心靈者,人不若地”。《巴陵金鶚書院祀》則曰:“士子足不出戶庭,面山高水清,舉目與會,含納萬象,游心千仞,靈淑之氣,必有所鐘”。古代書院不僅在選址上注重自然環境“擇勝”,而且還注重人文環境的營造。書院往往運用直觀手法豐富生徒的感性認識,使其受到潛移默化的,陶,從而樹立起良好的道德操守。書院一方面通過設置大量的楹聯、箴碑、匾額等富含道德教育意義的器物,如湖南長沙岳麓書院的“忠孝廉節”碑、江蘇無錫東林書院的楹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等;貴州永寧書院的院訓“格致、誠正、修養,知所先則近道;孝悌、謹信、親愛,行有余以學文”,形成了濃郁的道德氛圍,彰顯了書院的價值追求;另一方面通過先賢的崇高形象來激勵和鞭策學生,如建有“文廟”、“諸賢祠”、“禮賢殿”、“正氣廊”等,讓學生以先賢的道德人品為人生楷模。
四、幾點啟示
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毋庸諱言,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由于種種原因,我國高校對人文素質培養有所忽視。大學生特別是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令人擔憂。古代書院在生徒的人文素質培養方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這是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的。雖然其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歷史和階級局限性。但是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因此,我們應當加以借鑒,“古為今用”,為高校德育教育服務。
(一)大力開展人文講座和人生問題辯論
大學應實施全人格教育。即將知識傳授、學術研究與人格完善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是中國古代書院教育自始至終堅守的教育價值觀。陸九淵曰:“人生天地間,為人自當盡人道,學者之所以為學,學為人而已”。這是他針對當時官學教育只教學生鉆研文辭章句而不教學生“做人”的現狀有感而發的。由于受功利主義的影響,當今許多大學逐漸放棄大學生人格培養,蛻化為“職業的訓練場”。因此,除在高校開設人文課程外,還應當借鑒“會講”和“講會”,開展人文講座和人生問題的辯論。當然,講座應當主題明確、專題性強、設置靈活,但不應流于形式和空洞的說教。充分利用講座比課堂教學更能貼近社會的特點,開展切入社會熱點、內容新穎、形式多樣的人文講座。通過組織學生開展人生問題的辯論或]講比賽,使學生逐漸明確人生價值和意義,放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樹立高遠的人生理想。此外,通過重讀中華傳統經典,使學生獲得人生的體悟。老一輩的科學家、學者的人文素質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幼時的啟蒙教育。這對他們的理想、情感、道德的養成起到了巨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完善道德評價機制,鼓勵大學生進行道德實踐
古代書院將“明人倫”、“存天理,滅人欲”的德育教育置于首位。現代高校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大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但是,一些高校在制定規章制度和政策措施時,往往只追求達到某種現實功利目的,而不考慮或不完全考慮道德教育的目標,甚至會出現其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內在邏輯所蘊含的價值取向,與國家規定的道德教育目標嚴重背離的情況。因此,必須借鑒古代書院的道德評價機制,完善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包括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對正在成長中的青年大學生來說,道德評價應該成為促進學生發揚成績,糾正缺點的導向和激勵力量,而不單純是判斷品行優劣的標尺。高校教育工作者應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導學生自我評價上,使學生在自我評價中學會自知自明,成為一個自覺遵守道德規范并不斷完善自己社會道德形象.因此,高校道德教育的成敗關鍵在于,學生能否將所學到的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實踐。要改變大學生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相脫節的問題,必須讓他們參加具體的實踐活動。如通過公益勞動、勤工儉學、青年志愿者服務等滲透著德育因素的社會實踐,使他們在接觸社會中了解社會,加深對國情、民情的認識,進行行為的訓練和培養,實現自我教育,由他律變成自律,從而實現“知行合一”。
(三)營造良好的校園道德氛圍
古代書院往往建在“山水佳處”、“勝地”,遠離世俗的塵囂。并力圖將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有機結合起來。毋庸置疑,校園環境的建設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具有較為深刻的影響。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許多高校已不大可能象古代書院那樣建在遠離塵囂的形勝之地。但是,營造一個內涵豐富的、生動的、有意義的校園道德文化氛圍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亦是必需的。在良好的道德氛圍中,大學生的精神氣質、行為舉止都可以得到全方位的,陶。因此,應將古代書院的優良傳統滲透到大學生課余文化活動中,人文景點的開發和建設以及校園學術環境的建設和優化等方面。與此同時,將古代書院的處事接物之要的基本精神,如《白鹿洞書院揭示》中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等,融入到學校的管理之中,在各項教學、行政管理、后勤服務工作中創建融洽的校園人際關系,創造一個理想的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參與、維系的心智與情感交流的氛圍。古代書院重學術、尊賢者的祭祀文化傳統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亦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現代高校雖然不必引導學生祭祀古圣先賢,但可將本地著名歷史人物、德藝雙馨者以及對本校發展有著重大貢獻者的形象和事跡展示出來,以供學生瞻仰、觀摩和學習。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書院的山長和一般教師都是在道德、學問等方面有著較為深厚根底之人。他們極重視以身作則,垂范于前,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感染學生。如理學大師朱熹不僅以淵博的學識教育學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氣節和人格力量感化學生。鑒于教師在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當一方面改變漠視人文素質教育的心態,另一方面應當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水平。
[參考文獻]
[1]鄧洪波.中國書院學規[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
[2]陳谷嘉,鄧洪波.中國書院史資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朱漢民.中國書院文化簡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0.
[4]王炳照.中國古代書院[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
[5]王秀明.白鹿洞書院[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劉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