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少英
摘要:介紹美國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相關立法的發展歷史,以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資助立法及其重要意義,并探討整個美國資助立法對美國高等教育資助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美國;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立法
中圖分類號:DF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0-0197-02
一、美國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相關法案的發展歷史
美國1867年通過《教育署法》,建立了第一個聯邦政府的教育行政機構,也是第一個與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相關的機構。1944年的《退伍軍人職業調整法》為第二次大戰中的退伍軍人提供受教育的便利。1950年的《全國科學基金會法》創立了國家科學基金,此基金由聯邦政府資助,使學者可以在各個學科領域從事研究和調查,加強數學、物理學、醫學、生物學、工程學、社會學和其他科學的研究和教育。1958年的《國防教育法》,增撥大量教育經費,提出“保證一切有能力的學生不因經濟困難而失去高等教育機會”。法案還設置了“國防學生貸款”,支持學生完成高等教育。1963年的《職業教育法》提出了加強和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并通過資助擴大職業教育機會。1964年的《國防教育法及受影響學校補助法修正案》延長了原國防教育法資助的有效期并擴大資助范圍。1964年的《經濟機會法》是一項綜合性的“向貧困宣戰”的法案,法案創建“就業團”和美國志愿服務隊,批準教育的扶助貧困規劃。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規定為發展高等教育進一步提供經費援助。1968年的《高等教育修正法》修正了《1965年高等教育法》、《1958年國防教育法》、《1965年全國職業學生貸款保險法》、《1963年高等教育設施法》以及相關的法規。1972年的《高等教育法修正案》延伸和擴展了原高等教育計劃,對低收入的青年提供基本的和額外的教育補助金,提出在高等教育的學生入學和人員雇用時,禁止性別歧視,并在衛生、教育福利部內創建一個教育處。1974年的《家庭教育權利和秘密法》規定教育機構不能否認或阻礙家長檢查或審查子女的教育記錄的權利,教育機構泄露學生的教育記錄必須取得家長的同意。1975年的《紀念哈里S 杜魯門獎學金法》規定,為了對前總統杜魯門表示紀念,授權建立哈里S 杜魯門獎學金,資助那些有明顯的潛力并計劃從事公共服務事業的人,使他們能夠完成他們的教育。1976年的《教育修正法》擴充了《1965年高等教育法》,擴充并修改了1963年的《職業教育法》。1978年的《中等收入家庭的學生補助法》保證繼續對貧困學生的補助,并把補助和貸款擴展到中等收入家庭的學生。1979年的《教育部立法》通過了建立教育部的法規,使其成為一個內閣級的機構,該機構掌握150多個現存的教育行政機構。1986年的《高等教育法修訂》增加了佩爾助學金的支持力度,確定了獨立學生的概念,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資助學生的比例結構關系。1992年的《高等教育法修訂》的調整內容主要是確保所有的學生,不論其家庭收入如何,都可獲得某種類型的資助,并規定統一使用“聯邦大學生資助免費申請表”。1993年的《學生貸款改革法》擴大了直接貸款的試點范圍,要求至少60%的貸款在五年內都要轉為直接貸款。1993年的《國家與社區信托法》提出學生可以為其大學教育或職業培訓借錢,而以社區服務項目的工作進行償還。1997年的《減稅法》,包括《希望獎學金減稅法》和《終生學習減稅法》,提出通過稅收減免資助學生。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修訂》提出提高學生貸款的條件和標準,維持基于校園的資助模式等。2007年的《大學成本降低與機會法》對美國學生資助體系進行了重大改革,削減了超過200億美元的學生貸款機構補貼,將這部分資金通過一定的方式直接支付給學生。2008年的《高等教育法修訂》,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促進和改善入學機會、可負擔和問責等高等教育財政理念。2010年3月的《2010年醫保與教育協調法》與大學生資助相關的內容主要包括取消聯邦家庭教育貸款計劃(Federal Family Education Loan Program,FFELP),確立威廉·福特直接貸款計劃(Willian D Ford Federal Direct Loan Program,FDLP)為學生唯一的政府貸款項目,由政府取代私營商業金融機構成為貸款發放方,以及改革佩爾助學金制度,規定佩爾助學金全部為強制性支出等。
二、奠定美國高等教育資助發展的理念和框架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立法
1.1943年的《軍人權利法》
1943年,正是二戰的艱苦時刻,由于大蕭條的影響,大批美國退伍軍人生活無著落。羅斯福總統此時指出,不能“讓退伍軍人復員到陷入通貨膨脹和失業的環境中”。因而,美國政府設計了以教育資助的形式安置退伍軍人的辦法,并于1944年制定了《軍人權利法》。法案關于退伍軍人的教育問題的主要內容指出:任何有資格的人都有權在一所得到批準的教育或訓練機構接受教育或訓練,時間為一年至其在1940年9月16日之后服役至戰爭結束時間,但總共不超過四年;合法受資助者可選擇一所能夠接受他們的、局長(退伍軍人管理局)認可的教育或培訓機構,根據自愿進行全日制學習培訓或相當于全日制的培訓;局長應向每位學員所注冊的進行全日制或兼職學習的教育或培訓機構支付通常的學費、實驗費、圖書費、保健費、醫療費等諸如此類的必要開支。《軍人權利法》的實施,是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里程碑,在思想與實踐等多方面推動了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是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次高潮。它在增進美國的教育民主觀念,促進美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方面有重要的意義。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有法律保障的免費高等教育,使一些原本不可能進入大學的士兵圓了大學夢,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平民化和大眾化的發展,樹立了教育公平的資助信念。
2.1958年的《國防教育法》
1957年,蘇聯的人造衛星率先上天,極大地刺激了美國人。美國人將國家的落后歸結為教育的落后,隨后很快做出教育改革的堅定決心。總統艾森豪威爾向國會提出了要在4年的時間內投資約10億美元,用于鼓勵提升教學質量和增加學生就學機會,為國家的安全服務。總統的資助法案得到國會的贊成。1958年,總統簽署了《國防教育法》。對學生提供資助是該法案的核心內容,法案確定的主要學生資助方式是獎學金和國防學生貸款,其中,國防學生貸款項目是法案的突出內容。法案規定,貸款資金由國會直接撥給高校,國家與學校以9:1的比例共同出資,高校自己根據學生的需要來確定其貸款期限方式,優先照顧科學、數學和現代外語等專業的學生。《國防教育法》的意義在于這是美國聯邦歷史上對全國承擔的最大的一項教育義務,也開創了聯邦最早的教育資助體系,其中學生貸款成為美國大學生資助政策發展的開端,學生貸款項目是第一項得以持續發展的美國聯邦大學生資助項目,對后來《高等教育法》的制定有重大的歷史影響。
3.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
1965年美國通過了《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關于學生資助的主要內容規定,根據學生不同的家庭經濟狀況,聯邦分別確立助學金、學生貸款和勤工儉學三種資助方式。同時,法案還創立了教育機會助學金和擔保學生貸款兩個項目,保留并延長了《國防教育法》中的國防學生貸款項目和《經濟機會法》中的大學生勤工儉學項目。教育機會助學金主要資助一些有才能的“特困生”,擔保學生貸款則為中低收入、有一定經濟需求的學生提供貸款項目。這樣,聯邦政府就建立了包括助學金、學生貸款和勤工儉學等多種資助方式相互結合的大學生資助體系。1965年《高等教育法》的意義在于它使學生資助成為美國高等教育撥款的基本形式,并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帶動了州政府對學生的資助行為,開創了聯邦大學生資助的新時代,標志著美國大學生資助的法制化建設最終完成。
三、立法對美國學生資助發展的重要意義
美國聯邦學生資助立法對促進學生資助發展乃至美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首先是通過立法途徑實現了聯邦對教育的調控,從宏觀上控制了教育事業的進程和方向。美國的各項聯邦資助立法都有明確的目的和較強的針對性,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導向性。如《國防教育法》開創了聯邦教育資助體系,為聯邦資助發展奠定了基礎,擴大了聯邦的教育權限;《高等教育法》使學生資助成為美國教育撥款的最主要形式,并以配套資助的形式帶動了各州的教育資助。其次是以法案帶動資助,推行資助項目。美國聯邦的每項資助計劃都以立法的形式形成國家的法令,并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注重對高校助學貸款政策及其相關法令的不斷修正,以便它們能更好地促進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是促進資助方式的規范化。
總之,美國學生資助發展過程是一個資助相關法律和法規制定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高等教育學生資助意義得到了從政府到學校機構等的肯定,使聯邦對高校學生的資助得到了保障。
參考文獻:
[1]張維平,馬立武.美國教育法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299-316.
[2]History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EB/OL].http://www.finaid.org/educators/history.phtml,2009-06-09.
[3]魏建國.《大學成本降低與機會法》和美國學生資助體系的重大改革[J].比較教育研究,2008,(5):62-66.
[4]魏建國.美國《高等教育法》修訂與高等教育財政改革[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6):14-27.
[5]孫章偉.美國高等教育資助制度改革及啟示[J].高教探索,2011,(1):74-78.
[6]楊克瑞.戰后美國聯邦政府大學生資助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8-90.
[責任編輯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