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青
〔關鍵詞〕 易經;新課改;思想;主
體;教育;關系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19—0063—01
一、“童蒙求我”——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
《易經》“蒙”卦的卦辭說:“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金錦芳先生認為:發蒙者與蒙者的關系亦即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強調童蒙求我,不是我求蒙昧的童子,實質上等于說,教育的成功與否,主要看受教育者的主動性、積極性。《論語》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思想就是對“蒙”卦的繼承和發揚。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新課改倡導的這種學習方式,必然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高高在上“傳道、授業、解惑”的地位發生變化,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與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學中唯一的角色。
二、“君子以果行育德”、 “蒙以養正”——中國教育概念的精髓
“君子以果行育德”。意譯為:君子應該用果斷的行動,培養教育人們的德行。這一句道出了教育的真諦,這應該算是中國教育史上的第一塊里程碑。“蒙以養正”出自《易經·彖傳》,金錦芳先生認為:蒙需要得到養,方能保持他的天真純正的品行。養蒙,這是圣人之功。養蒙與發蒙,含義是一致的。對于蒙,最理想的做法,莫過于時其可發而發之,不可發而置之,養其本質,待其自勝。“蒙以養正”作為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質教育思想的共同淵源,不論是孟子的“我養我浩然之氣”,還是荀子的“凡禮義者;是生于圣人之偽”,都是“蒙以養正”的具體體現。新課改目標明確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質以及環境意識;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健康的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新課改決不能忽視德育教育,若以犧牲德育教育為代價的課改,無疑是舍本逐末,得不償失。我們應圍繞新課改目標,在教學中力求學科與德育目標有機結合。
三、“包蒙,吉”——有教無類,面向全體學生
“包蒙,吉。”是“蒙”卦“九二”的爻辭。金錦芳先生直譯為:“能夠容納所有蒙昧的童子,是吉祥的。”這就是說,學生的材質不一,不能一概而論,教師采取包容全體學生的態度,就會是吉祥的。后來孔子說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就是“包蒙,吉。”新課改要求:積極消除教育差異,特別要積極接納邊緣群體,讓每一個人依法接受高質量的基礎教育;消除性別差異,確保女童及婦女受教育的權利;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和青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機會。這正是對周易“包蒙,吉”的全面闡述,也是世界近現代教育史的主旋律。新課改示范校洋思中學提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就是從現代科學教育的角度對“包蒙,吉”最好的詮釋。“包蒙,吉”與“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是兩種不同的表述,雖然各有內涵,但比較之,不難發現,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從人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活生生的人,它們都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符合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本質的觀點。
四、“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
“童蒙之吉,順以巽也”意思是說,教育的最佳手段就是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特點,掌握好教育時機,做到因材施教。后世的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魯、緩之異,人的心理狀態有勇進與退縮之別,而且每個人的才能有不同的發展趨勢,教學中必須根據這些不同的心理特點因人而施教,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這就是《易經》教育思想的深化。
易經教育觀是博大精深的,我們的新課改既要遵循新課改理念,又要有機融通中國先哲的教育思想,來審視我們今天的課改。真理是極其普通的,往往又容易被人忽視。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