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敏
〔關鍵詞〕 數學教學;解題能力;“三基”教學;認知規律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8—0078—01
數學的學習離不開解決問題,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使學生“具有一定的運算能力、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必須與數學基礎知識的教學以及一般解題方法的教學緊密結合起來。那么,在實際教學中,究竟應該通過哪些途徑有效地進行教學,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呢?
一、注重“三基”教學,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一定要從數學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學抓起,建立一個完整的基礎概念體系,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
1.抓概念、定理、公式、法則等的教學。要求學生理解得準確、透徹,能用正確的數學語言來敘述概念、定理、法則,能用自己的話來通俗地解釋概念、定理、法則,并能熟練地運用。例如,對于概念,不僅要講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弄清概念與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還要引導學生從正反兩方面提出問題來以加深理解。
2.在抓“三基”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注意對學生進行解題能力的培養。要注意以下幾方面:(1)讓學生明確所學內容的目的和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閱讀課本,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養成獨立鉆研的好習慣;(3)教師要有意識地給學生指出解決問題應思索的關鍵點,便于學生研究問題;(4)圍繞這一思索的關鍵點,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要善于歸納學生的意見,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遵循認知規律,強化解題教學的針對性
1.加強例題的典范作用。教師事先要對例題的選取和設計進行深入研究,對例題的目的意圖、隱含條件的分析、干擾信息的排除、解題關鍵的把握以及解題后的開拓和引申都要做到心中有數。例題教學一定要突出其目的性、啟發性、示范性、延伸性,并通過評價的方法,開闊學生的解題思路,使學生從中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下,學生解決問題時不是把問題和類型相聯系,而是思考問題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對數學概念的進一步理解,還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而在不良的教學情境下,學生可能將問題和類型相聯系,進而死扣解題類型,進而被思維定勢束縛。因此,只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把情境和運算意義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強調并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數學方法是數學思想的具體體現,具有模式化與可操作性,可以作為解題的具體手段。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就必須要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幫助學生建構思想方法層次上的數學問題模塊。只有合理運用數學思想方法,才能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得心應手;只有領悟了數學思想方法,書本上的知識與技巧才會變成自己的能力。
4.要重視糾錯。學生對錯誤的感知是個自然的過程,對錯誤的印象也尤為深刻。雖經教師一而再,再而三地糾正,錯誤還會頑固地存留在學生的腦海中。基于此,教師要重視錯題的輻射作用,重視錯題的再利用。教師首先應該認真分析,并采用有效措施來解決學生出現的錯題,同時還要抓住這一寶貴的學習資源,最后還要讓學生學會正確對待自己的錯題,從而提高解題能力。
當然,除上述方法外,教師還要教給學生探索解題途徑的程序,也就是審題、探索解題方法、給出題解、檢查驗算四個步驟。總之,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是積年累月形成的。教師要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上下工夫,讓學生熱愛數學,進而主動地去鉆研、探索,最終在濃厚的興趣中掌握新知,獲得技巧與能力。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