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賡 秦永
摘要: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對就業有積極促進的作用,從理論上講參加就業指導課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就業形勢、使學生能夠適應角色的轉換,是幫助大學畢業生邁出人生關鍵的第一步。但是中國高校就業指導還處于初級階段,整個機構體系還不夠完善,因此就業指導工作對大學生求職的幫助較微弱。在此,我們利用2011年在南京市六所高校調研所得的問卷數據,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證實,大學生參加就業指導課程對其就業無顯著影響,而參加實習對其就業有顯著的影響。至此提出高校應繼續加大就業指導服務工作,建立全方位的就業指導服務,并建立長期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服務指導工作,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實習等實踐活動,從而進一步提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
關鍵詞:就業指導;實習;大學畢業生;就業;Logistic模型
中圖分類號:F241.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8-0107-06
引言
1.在當前社會經濟形勢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個嚴峻的問題。就業是個影響國民生活的一大重要問題,中國經濟的發展由計劃經濟轉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應的大學畢業生由國家統一計劃安排轉變為根據市場需求自行調節。近些年來大學生就業難依然是我們每年面臨的嚴峻問題,年復一年被輿論熱議。
在2011年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就業工作的首位,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大學生就業的高度重視。
2.就業政策回顧及就業指導。20世紀90年代初,深圳大學率先實行畢業生不包分配政策。隨后,全國各地許多高校也紛紛效仿,陸續成立了畢業生就業指導機構。
在2007年8月30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以下簡稱《就業促進法》),標志著中國開啟了就業促進工作的新時代?!毒蜆I促進法》為解決日益嚴重的就業問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就業促進法》中的第四章就業服務和管理中明確規定了,建立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設立就業服務機構,為勞動者免費提供相關職業指導和就業服務;在第五章職業教育和培訓中明確規定有關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鼓勵指導企業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
教育部和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也成立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宣傳大學生就業政策,發布就業信息,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服務。
就業指導的目的是:(1)促進大學生成才;(2)幫助大學生就業;(3)推動大學生職業發展。
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意義:(1)有利于個人職業及人生發展;(2)有利于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3)有利于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一、文獻綜述
(一)國外的相關研究
就業指導作為一種專門為大學畢業生服務的工作,最早起源于美國。早在19世紀末美國加州工藝學院就推行了就業指導,之后就業指導便在德國和蘇格蘭等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展開,而這時的就業指導思想還處于雛形狀態,未形成統一的思想理論。正式提出就業指導概念的是美國的帕金斯。之后,帕金斯將他的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第一個在大學給大學生開展就業指導課。從此,就業指導為人們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實施和研究。經過一百多年的演繹,西方國家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豐富的就業指導理論和較為系統的就業指導方法。西方的就業指導模式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以指導者為中心向以大學生為中心的置換模式。二是以人職和諧為追求向以生活和諧為追求的完美模式。
近年來有些學者通過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就業指導,如Richard H. McCuen and James Greenberg(2009)指出高中生作為本科生的預科,學生沒有考慮自己未來的經驗和遠見,沒有很好的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由于這些限制,輔導員需要全面的知識來抵消學生缺乏理解,成熟和遠見。
Travor Brown,Tara-Lynn,HillierAmy M. Warren(2010)的研究表明訓練學生自我管理和口頭自我指導(SMVSG)能改進面試表現和減少焦慮,認為自我焦慮是影響成功就業的因素。
(二)國內的相關研究
在中國,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導致的多種經濟體制并存與進步,隨著教育體制改革和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個人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擇業自主權,開創了越來越有特色的職業發展道路,快速變化的現實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機會,而機會需要把握和選擇,也越來越需要專業機構的職業咨詢和指導。
肖云等(2007)對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差異進行了相關研究,他們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若干差異?!边@種差異體現在:“用人單位對基礎實踐能力的要求高與大學生難以達到之間的差異;用人單位對知識拓展能力要求較高與大學生相對欠缺之間的差異以及用人單位對創新能力要求高與大學生較為缺乏之間的差異?!睋駱I觀念、人力資本及社會資本對提高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影響是屬于一種主觀的范疇,而市場需求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影響是屬于一種客觀因素。然而改變大學生擇業觀念,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溝通市場與學生的橋梁——高校的指導作用卻并沒有得到重視。鄭曉明(2004)從國外就業指導的角度探討了中國高校對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方式方法。他闡述了,就業指導工作應以“發展性指導”為目標,充實就業指導的內容和方法,充分開發和利用學校資源和市場資源,建立全程和全員的就業指導體系并且要慎用測試工具。
現階段中國有些地區學校對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做的較好,但是現在還有些學校相對而言還顯得薄弱些。從整體上來說現階段中國在對大學生就業指導方面做得還不夠,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以往對就業指導的探討多數集中于理論上的研究,通過實地調研后用取得的數據進行研究分析的較少,已有的文獻如,劉洋(2006)、李亞慈(2007)、徐東昊(2012)只是從理論上探討就業指導沒有經過實際調研,沒有用數據進行分析;金蕾蒞等(2002)雖然經過調研取得數據,但是他們僅從各選項所占的比例來分析就業指導的作用,并沒分析出就業指導對大學生就業究竟有多大的幫助,而且所用數據老舊已經不符合現階段中國大學生就業的狀況,由此筆者通過實證調研獲得數據來分析研究中國就業指導服務的實際作用。
二、數據說明及模型假定
(一)數據來源及統計指標
本次數據是由筆者與秦永老師等人于2011年5月份針對南京市部分高校應屆大學畢業生進行的調研,內容主要是現階段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以及影響就業的主要因素等。此次調研對象涉及南京市六所高等院校,學校類型包括綜合類、工科類、農林類、師范類和財經類。調研采取抽樣調查法,共計抽取2 000名學生作為樣本,各個院校的樣本數目依據各個院校的畢業生人數按比例確定,最終向確定的2 000名大學畢業生以現場發放和當場填寫的方式發放共計2 000份調查問卷,最終確定收回1 751份調查問卷,回收比率為87.55%。由于本文是探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所以從收回的有效問卷中剔除考研的問卷最終得到1 252份問卷,樣本中男女的性別比例為1∶1.02,約41%的同學為黨員,參加就業指導課和職業生涯規劃培訓的同學所占的比例分別為81.1%和46.2%,實習過的同學人數占總人數的75.4%。
變量設計如下:(1)就業。就業設為1,未就業設為0。(2)是否參加就業指導課。參加過就業指導課的設為1,未參加過的設為0。(3)是否參加職業生涯規劃培訓。參加過職業生涯規劃培訓的設為1,未參加設為0。(4)實習。在單位實習過的設為1,未實習的設為0。(5)是否參加校園招聘。參加校園招聘會找工作的設為1,未參加過的設為0。(6)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在大學期間擔任過學生干部的設為1,未擔任過的設為0。(7)學習成績。在校學習成績良好及以上的設為1,學習成績一般的設為0。(8)性別。把男性設為1,女性設為0。(9)黨員。把已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大學畢業生設為1,還未入黨的設為0。
每個參數的具體統計指標(見表1)。
(二)模型假定
根據已有文獻劉小瑜,胡軍剛(2008),本文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Logistic 回歸屬于概率型非線性回歸,假設在自變量 x1,x2……xk的作用下,某事件的發生概率為p,發生概率與不發生概率之比為■,即該回歸模型為:
ln■=a+■bkxi+ei (1)
式(1)中α為常數項,b1,b2……bk為回歸系數,誤差項ei為隨機變量,E(ei)=0,var(ei)≥0,其中pi=p(yi | x1,x2……xk) 為在給定自變量x1,x2……xk的值時的事件發生概率。我們只要取得每個案例自變量的觀測值所形成的樣本,同時獲得事件發生與否的觀測值,就可以用Logistic回歸模型來預測事件發生的概率。
因為本次調研所用的問題不是連續值,所以我們采用虛擬變量來替代,本文中的因變量為目前就業情況,取值為0和1(就業=1,未就業=0),就業的概率為p,未就業的概率為1-p。本文依據所選八個變量因素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如下式(2):
ln■=a+b1X1+b2X2+b3X3+b4X4+b5X5+b6X6+b7X7+b8X8 (2)
其中,X1=是否參加就業指導課,X2=是否參加職業生涯規劃培訓,X3=是否實習,X4=是否參加校園招聘,X5=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X6=學生成績是否良好,X7=性別,X8=黨員。
三、回歸結果
表2列出了Logistic模型的估計結果,其中模型(1)是包含全部有關變量的估計值,模型(2)為只保留顯著變量的估計結果。為了進一步研究回歸的穩健性,我們的模型(3)和模型(4)為樣本是211大學的大學畢業生的數據的回歸估計值,模型(5)和模型(6)為樣本為非211大學的大學生的數據的回歸估計值。我們由表得,模型(3)和模型(5)中檢驗結果和模型(1)一致,學校開設就業指導課和參加職業生涯規劃培訓對就業無顯著影響。模型(4)和模型(6)的變量的顯著水平與模型(2)基本相同。為了分析更為具體,下頁表3給出模型(2)變量的顯著性和勝算比①(Odds Ratio,OR)即Exp (B)的值。
表4 Hosmer 和 Lemeshow 檢驗
表4給出模型(2)的HL檢驗統計量表,Hosmer-Lemeshow 檢驗法是SPSS統計軟件中為Logistic回歸模型的整體適配度檢驗方法,當Hosmer-Lemeshow檢驗值(簡稱HL)顯著性概率值未達到顯著水平時,表示整體模型的適配度好,若是HL顯著性概率p<0.05,則表示模型的適配度不理想(王濟川、郭志剛,2004)。由表四知顯著性概率為0.541遠遠大于0.05,未達到顯著性水平,所以模型(2)適配度較好。
因此最終建立的Logistic模型如下式(3):
ln■=a+b1X1+b2X2+b3X3+b4X4+b5X5+b6X6 (3)
其中X1=參加實習,X2=參加校園招聘,X3=學生干部,X4=學習成績,X5=性別,X6=黨員。
四、回歸結果分析
由上頁表2得,學校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和參加職業生涯規劃培訓對大學畢業生成功求職無顯著影響,從理論上來講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對大學生就業是有幫助的。參加就業指導課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就業形勢、使學生能夠適應角色的轉換。但是實際分析結果顯示現階段中國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還有待改進。
目前,中國高校對就業指導工作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有關專家學者為就業指導撰寫相關的指導叢書尚不多,這讓就業指導理論缺乏,就業指導的內容趨于局限性。第二,許多高校雖然開設了就業指導課程,但就業指導的手段、工具比較匱乏,只有少數高校能夠通過有效的職業測評工具為學生進行相應的專業化的就業指導。第三,就業指導的課時數較少,內容和形式比較單一,主要是講解就業政策、分析就業形勢、傳授擇業技巧等。這一現實狀況,已完全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要。
同時,中國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工作做的還不足,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第一,高校的重心在于教學與科研方面,職業生涯規劃歸于學生思想工作。沒有意識到職業規劃對于學生的重要性,也沒有注意到職業規劃教育的專業性要求較高,導致在政策、資金、人員上投入不足。第二,高校缺乏專業的職業生涯指導教師,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有些上課的老師對就業的實際情況并不了解,而是空談理論,對大學生整個職業生涯未做任何規劃指導。第三,大學生對于職業生涯規劃師被動的接受,因為在高考報志愿時,學生就是依據家長的建議來填報學校專業。并沒有對所學的專業進行深度的了解。這樣一來,許多學生很少考慮自己的職業興趣和能力傾向。從而進入大學之后,學生自己只是按照學校的培養計劃進行自身的發展,并不去考慮自身的興趣、愛好。
由上頁表2、表3得知,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參加實習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比是未參加實習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比的1.607倍。實習是大學生步入社會前的最后一次實踐學習,在實習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將理論知識加以實際運用,可以獲取實踐知識,是大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必經之路。首先,通過實習大學生可以廣泛的接觸社會,形成更加理性的職業規劃和求職態度;其次,在實習過程中,大學生可以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并及時的調整學習重點和彌補不足,避免盲目擇業;最后,通過實習反饋,高校能夠加強就業培訓和就業指導的針對性。從而能夠更好的為大學生提供服務,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
招聘會是用人單位與大學畢業生相互選擇的一個平臺,相比于其他招聘會,校園招聘會是大學生求職的重要途徑,在所選調查對象中有68.8%的人選擇參加校園招聘會。由表3知,參加校園招聘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比是未參加校園招聘會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比的1.882倍。相對于其他招聘會而言,高校校園招聘的針對性較強,即校園招聘會是根據本校畢業學生的人數、層次和專業來確定招聘會的性質范圍和規模,這樣便于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崗位。參加校園招聘會的用人單位一般是由學校就業指導中心負責聯系的,這些單位一般具有較高的信譽,提供的信息較為可靠,這樣大學生可以避免上當受騙。參與校園招聘會,使學生免去了四處奔波的苦楚,也減去了路費、入場費、電話費等費用,進而降低了求職成本。
從上頁表2、表3中可以看出,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要比沒擔任過的大學畢業生要好的多,這也證實了擔任學生干部有助于就業。在大學期間,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鍛煉自己,擔任學生干部可以鍛煉一個人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等。在現階段用人單位更是看好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能力,在大學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學生有更多方面的知識和體驗,在面試過程中能更好的展示自己,他們也更懂得團隊合作。
由上頁表3知,學習成績較好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比是學習成績一般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比的1.541倍。這證實了學習成績較好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就業。學習成績的優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代表學生對專業知識掌握程度的優良。學習成績是大學生向用人單位發出的一個較客觀的信號,用人單位通過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考察來判斷學生的能力水平。
從表3中看出,男生就業比是女生就業比的2.584倍,可見男生就業狀況要好于女生。影響女大學生就業的因素有很多,如:性別歧視(包括隱形歧視①)、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等等。
由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執政黨,有明確的組織結構。在此次調查者中有41.7%的大學生在畢業時是黨員,并且由上頁表3得出是黨員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比是非黨員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比的1.502倍。黨員的身份為大學畢業生在政府、國企和各黨政機關等部門就業提供了幫助,而且有些崗位對應聘者的政治面貌都做了明確的限制,只有黨員才可以就業,例如選調生、公務員。因此黨員的身份增加了個人可選擇的崗位數量,其就業的概率也因此提高。
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經過對調研數據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學校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和學生參加職業生涯規劃培訓對大學畢業生成功求職無顯著影響,但是從理論上來講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對大學生就業是有幫助的。參加就業指導課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就業形勢、使學生能夠適應角色的轉換,就業指導是學生和社會之間的一座橋梁,是幫助大學畢業生邁出人生關鍵的第一步,使大學畢業生能夠盡快地適應新環境,處理好理想和現實,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再者,就業指導可以對大學生進行求職指導,可以為大學畢業生儲備好求職的一些理論技巧,如:如何面試、求職時需注意的禮儀、如何制作簡歷等等。但實際調研數據來看,現階段中國大學的就業指導服務工作還不夠完善,還有待進一步改進。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水平還處在初級階段,大多數高校的就業指導的內容單調、空洞、無針對性。再者就業指導機構力量薄弱,雖然現階段中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人員近年在逐漸的增加,但總體上看來數量較少,這對于增加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的格局來說,對于改進就業指導的質量,是遠遠不夠的。另外,高校的就業指導部門的工作人員整體專業性不高,在市場經濟背景下難以適應工作的需要。
2.從模型分析結果看,參與實習和參加校園招聘會的同學比未參加過二者的同學的就業概率要大一些。參與實習有助于了解社會現狀和實際工作崗位的能力需求,有助于大學畢業生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改善自身素質,進而能更好的適應以后的工作崗位。參加校園招聘會是大學生求職的主要方式,學校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擴大校園招聘會的規模,提高校園招聘會的質量。
為了增加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我們主要從就業指導工作方面提出改進的建議:
1.就業指導不僅要從理論上對學生進行指導,更要注重實際性的、全方面的指導。在此筆者所提出的就業指導包含兩部分,一是理論上的指導,二是實際過程中的指導。理論上的指導即為通常意義上的就業指導,為大學生提供就業常識、就業現狀和就業政策等方面的解讀與幫助。實際過程中的指導就是學校本身運用自身的資源和優勢為大學生與社會用人單位建立橋梁與紐帶,并且進一步落實大學生專業實習,并且在現有的基礎上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以便促進大學生就業。
2.高校應該重視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建設,引進優秀的具有專業素養的就業指導方面的專家老師,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指導老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播知識,還要成為大學生職業規劃設計的指導者、求職擇業的引導者和勞動力市場的傳播者。
3.就業指導工作不是一個單獨的工作,而應該貫穿于學生整個大學生活并與職業生涯規劃有機的結合起來,要階段性指導,長期性規劃。大學生在進入社會前,學習與生活花費時間最多的地方就是大學。就業指導在大學期間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適應期,就是剛進入大學時對未來感覺到迷茫與無知,這時要讓大學生明白自己所學的專業內容和求職擇業的概念理解,引導他們對未來職業的思考,以便盡快的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第二個階段是積累期,也就是大二、三年級,在這個階段我們要從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對大學生進行指導,同時在把自己的專業知識掌握牢固后,要增強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要讓學生參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學校、社會活動。第三個階段就是實踐期,即大四。這個階段學校方面要為學生搭建一個與外界社會溝通的平臺。高校要跟進一步的加強就業實習基地的建設,為學生提供較多的實習崗位,引導學生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自己,學校也可以通過學生實習情況的反饋來尋求在教學工作中的不足,以便更好的改進人才培養方案,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時期培養出有用的人才。
4.在現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有許多大學生就開始顯得比較急躁、盲目,不能明確自己的就業方向。進而,不能虛心接受學校的相關就業指導培訓;即使參加了,也不能認真的對待,而是把它當成一種強制性任務去完成。從大學生自身角度出發,要積極的參加學校的就業指導培訓和相關實習,并認真聽講并吸取以往前人的經驗教訓,在實踐過程中及時的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針對自身的實際情況設計自己的求職“路線”。這樣才能少走些彎路,從而進一步加大求職成功的幾率。
5.加強就業指導,拓寬求職渠道?,F階段大學畢業生在就業中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信息閉塞成為阻礙大學畢業生成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此,筆者提出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就業指導服務,進一步拓寬求職渠道。(1)積極組織校園招聘會,進一步培育和完善以學校為基礎的就業市場。(2)各相關單位院系要結合各自專業的特點和優勢,確定就業目標市場,積極發揮校友的宣傳和推薦作用,尋找就業機會,加強就業基地的建設,穩定地開拓就業市場。(3)通過招生錄取、干部培訓、項目服務等方式,加強與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垂直管理系統的聯系,為大學畢業生創造良好的就業條件。(4)學校要加強就業基地建設,突出專業優勢和辦學特色,積極充分發揮學校的社會影響力(部門的、行業的、區域的),打造本校大學畢業生的特色優勢品牌。
參考文獻:
[1]鄭旭紅,孟勤,劉春陽,王沖猴.構建與研究型大學相適應的大學生就業保障體系[J].大學生就業,2009,(13).
[2]孫秀華.大學生就業指導理念和實踐模式之思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9):125.
[3]肖云,杜毅,劉聽.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差異研究——基于對重慶市1618名大學生和272家用人單位的調查[J].高教探
索,2007,(6).
[4]鄭純.高校就業指導的開展與推動[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2).
[5]劉洋.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6]李亞慈.談職業指導與就業指導——兼論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工作理念[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
[7]徐東昊.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經濟師,2012,(1).
[8]金蕾蒞,樊富珉,王志誠.北京高校及大學生關于就業指導的評價[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5).
[9]鄭曉明.美國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評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4,(2):67-68.
[10]劉永輝,肖燁.高校就業實習基地建設的現狀與現實意義[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18).
[11]盧鳳華.高校校園招聘會的優點、問題與對策[J].莆田學院學報,2011,(4).
[12]譚剛,楊建鶯.女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1,(6).
[13]胡永遠,余素梅.大學畢業生就業機會比率的性別差異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11,(1).
[14]王濟川,郭志剛.Logistic回歸模型——方法與應用[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
[15]靳長青,葉凱.淺議大學生就業指導問題[J].教育長廊,2009,(6).
[16]楊芳.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民辦教育研究,2010,(3).
[17]劉小瑜,胡軍剛.基于回歸模型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2).
[18]胡凱,彭立春.論職業生涯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2,(1).
[19]馬曉旭.論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的構建和運行[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22):47-48.
[20]Richard H. McCuen and James Greenberg《Educating Guidance Counselors on Engineering as a Career and Academic Choice》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EISCI 2009,135(3).
[21]Travor BrownTara-Lynn HillierAmy M. Warren《Youth employability training: two experiments》,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2010,15(2/3).
[22]Bridgstock R. The graduate attributes weve overlooked: enhancing graduate employability through career management skill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2009(28):3144.
[23]Heijde C.M.&Heijde B.LJ.M. A competence-based and multidimensional operation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employm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6(3):449476.
[24]Lorraine Dacre Pool,Peter Sewell. The key to 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a practical model of graduate employability. Education Training,
2007(49):277289.
Discussion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ege Employment Services
——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Researching Six College Graduates in Nanjing
WANG Shi-geng,QIN Yong
(School of Economics of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Nanjing 211815,China)
Abstract:Employment has actively promoted employment guid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an theoretically participate in career guidance curriculum helps students understand,allows students to adapt to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life critical first step is to help university graduates. But I think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its early stages,the whole body system is not perfect,therefore of employment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help more faint. Here,we use in Nanjing 2011 six University research derived from questionnaire data,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to empirical analysis,findings confirmed that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ourses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employment,and practice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ir employment.At this point,this article proposes that the universities should continue to increase career guidance services,establish a full range of career guidance services. And we should establish long-term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services to guide the work,actively guide the activ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internships and other practice,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mployment rate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Key words: career guidance;internship;university graduates;employment;Logistic model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