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艷
〔關鍵詞〕 思想道德;培養;心靈發展;交流;互動;情感;個性
〔中圖分類號〕 G62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6—0044—01
多年來,以考試成績為評判標準的傳統教學,從根本上忽視了對學生德、體、美、勞方面的培養。要徹底扭轉這種局面,必須進行教學理念的轉變,即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的精神成長和思想道德培養。
一、關注學生的心靈發展與個性培養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這就要求教師要盡量創造機會,使學生感受真誠、善良和美好,同時還要學會尊重別人、關心別人。
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心靈的健康成長,一定要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幫助學生感知真、善、美。同時,教師還要帶領學生體驗課本中傳遞出的人性。如,《窮人》為人類的“大愛”作了一個恰當的說明,“桑娜一家七口過的本來就十分艱難,但她什么也沒想,就把失去父母的鄰居家倆小孩抱回了家”。經過教師的引導啟發,學生領略到桑娜夫婦的“善良”與“堅強”。而通過對2008年初舉國上下,共同抗擊五十年一遇的特大自然災害的回顧,讓學生看到 “人間自有真情在”。隨著一杯杯開水、一條條棉被、一幅幅感人畫面的展現,學生感受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責任感和幸福感。
另外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在教師的教學理念中,每一位學生都是被關注的對象。社會不需要每個學生都成為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絕大多數的學生將來要成為各行各業的普通工作者。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他們的特長,要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興趣出發,通過不同的途徑,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不斷增強自身素質。尊重與發展學生的個性,會使師生生活在一種相互理解、尊重、關懷、幫助、信任的和諧氛圍中。
二、重視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與互動
在教學中,要盡量給學生創造表達自我情感的機會,要放手讓他們感受音樂美、形象美、圖畫美、幽默美,從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從而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與此同時,教師要積極參與到課堂的情感互動活動中去,營造輕松、愉快、活潑的教學氛圍,以心施教、以情動情,真正實現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只有師生產生情感共鳴,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樂教,學者樂學,也更容易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讓教學目標順利實現。沒有感情的文章沒有生命力,沒有感情的課堂沒有活力,沒有活力的課堂難以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因此,教師必須對課堂進行情感“加溫”,使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課堂不僅是知識傳遞的殿堂,還是人性養育的圣地。課堂教學蘊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在人格塑造方面,語文教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許許多多的文學形象和人物的優秀品質,會給學生以真、善、美的啟迪與熏陶。廉頗知錯改過,坦率真誠;張海迪堅強樂觀,積極進取;雷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教學中,若能讓這些光輝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學生面前,樹立良好的道德標桿,就能逐漸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總之,只要平時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傾心傾力,感同身受地教,學生就會受到感染和熏陶。
此外,教師除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外,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表現和道德發展。要達到這一教學境界,教師必須積極開展師生互動的探究式學習,寓思想教育于教學全過程,密切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學習生活狀況,聯系學生的生存環境和當前的社會現實,展開討論,展現教師的人格魅力,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幫助到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判斷,科學引導,也會對學生的品德產生積極的影響。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成為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得以提高。
總之,教師只有將“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理念真正落到實處,悉心關注學生個性、情感和道德,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
.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