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梅
【摘要】 數學本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課堂教學要使學生獲得終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必須開放小課堂,走向社會,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 本文通過創設生活情境、挖掘數學教材、聯系生活實際和開展實踐活動四方面闡述了如何讓初中數學課堂生活化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 數學教學;課堂生活化;嘗試與思考
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新的課程理念下學生學習數學的背景應是生活化的,因為數學來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存在于現實生活中. 因此,在新課改的條件下,數學教師要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引導學生去領略生活中的數學之美,把“生活中的數學”引入課堂,使數學更貼近生活,在生活中體驗數學,把數學問題生活化. 那么,如何讓初中數學課堂生活化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一、創設生活情境,讓數學課堂生活化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探索規律的興趣. 新課程標準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的培養. 有效的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學生能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例如,講解“函數”一課,教師就引入了生活中乘長途車從出發點句容沿著鎮句公路駛向目的地鎮江的行程,貼近生活,引發學生興趣,并及時提問:整個過程是一個變化過程,涉及哪些量?這些量哪些是變化的?哪些是不變的?恰到好處地切入主題. 接下來教師很自然地就引入變量與常量的概念,進而引入函數概念,使學生帶著好奇的心理,對學習函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從而更有利于學生發現現實生活中處處蘊含著數學,對新知理解更深刻,更能有滿足感.
教學中,教師應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動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使教學內容以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化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為生動活潑的具體可感的形象,從而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這樣,學生從與自己緊密相關的生活中建構出來的結論,再通過教師的引導,用數學的語言將其重述,從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放飛了學生的想象.
二、挖掘數學教材,讓數學課堂生活化
讓數學課堂生活化,關鍵是教師能否善于挖掘教材內容,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 在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過程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捕捉書本信息,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讓數學更多地聯系實際,貼近生活,從而達到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目的.
因此,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素材和教學手段. 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只靠傳統的粉筆加黑板是無法完成要達到的要求的. 有許多圖片、圖像需要用多媒體展示,許多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需要用電腦演示. 在教學中我們會經常遇到用較多的語言說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現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活化這些現象,而且特別直觀、形象,從中不需要教師多言語,學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數學知識. 生活離不開數學,利用數學知識可巧妙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
三、聯系生活實際,讓數學課堂生活化
我們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聯系生活學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數學內容必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在教學中,教師只要把教材與現實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就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離不開生活,體會到數學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數學與生活掛上鉤,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并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在教“不等式的實際應用”這一課時,筆者用多媒體顯示:某校暑假組織學生參觀世博會,一群女生住若干間宿舍,每間住4人,剩19人無房住;每間住6人,有一間宿舍住不滿,問:可能有多少間宿舍、多少名學生?結合不同“住法”的交流討論,電腦進行分配過程的演示,使學生直觀而又深刻地體會到設計方案、建立模型、分析數據、作出決策的過程. 由于所設計的問題情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景中的問題是開放的且能向學生提出智力挑戰,所以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思維很快被激活了. 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親身體驗到自己發現的樂趣,才能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欲.
四、開展實踐活動,讓數學課堂生活化
學生的成長發展從某種角度來看就是一個積累經驗、不斷成熟的進程. 只有在生活的實踐中不斷積累運用數學知識、方法解決問題的實際經驗,學生才能在思維和情感上更加投入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活動中來. 因此,應通過研究性學習、模擬實境、合作討論、動手操作等方式,有目的地尋找、搜集和生活相關的數學問題,并嘗試用所學到的數學方法去解決.
例如,學過“相似三角形”后,組織一次實踐活動,要求學生測量操場邊旗桿的高. 有的學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學生提出找根長竹竿量……這時,老師拿了一把1米長的木尺,筆直地豎在旗桿旁. 在陽光下老師指著旗桿、木尺問:旗桿、木尺的長與影長有何關系?學生們悟出了應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并通過測量估算出了旗桿的高. 隨著一個個問題的解決,學生的數學生活經驗日趨豐富,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以不斷提高,學習數學的主動性不斷增強,從而實現從“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 總之,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生活本身又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我們的數學教學要將“身邊的數學”引入課堂,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也處處有生活的道理. 只有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把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有意識地貫穿于教學的始終,才能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