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升
〔關鍵詞〕 心理壓力;教師;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培訓
〔中圖分類號〕 G625.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15—0021—01
當前中小學教師面臨許多挑戰,心理壓力較大,職業倦怠現象嚴重。《每日新報》曾聯合解放軍464醫院,針對天津市5000名幼兒園及中小學教師的健康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教師壓力較大,三成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有六成教師表現為心理狀況欠佳。因此,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給予教師心理上的關懷,確保他們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參與新課改,顯得極為重要和迫切。
一、深化教育改革,打破應試教育的束縛
教育改革首先應從教育體制入手,從教育管理改起。努力改變中小學教師工作內容繁多、工作時間過長的現狀,取消或改革傳統教育中束縛教師的條條框框,爭取能讓教師以盡可能少的時間做更有效的工作。從逐步降低中、高考考試難度做起,改革已趨畸形的教育體制,落實素質教育,取消名目繁多的檢查和評比活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使教師能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切實保證教師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和進修學習的時間。
二、學校重視,領導關心,營造寬松的工作學習環境
真正樹立以人為本、民主平等的理念,注重情感投資,加強民主政治建設,營造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寬松氛圍,賦予教師更多的專業自主權和更大的自由度。首先,合理安排工作量,使教師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時間,發揮每個人的個性、特長和積極性。其次,在評優、考核時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征求師生的意見,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第三,少一點行政命令,多一些情感投入。設身處地替教師著想,樹立領導的服務觀,以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去影響教師,不以制度代替思想工作,學校工會要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各種座談會、茶話會,讓教師暢所欲言。這種和睦、寬松的工作環境,使教師在輕松愉快、無拘無束的狀態下投入工作,保持心情舒暢。第四,主動關心教師的工作和生活,讓教師有家的感覺。平時,工會的領導要經常深入到教職工中,聊聊家常,說說工作上的困難,將心比心,了解教師的喜怒哀樂,盡力為他們排憂解難。第五,教師之間要進行交流與溝通,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減少教師在工作中的一些繁瑣事物。
三、轉變機制,科學評價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不僅是傳統的教育者,還是新型教學關系中的學習者和研究者;不僅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和執行者,更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這樣,教師的工作就變得更加豐富且更有創造性,教師的個性和個人價值、倫理價值和專業發展都得到了高度重視。因此,評價體系需要改革,最理想的是能關照到不同教師的特點。從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各方面能力的進步綜合考察教師的能力,而不是只關注學生的分數,更不應把學生的考試成績跟教師收入掛鉤。
四、發展高級需要,讓教師獲得成功和自信
相關部門既要關心教師的一般需要,又要為拓展教師的高級需要積極創設條件,應盡可能地給教師提供展示個人才華、獲得成長發展和實現自身價值的機會,滿足他們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如提供機會外出進修、進行學術交流、舉辦學術研討會等,鼓勵教師參加各種競賽,組織校內各種活動,幫助教師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讓每位教師看到自己的閃光點。教師最大的需要是在工作中獲得他人的尊重,在成功中感受到他人的尊重,他人的尊重是教師最大的滿足,這樣可以使大多數教師能在工作中找到樂趣,把繁重的育人任務當作一件與自己的生命和幸福相關的事情來做。
五、搞好教師培訓,注重教師心理健康
高質量的教師培訓是緩解教師壓力的間接途徑,把對教師的工作要求通過培訓轉化為教師自身必要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可降低工作壓力。無論是職前培訓還是在職培訓,都要使現代師資培訓工作更加實用化、合理化,避免形式主義。此外,還要建立健全中小學教師心理輔導和咨詢機構,定期開展心理講座和現場咨詢,幫助中小學教師把握心理調適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調控能力,及時疏導、排解不良的情緒和心理困擾。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