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瓊
摘要: 在新課程初中政治教學中,必須注意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不能把自己看做是知識的化身,以權威自居,支配學生的一切,教師在學生完成任務時僅起幫助、引導的作用,應提倡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與互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初中政治教學轉變學習方式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改就要把學習方式的改變作為重要一環。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起輔導、指導作用,必須把改變學習方式置于突出位置。所謂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的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特征之一。
一、重新定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角色關系,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掌握,而忽視了學生認知思維,忽視了學生的發現與探究價值,學生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這窒息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性,壓抑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新課程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積極建構和合作學習,提倡自主與探索,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創造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積極把自己當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給學生提供展現個性的學習空間。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始終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始終把學生看成是獨立學習的個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例如,在初中政治教學中,課前要讓學生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材料、案例;課上結合教學讓學生交流收集的事實與案例,組織學生作案例評析;課外結合教學內容延伸探究,讓學生體驗和感悟。這樣,在合作中探究交流,在學習中聯系生活,便能開啟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積累,寓教于樂。這樣,又能讓教育回歸生活,凸顯教學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聯系,寓教于生活。由此,學生的主體地位便得以實現,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彰顯學生學習的價值,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可見,重新定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角色關系十分重要。
二、優化課堂教學,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與教師的引導和影響有直接的關系。優化課堂教學是轉變學習方式轉變的重要一環。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起輔導、幫助、引導的作用。教師不能把自己看做是知識的化身,以權威自居,支配學生的一切,而應提倡師生問、學生間的交流與互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以初中政治教學為例,教學八年級(下)肖像和姓名中的權利,可采用聯想的方式導入新課,即教師提供兩組信息,引導學生聯想相關的知識。第一組信息,從學生收集的賀卡中選擇一位同學熟悉的名人圖片;第二組信息,提供幾個文藝界名人姓名。使學生懂得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標志之一,姓名是每個姓名人的基本標志。這種導入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下去可采用情境創設、激思辯疑、案例評析、感同身受等方法,把教材知識和生活實踐能力緊密結合,讓學生從實踐中感悟知識,在思索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整個教學活動要始終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主動選擇。自主構建并將知識納入自己的經驗世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三、改革教學評價,體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如果對學生的評價僅僅側重于簡單的知識記憶和機械訓練,不注重學生的思維活動及學習過程,學生學習方式就很難轉變。因此,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要關注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發展和對學習方法的掌握,關注他們行為習慣的培養。例如,我們對學生的評價:平常課堂提問,教師做好記錄;課堂的學風,班委成員記錄下來;期中期末的重點測驗,教師記錄下來;學生平時的行為表現,學生互評成績,匯總后對學生做出綜合性評價。評價學生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有學生自評、學生互評、老師根據平時記錄做出終結性評價等。
四、用真誠的愛心,轉化學困生。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知識更新的加快,新生事物不斷出現,極大地沖擊著學生,使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也發生著改變。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后進生大都懷著一顆渴求上進的心,只要老師把真誠的愛奉獻給了他們,他們就會有進步;只有把更多的愛奉獻給學生,才能使他們更健康地成長。為達到此目的,我已矢志不渝地奮斗了十多個春秋。
對學困生最重要的是平等、真誠、理解和關愛。“平等、真誠、理解和關愛”能撥動每一個學困生的心弦。學困生最怕人瞧不起,特別關注班主任對他們是否平等相待。為此,班主任在工作中絕不能疏遠他們,也不能忽視他們,更不能歧視他們;相反,要多接近和親近他們,與他們平等相待。同時,還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利用他們身上的優點抑制弱點,實現教育中的自我調控。可以發揮他們的特長,通過舉辦唱歌、書法、手工等各種形式的比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上進心。也可以利用班內座位的安排和班團職務分工等手段,讓每一個學困生都感受到班主任的平等和公平,使其能夠在人前直起腰桿,昂首做人。
教育是人和人心靈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觸,學校是人們的心靈相互接觸的世界。熱愛學生是教師最重要的情感,越是學困生就越需要教師的關愛,尤其是班主任的誠摯關愛。真誠的師愛能融解他們心靈的堅冰,贏得他們的尊重與信任。“親其師,信其道”,相互理解了,情感接近了,學生就會愉快自覺地接受教育。
參考文獻:
[1]中學生政史地.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