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玥 孔祥慧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開放性程度的逐漸加深,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道德觀帶來強烈沖擊,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不斷發生傾斜。通過對儒道哲學體系中道德思想內容進行挖掘和整理,并將其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當中,可以為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儒家道家德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中華民族在長期的道德教育實踐中,已經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德育思想。其中,儒道兩家的德育思想可以稱之為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精髓,二者互為補充,為中國現代德育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道德靈魂。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開放性程度的逐漸加深,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道德觀帶來強烈沖擊,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不斷發生傾斜。因此,通過對儒道哲學體系中道德思想內容的挖掘和整理,并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當中,可以為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儒家德育思想的內容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一直把道德修養教育和修身教育放在核心位置,在不斷實踐探索的進程中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道德修養學說。中國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內容主要表現在德育在先、修身為本、君子人格、孔顏樂處、有教無類和師道尊嚴幾個方面。
德育在先。德育在先的教育原則,在中國儒家倫理學中表現為在社會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的各個領域都要堅持德育為先。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說要具備高尚的道德思想觀念才能治理國家,安撫百姓。國家的治理需要從德育教育和政令刑法兩個角度來實施,但是,道德教化與刑法相比有著自身的優越性,也是切實達到治理國家目的的一個最有效的路徑,正如孟子《盡心上》所言:“為政以德”、“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修身為本。正所謂“修身、治國、平天下”,儒家道德理論體系中的修身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論學識和先驗道德學說的基礎上的,《禮記·大學》有言:“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所以,一切都要從修身開始,通過道德教化和自我道德修養的提升,以淳化社會風氣,只有從修身教育出發,才能真正實現道德教育的目標要求。
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是指具有較高道德水準、完美人格的人,也就是要做到仁、義、禮、智、信,君子的關鍵是要有仁愛之心。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時代,如果人們沒有君子人格之風范,則會造成小人當道,社會也就不存在任何文明了。
孔顏樂處。孔子對學生顏回贊揚道:“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顏樂處是儒家道德修養的重要方面,也是安貧樂道的代名詞,這也是存理去欲所得到的精神享受,認為快樂本身不在于物質享受,而在于精神情操的追求。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這一道德價值觀激勵人們去大膽追求自己的理想、道德情感和精神享受,淡化物欲概念,這也是對人格理想教育的最高詮釋。
有教無類和師道尊嚴。有教無類是指人不分貴賤等級,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對傳統教育思想革新的最高闡發,從而為人人接受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師道尊嚴是指從尊師開始重視教育,提倡尊敬教師也是現代道德教育體制中所必須倡導的重要內容。
道家德育思想的內容
絕圣棄智。“絕圣棄智”是老子提出的,他從自然樸素的人性論出發,把自然本身作為道德認知的對象,也就是人從認識自然中崇尚道德認識,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反對一切違背自然之道,認為只有通過對道德品質知識的學習,才能提升自身的道德行為,并強調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應當說絕圣棄智是一種由感性上升為理性的認識。
獨立自由。道家強調“弱其志”,強化個體本性的自由發展,強調擺脫內外部的一切約束,成為一個“獨異于人”的人,倫理道德不需強加于人,而是倡導人的自覺遵守,以彰顯人的自然本性。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老子對獨立自由的一種張揚。
自然無為。“自然無為”是指要按照自然的規律,遵守自然規律來實施行動,這也是道家的道德學說的核心部分。“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這也充分說明了道德修養的重要性,正所謂“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法自然”,應把人的道德行為貫徹到修身、治國、平天下理念之中。
儒道德育思想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強調大學生個性全面發展。隨著東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在“西學東漸”的進程中產生傾斜,從而造成人們的價值取向片面發展。我國的高等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也由于過分強調學生的社會性,而忽視個性培養和全面發展。儒家的德育思想注重培養有道德的人,倡導通過道德教育以達到人格的完善,個性的自由與獨立,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以滿足學生發展的不同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教育的統一。在當前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大學生道德觀念的弱化和缺位,道德意識的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影響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嚴重制約和影響著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高校教育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應加強對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堅持以人為本、德育優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符合儒家文化所倡導的“知行合一”。
加強德育教育的內省觀。儒家德育思想強調人的自身修養,堅持德育為先、修身為本的教育原則,以培養人們能夠達到符合社會公認的道德準則和規范,并產生積極的心理作用。“內省”應當說是儒家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路徑,是指通過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實現內心自省的目標,塑造良好的品德最終達到“齊賢”。相對于儒家德育思想中的這一內省觀,我國現階段高等思想政治教育過于注重他律教育,而忽略了自主教育,而缺少了受教育者的內省,這樣就難以達到塑造個人品德的目標。因此,從儒家德育教育的內省觀出發,培養大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去處理問題,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學相長,以發展自我、教育自我和完善自我。
培養大學生對道德規范的理性認識和判斷能力。當今社會的教育體系受功利主義思潮的影響,表現在過度追求物質生活享受。因此,應挖掘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中道德教育資源,引導大學生從物欲橫流的世俗社會中解放出來。道家倡導的“絕圣棄智”讓人們自覺用道德來約束自身行為,教人懂得應該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道家德育思想強調對于道德的認識應當是一種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認知方式。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應當使大學生理性的判斷和理解能力成為一種他律性和強制性的外在規范,讓大學生在具備較強理性選擇能力的前提下,自覺接受并履行某種道德規范。
重視道德情感,促進大學生知行統一。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制中知行脫節現象已是不可回避的客觀事實。在高校德育教育中過于強調道義的講授,而忽視了大學生的情感教育。道家肯定道德情感的重要性,注重人的自然情感,而不是用社會倫理來約束和規范人的行為。這一思想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是,要從道德情感的角度出發,把一種外在的社會需求轉化為大學生的內在需求,倡導大學生自覺自愿地履行職責,培養愛憎分明,以彰顯道德的生命力。道德情感教育同其他教育手段相比有著自身的優勢,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情感教育促進大學生知行的統一,充分發揮道德情感教育的特殊功效,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高尚情操和品格的高素質社會人才。
把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結合起來,為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條件。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中過于注重“個體社會化”的思維邏輯,所培養出的大學生只是社會道德規范的承擔者,這無形當中抹殺了大學生的個性差異,壓制了大學生個性的塑造。在這一教育模式下,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感趨同現象嚴重。這就需要借助道家德育思想中的“體道”、“循道”、“依道”價值觀,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把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結合起來,為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條件,使之成為具有獨立人格之人。
強調道德主體知、情、意、行的全面發展和外顯的道德實踐。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包括道德認知、情感、意志等內在的觀念的培養。道家的德育思想強調道德主體知、情、意、行的全面發展和外顯的道德實踐,因此,可以借鑒道家的思想,運用情感教育來培養大學生的責任心和同情心,把大學生的思想引向健康的發展軌道。
結語
21世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處于一種復雜環境和局面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勢在必行。近代中國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和否定造成了現代文化的斷層,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體系被打破,現代思想道德體系尚未建立,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處于一種“破舊,但未立新”的尷尬境地,嚴重影響了當前大學生的道德狀態,道德個性整體上顯得浮躁。儒道兩家的道德思想,對實現現代道德文化的創新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因此,挖掘和整理儒、道兩家的道德學說,對于消除高校德育工作盲區,提升大學生的文化修養,加強其道德判斷能力無疑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遼寧石油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