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一、引言與背景
從當教師開始,我就與公開課結下了不解之緣,公開課促進了我的成長,我對它也有了鮮活的認識。隨著教學技能的日趨成熟,我在思考:“學困生”在公開課中到底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呢?是局外人、旁觀者還是……?三次公開課的經歷,讓我慢慢地體會與明白,公開課不僅僅是教師教研的機會,更是轉化“學困生”的契機,“hold住”學困生,也能創造一種精彩。
二、案例描述
公開課1:“你到班主任那兒寫作業”(2004年6月)
工作伊始,學校安排上區級公開課。領導說:“這是給你鍛煉的機會!”老教師說“這是你嶄露頭角的時候。”帶著這樣的想法,我積極努力著。最后在選擇班級上猶豫了,一位老師說:“用××班吧,幾個拖后腿的不要讓他們上了……”這句話對當時的我來說好比是“東風”。上課前,我直接到班里,點著名字:“××、×××,你們到班主任那兒寫作業,下課再回來。”那幾個學生磨磨蹭蹭,而我像甩掉沉重的包袱,看著他們在剩下學生的嬉笑聲中走出了教室……
帶著大家的期待,我順利地上完了公開課,得到了教研員與同行老師的肯定,回到班級把學生們大肆表揚了一番。言語中,我看到了那幾個“差生”的眼神,不知是遺憾還是失落,突然覺得自己心里沒那么熱了:我上課到底為了什么?假如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就是這些“差生”群體中的一員,我會怎么想呢?……“差生”不應是公開課上被攆的群體。
公開課2:“你們要表現好一點,不能給我們班丟臉”(2007年5月)
三年后,我再一次承擔區級公開課。幾年前我對待“學困生”的做法已讓我懊悔不已,我不想讓自己的學生,尤其是那些“學困生”,認為我是一個有所偏袒的老師。當有學生提議不讓那些學困生上這節課,我明顯發覺那幾個學生坐不住了。課后他們圍上我,帶著哽咽的聲音哀求道:“老師,讓我上吧,我一定會認真聽課的。”“老師,求求你了,給我次機會吧。”當時的我,認為自己目的已經達到,就裝著很為難地說:“好吧,但你們要表現好一點,不能給我們班丟臉,不然下次就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公開課如期進行著,在課上,看到那幾名學生端端正正地坐在那兒,我心里不禁沾沾自喜,看來公開課也有好處,至少可讓他們比平日上課更認真了。也許是真的用心聽課了,當我提出問題時,有幾位學困生也舉手了(或許這是他們獲得肯定的時候,或許這是對老師保證的最好證明……)。如果換作平時,我一定會請他們起來發言。而此時,我猶豫了,公開課畢竟不同平日的課,萬一他們的回答不盡如人意,那是很尷尬的事。為了不出錯,為了不影響課堂氣氛乃至我所認為的聲譽,我在內心掙扎一番后,還是放棄了……
可是,就在我第一次選擇放棄之后,我的思緒就有點亂了。我總是在想:那幾個學生會想什么?他們對我的這一舉動會有何想法?他們一次又一次地鼓起勇氣,一次又一次地舉手,機會卻總與自己擦肩而過。我越來越不能平靜,看著活躍的課堂也喜悅不起來,只覺得因為自己的利益而傷害了無辜的孩子們,我是那么的不道德。
公開課3:“你對我們也很重要”(2010年4月)
工作的磨礪讓我已慢慢認識到公開課的真正意義,我在努力研究課堂教學的同時,也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那一些被稱為“學困生”的孩子們。
當我在班級宣布要上匯報課,幾個“學困生”所在的小組開始抱怨了。我不想看到學生之間的這種嘲諷,于是我示意學生安靜下來:“公開課也是一堂課,我希望在課上展現的是我們團結合作的一面。剛才我看見幾個小組在埋怨一些同學(班上好多學生都會意地看了看那幾名“學困生”),其實他們并沒有你們講的那樣,他們平日比其他的一些同學更努力、付出得更多。他們也有著自己的優點,比如××很關心集體,×××……”
可能是我的表揚觸動了他們,一位“學困生”突然站起來,打斷了我的話:“老師,我不想害他們(小組成員),我到你辦公室去。”這是工作以來,學生第一次“主動”地回避。如果換做幾年前,我會欣然同意,更會表揚學生的善解師意、善解班意。可是我深深地明白那些“學困生”是同其他學生一樣的,我沒有任何理由剝奪他們上課的權利。更重要的是,一旦我在這節公開課上放棄了他們,也就是放棄了他們的以后。我停了下來,看著班上很多學生在點頭,似乎在等我的“一錘定音”。
“為什么你要去辦公室?你能明白這節公開課的意義嗎?那么多的老師來聽課,就是來看看我們這個團結合作的班級。因此,你對我們也很重要啊!老師相信你的能力,相信你的表現,難道你沒有這個信心?沒有嗎?”
“不是的……”
“那你就是不相信我們這個班,不相信你們小組。”
他一下子語塞了,看著我有點嘲笑那個小組的眼神,小組的其他成員趕緊把他拉坐下來:“你不相信我們啊,別丟臉了;我們一起來啊……”看到這樣,我不再多說什么。
公開課上,我給予“學困生”更多的關注(連優生都有點嫉妒了)。他們真的很用心,雖然很多問題答得不盡如人意,但我還是給予了肯定。看見我對那幾位學生的“照顧”,在小組活動中,那幾個學生所在的小組勁頭更足了……那一節課,我收獲了很多,評課老師的一句“真實”讓我頗感欣慰,更重要的是我收獲了更多孩子、尤其是那些“學困生”的心。
三、案例反思
對比這幾次公開課,帶給我更多的思考。
(一)公開課應與常態課一樣要求
也許很多教師認為公開課是一種榜樣。但事實上,面對著不同的學生,它就不是也不可能成為榜樣。它應當回歸常態,擠掉其中的水分與泡沫,盡可能少試講或不試講。在實際教學中,公開課與常態課兩者長期處于割裂的狀態。盡管公開課很精彩,但老師們都清楚,公開課與自己每天面對的真實教學是不同的。所以,教師要想改變學生、改變那些“學困生”的學習生活,當務之急是變革常態課的教學。我要做的就是尋找一條公開課與常態課相融合的道路。回顧公開課的經歷,因為把公開課完全地與常態課割裂,才會選擇一些偏激的做法:讓學生“走出”課堂、遠離課堂,等等。就算是自己認為有長足進步的第三次公開課上,我的教學觀還是沒有完全放開。
讓公開課貼近教師日常研究的教學狀態,我們需要原生態的課堂。在常態課上,教學研究不能削弱:教師的反復鉆研,同事間討論切磋,教研員的幫助,等等。總之,一節課,就應該取公開課多人合作研討之長,取常態課情境之真,上課即研究,研究是為了更好地上課。
(二)課堂應關注每位學生素質的提升
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倡導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因此我們對每個學生的關注就很重要。尤其像公開課,把重新躍起的機遇獻給那些“學困生”,讓他們真實地感受到“在集體中我很重要”。回想起第一次公開課對那幾個“學困生”的“拋棄”,在他們心里會產生什么樣的陰影?行為的拋棄帶來的就是他們對我情感的拋棄。現在想想為什么那幾個孩子的成績一直提不上去,因為我失去了孩子的心,孩子也就不再對我、甚至對這門課有信心了。
當然,我們并不是要摒棄日常的課堂教學。更多的時候,關注每一個學生、提升每一名“學困生”是在那一節節普通課上。教師除了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外,還要特別關注那些“學困生”,教學重心必須下移。要特別關注那些“學困生”的思考、發言,傾聽他們對知識的想法。長此以往,教師的努力在他們的身上肯定有所顯現。
(三)教師要加速專業化成長步伐。
沒有一位學生會永遠那么“差”。我們的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當前學生的狀態,要做到這點,關鍵要加快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步伐,師觀、師德、師能、師智、師風等都不可或缺。
教育形式倡導“敬業愛生、明理誠信、平等合作、勤學樂教、廉潔奉獻”,在被印上時代印記的同時,我們應該進一步地認識到走上三尺講臺,教書育人;走下三尺講臺,為人師表。同時,一個優秀的教師一定是充滿著教育智慧的教師,一定是能夠構建起生動的、讓學生流連課堂的教師。我們只有學習、實踐、總結、探索,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才能保證給予學生“一杯水”的那“一桶水”是滿的。除此之外,教師的魅力何在?有能有智還不夠,只有形成獨特的風格,才能讓學生傾心。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有著其深厚的底蘊與展露的風格。
一節公開課,展現的文化有很多方面,“學困生”也是其中之一。而公開課更迫切的是需要洗去浮華,回歸常態。只有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愛的教育,才會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切實的發展。正如冰心所說:“愛在左,情在右,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彌漫。”
參考文獻:
[1]劉德華.讓教育煥發生命的價值.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竇桂梅.為生命奠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紀微.良師手下無差生.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