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才
在基礎教育領域中,教研活動是連接一線教師、理論研究者及行政管理層的有效活動,這一活動的意義不言而喻。但在我省,其作用于現階段遠遠未體現出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高校理論研究者與一線教師之間的橋梁太窄、太少,如作為管理部門的教研室未系統、全面地推進工作,又如很多學校對于教研的重視程度不夠等,期待教研活動產生一蹴而就的變革性突破恐怕是不現實的。我曾做過教學和教研工作,又投身研究領域,如今反觀基礎教育中的教研活動,認為教研員這一角色是舉足輕重的。
教研員絕大部分是從一線教師中成長起來的。一名教研員發揮的個人作用可大可小,大到可以影響一群教師積極發展、成為名師,或者提出見解、進而促進教育政策的調整,而小則可能無所作為。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研員個人的能力和魅力。
現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有了階段性成果,并還在不斷前進中。對于教研員而言,需要徹底轉變職能,以一個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到課程改革中去。如果說教育行政處于宏觀管理層面,而學校處于微觀管理層面的話,那么教研員承擔的便是“網絡對接”的任務。因為他們既比抽象的政策、理念等更貼近課程實踐,又能擺脫單一的、個別化經驗的局限。教研員不僅是課程的指導者,更應該是課程的實踐者。教研員在基層學校不僅僅要以旁觀者的身份去聽課、評課,還應與一線教師一起將新的教育思想、課程理念轉化為課程實踐,去嘗試、去探究,并不斷在課程實踐中獲得自身的專業發展。教研員不能等待一線教師探索出某些新的教學方法后,再去評價和總結,而要主動帶領教師進行一些改良性的嘗試。
一、念好學習經,著力提高素養,提升引領課程實施的能力
課程改革在全國普通高中強勢推進了不短的時間,一些新理念、新思維、新成果為教學實踐開辟了新的天地,這對教學研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研員作為課程和教學改革的引領者和推動者,負有責任和使命,先人一步,創新作為。創新的基礎在學習,前進的動力更在學習。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應該成為教研員的自覺行動和鮮明品格。教研員要讀教育教學的經典著作,還要讀各級教育類期刊,關注教育政策和信息。書籍類諸如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陶行知的教育文集、關于新課程標準的解讀性專著、有關建構主義和多元智能理論的研究性文字、《高效課堂22條》《有效教學十講》等一批具有權威性和影響力的教育教學經典,教研員都應該吸收并消化好,以改善內存,積淀底蘊,提高理論素養和研究素養。
二、練好教研功,致力于有效教學,加大服務課程實施的引領力度
轉變教研方式、探索有效教學是教研工作推進課程改革的有效途徑。要關注日常教學的校本教研,為教研工作走向實際、走向現場開辟通道。教研員要重心下移,到教師中去,沉到課堂上“抓活魚”,發現問題、形成課題,開展現實性、草根性、跟進性的校本研究,解決教學上實實在在的新問題和難題,提升新課程實施效度。
我在與一線教師的交流中發現,課程改革實施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和誤區,如有些課堂還是一杯白開水,缺乏生活化、生成性和互動性;一些教師講課由一言堂到滿堂問,使“啟發式”教法庸俗化;合作學習簡單化、表面化、形式化,如有些適宜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卻用了合作學習的形式包裝,而合作學習又缺乏合作、缺乏指導等。這些教學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教師在課程理念的認識和落實上還不到位。我認為,解決這些現實性問題是有效推進課程實施的關鍵,更是教研員的義務。教研員要首先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組織引導教師認識和處理好三種關系,即教材文本和其他教學資源的關系、教學預設和生成的關系、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同時,還要以教研員的指導力,引導教師由過去的重教材到重課程,由過去重視學科教學到重視人的發展、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切實提高教師對教學的理解、建構能力,促進教師的課程執行力。推動教師在教學中開發利用生活化資源、課堂生成性資源,形成以學生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學習習慣的理念,打造開放的課堂、對話的課堂和活動的課堂,從而真正實現由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轉變,教與學由重形式、輕內容向重內涵、重過程、重效果轉變。
三、主動培養教師,致力于推進課程改革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踐者,教師素質的高低決定著課程改革的成敗。造就一支師德高尚、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既是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研員的職責使然。開展說課、公開課和優質課活動,是教研工作的特點和優勢,也是教研員發現和培養教師的重要途徑。教研員要研究教師的成長規律,實施激勵機制,在青年教師中抓骨干,骨干教師中育名師,名師隊伍中選專家,層層選拔,步步培養,年年提高,形成競爭擇優機制和學、幫、超的氛圍,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突破自己、追求卓越的積極性,特別是對本地公開課和優質課活動中涌現出的優質課教師要跟進培養,打造一批教學骨干和名師。另外,充分發揮優質課和課改專家的示范引領作用,是提高一線教師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教科研是教師成長的助推器。教研員要樹立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師生存的必需素質、教師是教育研究的主力軍等觀念,克服教師的職業怠倦等消極因素,努力營造教科研氛圍,開展課題研究和讀書活動,幫助教師洗浮氣、除匠氣,實現教師由經驗型教書匠向研究型教師轉變,打造高素質的專業化教師隊伍。
四、重視聽課、評課水平的提高,以自身帶整體
教研員工作千頭萬緒,是瑣碎的,但也是具有人情味兒的。從制訂教研工作計劃,到聽課、評課、組織教師交流學習,再到跟進教學進度并不斷推行新政策和新的教學方式等,教研員始終都從事著跟人有關的工作。面對決策者、專家、教師和同行,教研員應當始終是一個自我更新最快的的角色,順勢而為,與時俱進,不斷向著完善教學工作、提高教育水平這一宏觀方向前行。合格的教研員,應該做到腦勤、手勤、腿勤,善于思考、總結和追問,聽課時認真而謙虛,評課時理性而務實,以踏實、求真、負責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具體來說,教研員要注意深入研究課程改革的內容和要求,指導教師通過對學科知識的網絡化構建來整體把握和夯實教學基礎。同時,教研員要利用好質量檢測的學情信息和指導教學的動態信息,幫助教師查漏補缺、培優促差,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率、轉化率和產出率,切實為學校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打下良好基礎。如今,我省乃至我國的基礎教育,都還在摸索中前進,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研員應不斷更新理念,用新辦法、新思路促進教師的轉變,如自己試講公開課,經常參與學校教研,與教師一起備課、批改作業,開設博客以供交流學習等。
總體說來,優秀的教研員并無一定的標準和定例,但優秀的教研員一定是成長于教師、作用于教師、得益于教師的,是實施者和管理者的軸心,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余地很大。教研教研,教與研缺一皆不能稱之為合格的教研員。善教,而后能深研,研究出成果,培養出人才,教研員這個角色才算是出彩了。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