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課堂的有效教學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熱點話題。目前學術界對有效教學的涵義可以說是見仁見智,眾說紛紜。簡單地說,有效教學是一種教學活動,它體現了有效教學教師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有效教學教師是特指一種類型的教師,是有效教學的主體。文章通過對有效教學的涵義與特征簡單概述,以及對歷史學科與有效教學的結合分析,從而提出幾點基于有效教學的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研究。
關鍵詞:有效教學;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研究
一、有效教學的涵義與特征
(一)有效教學的涵義
有效教學的概念,隨著教學價值觀、教學理論基礎和教學研究模式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因此,對有效教學沒有一個統一的看法。目前基于西方對有效教學的研究,界定出兩種較有代表性的概念:一種是根據教學效果、效率及效益等方面來描述教學的有效性;另一種是根據學生的有效學習和發展來規定教學的有效性。所謂有效教學是教師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進行課程與教學的優化和創新,以便使學生的進步與發展相對有效地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
(二)有效教學的特征
1、注重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有效教學注重學生全面性、整體性、協調性的進步和發展,這是有效教學的核心價值。教學應使學生不僅獲得了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同時還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使其成為能適應社會及社會所需的新型人才。
2、合乎教育規律。有效教學遵循學生個體發展和教學活動的基本規律,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教學應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同時對學生個體發展表現出的階段性、連續性、差異性、不平衡性等特點給予關注。
3、正確的教學目標。有效教學樹立了正確的教學目標,包括教學目標的指向性和全面性。教學目標的指向性是指教學的目標是學生在教師的教學下的學習進步與發展。
4、教與學同步發展。為了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教師應在教學的設計、狀態、策略以及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習慣等方面進行不斷創新,同時還需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
二、歷史學科與有效教學的結合
(一)教師壟斷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討論法、問答法、讀書指導法等多種。但是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常采用講授法來進行教學,卻忽視了其他教學方法的應用。這樣,單一的教學方法致使教師壟斷了教學,學生只能跟著教師的教學思路隨波逐流,而無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
(二)師生互動流于形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許多歷史教師已有意識地改變了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加強了歷史課堂教學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交互。但是這種交互只是形式上的互動,學生并沒真正參與到探究問題的過程當中去,更別說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人文關懷和人文教育作用得不到充分的體現和發揮
在歷史課程目標上,明確要求要改變過于強調傳授知識和教育空泛的現狀,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但在長期歷史教學的實踐中,歷史教師過分強調掌握歷史知識和唯物觀的培養,而沒有充分體現和發揮歷史教育對學生人文關懷和人文教育的作用。
(四)多媒體等新興教學設備利用不當
科技的快速發展,使歷史課程也加入了電腦、幻燈片等先進的教學技術手段。但是很多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曲解了多媒體對教學的輔助功能,對這些新興教學設備利用不當,課堂教學完全變成了觀看歷史圖像和資料的多媒體教學方式。
三、基于有效教學的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研究
(一)高效的課堂實施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
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是實施高效的課堂教學,從根本上由過去的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轉變成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用以學定教,以教促學的特點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我們常說:“興趣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師”。
(二)多樣的教學評價是完善有效教學的重要環節
教學評價是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具有調節、改善和提高教學活動的重要作用。傳統的“以教論教“的教學評價已不適合在有效教學理念中應用,因此為了完善有效教學,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從學生的發展出發,采用多樣的教學評價。
(三)及時的課后反思是使有效教學持續發展的途徑
教師的教學反思是教師有意識達成有效教學而作出的努力,體現在教學的每個環節。教學反思是教師評判其教學觀念和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并為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和科學性考慮、選擇對策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徐華絨.試談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J].新課程研究,2010(5).
[2]林素蘭.優化歷史課程有效教學的探索[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7).
(作者簡介:周桂花(1975-),女,河北高碑店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高碑店一中,研究方向為中學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