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語文教學作為一種語言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情感交流的過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情感,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關注學生的情感世界,讓學生享受豐富的語文課堂生活,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同時還能激勵學生堅定的意志,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情感教育;語文;教學;運用
一、做一個有情感的教師
“親其師,信其道。”此乃中國教壇上的一句古訓。只有親近、喜愛老師,才能對其所道篤信不疑,潛心研習。如果教師能夠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偶像,你整潔的著裝能讓學生產生美感,你充沛的精力能讓學生感悟到力量的源泉,你親切的微笑能讓學生感悟到心靈的交融,你風趣幽默的語言能讓學生感悟到智慧的奇妙。那么,你便是一位有情感的教師。你的情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喚起一種有意注意,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過程中,感悟學習的樂趣,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我認為,做一個有情感的老師,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1)充滿激情是一個有情感教師的重要前提;(2)教學藝術是做一個有情感的教師的有效手段;(3)人格魅力是做一個有情感的教師的基本保證。
二、做到備課時應有明確的情感目標
備課,作為教學環節的起始工作,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必要條件。教師要上好課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因素是教師情感因素的預設情況。因此,教師備課時要認真鉆研教材,善于挖掘情感因素,有些情感因素是顯性的,有些情感因素是隱性的,這就需要教師吃透教材,抓住問題的精髓。因為,要使自己在教學中用教學內容所含的情感打動學生、感染學生,自己必須首先被這種情感打動與感染。如,教學《送牛奶的好爺爺》,我在備課時就注重了這樣的設計。在進行聽說訓練后,我以這樣的結束語感染學生:“詩人臧克家的詩歌《有的人》中有一句詩‘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送牛奶的爺爺就是雖死猶生的人。學了本文,我們進一步懂得了人生的價值是什么。”通過認真做好課前的情感備課,為學生創設最佳學習情境,才能熏陶、滲透、感染、點化學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教學過程應注重情感投入
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情感融洽度決定著教師的教學效果,更決定著學生接受信息的態度,決定著學習的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情感投入,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激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
任何學習的愿望,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發生的。學生探索知識的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是探索學習的核心,一個好問題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適合學生探索、發現并構建新知識的問題情境,激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
2.強化課堂訓練
課堂訓練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使學生通過一定的訓練,化知識為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因此,每節課我都精心設計一定數量、質量上乘的練習題,與新課標接軌,限定時間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3.注重教學評價
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及時進行評價,有利于學生樹立學習信心,保持學習興趣。課堂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獲得情況,而且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等方法的發展。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濃厚,學生能否積極樂觀地對待學習中的挫折困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表現勤奮、獨立、自律等優秀個性品質。
四、以情寓教,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無情的教育無力,無情的教學無趣。小學語文教材中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情感因素,凝聚著強烈的感情,我們教師要善于去捕捉、挖掘、引領學生用心體驗情感,為我們的語文課堂創設和諧、融洽的真情空間,激發學生的好學情感。小學課文中無論是寫人記事的,還是寫景狀物的,作者的感情都是客觀存在的,小學生難以深刻理解。要使作者、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感情溝通起來,教師起著主導作用、橋梁作用。教師應該明確地、有意識地把蘊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體驗結合起來,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去撥動小學生那幼小的心弦,使他們產生思想上的共鳴。例如,在教《和時間賽跑》一課時,孩子們先是被作者那段關于外祖母去世后哀痛心情的描述所打動。此時,我也深情地回憶起自己的外祖母去世時的那種哀傷的心情,言語中,我告訴孩子們,當自己至親的人離開人世,再也不能回來。此時,我們最慨嘆的是什么?是時間的流逝,光陰的無情!那么,我們最應該做的是什么?一個男孩含著眼淚說:“要孝敬老人,要不然等他離開我們再來后悔沒好好待他就來不及了。”另一個孩子也站起來:“珍惜時間,就等于珍惜生命。”說得多好!我驚奇地看到,孩子們似乎在一節課中就成熟了許多。有的課文可以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豐滿起來;有的課文可以通過對比加深印象;有的課文可以抓住景物的特點,使學生產生喜愛之情……總之,教師要依據教材,從具體的語言環境入手,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認識人物的形象,寫景狀物的意義,使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斷深化,向理情認識發展,逐步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
總之,語文教學離不開情感教育,作為教師應不斷提高情感水平,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教學中,努力營造適合學生的學習情境,挖掘語文教學中潛在的情感教育因素,并加以合理運用,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的道理。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更全面、更和諧,更能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也才能真正達到我們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
(作者單位 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工布江達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