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堂 龐旻
摘 要:文章結合多年來從事圖書編輯工作積累的一些經驗和體會,指出提高圖書編校質量需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加強自身學習;二是重視學習間接經驗;三是建立書稿差錯備忘錄。
關鍵詞:出版 編校質量 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23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7-041-02
重視和提高圖書編校質量,是古今中外出版業界都反復強調和硬性要求的頭等大事。一本書內容再好,如果差錯百出,即使人們能看懂,也會招致厭煩,令人心里不舒服,更不用說收藏和傳承了。圖書編輯的本職工作,就是將作者提交的書稿作品,進行閱讀整理加工,字斟句酌,查缺補漏,修改勘誤,錦上添花。最終使作品出版面世,實現讀者閱讀使用、從中獲益及傳承文化的目的。因此,努力提高編校質量,不斷把優秀的出版物呈獻給廣大讀者和社會,無疑是圖書編輯工作的內在要求。筆者結合自己多年來從事圖書編輯工作積累的一點經驗和體會,擬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如何提高圖書編校質量作些粗淺探討,以求拋磚引玉。
一、加強自身學習
學習從來都是一件需用腦、勤思考因而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的事。學習不同于娛樂消遣,時光悠閑;而是需要有恒心、有毅力,還要坐得住,所謂耐得住寂寞。毫無疑問,出版物編校質量的提高,依賴于具有良好文化素質和豐富知識面的編輯。圖書編輯在日常工作中會遇到理學、工學、農學、醫(藥)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教育學、歷史學等各學科書稿,這就要求每一位圖書編輯在自己所學專業領域之外,盡可能多地主動涉獵其他領域,去補充學習一些學科知識,使自己的知識面變得越寬越好,這樣審稿時會更得心應手。以筆者為例,讀大學的專業是政治,所學課程是不涉及任何理工內容的社科知識。在筆者未繼續深造之前,基本上只能審閱這方面的書稿,可以說面很窄、很單一,審稿質量也一般。后來隨著認識的提高和編輯工作的要求,筆者決心改變這種狀況,于是又花費近十年時間先后在職攻讀了經濟學碩士和工學博士學位,拓寬了自己的知識面和學科范圍。原來數學和英語等專業的書稿都不能接稿,現在編輯加工起來也較為從容,甚至還可以復審和終審一些理工農醫類的書稿。總之,經過這樣長時間的繼續學習后,筆者認為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水平有了較大提升,編輯加工的圖書的質量也逐步提高。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說,筆者認為應該提倡、鼓勵圖書編輯成為雜家,而不是給以貶義。
圖書編輯加強學習,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提高編校質量。這也是圖書編輯的本職工作要求。有人說,編輯整日埋頭審閱書稿,替人作嫁,沒意思。真是這樣嗎?筆者經常享有這樣的時光:獨處一室,砌上一杯淡茶,任陽光灑在書桌上,沒有人來打擾,時間全歸自己所有,然后展開書稿,靜靜地閱讀、修改加工、思考,真是無比快樂。正如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所說的“小確幸”(著名翻譯家林少華教授這么譯并視這個詞為村上的發明),這早已成為自己編輯工作中快樂無比的“小確幸”了,想必許多年齡稍長的編輯都會有這種快樂體驗。一位女同事甚至說過,每當看到自己付出心血編輯加工的書稿出版面世,拿到還散發著墨香的樣本后,就有一種快樂和興奮——就像自己又誕生了一個孩子似的,有一種成就感。是的,一位新媽媽最大的成就感,是她生了一個健康活潑的寶寶;一位圖書編輯最大的成就感,是他(她)編輯出版了一本本質量上乘、讀者喜愛、社會認可的優秀圖書。
當然,說到圖書編輯要加強學習,不僅只是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及拓展知識面的學習,更要重視對黨的新聞出版法律法規的學習和時事政治的學習。這是提高圖書編校質量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也是我們平常強調的首先要把好書稿的政治關。這是極其重要的。
二、重視學習間接經驗
華東師范大學張華先生在分析人的認知活動規律時指出:人的認知遵循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辯證統一的規律。直接經驗是每一個體在認知、探究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親自獲得的經驗,是個人的經驗;間接經驗既包括他人的經驗,也包括人類的經驗——人類在文明的演進歷程中積累起來的一切經驗。人的基本特性之一是人具有終生學習和利用間接經驗的天賦和潛能。人的直接經驗的獲得內在地融合了間接經驗;離開了間接經驗,人的直接經驗會變得非常狹窄。
筆者認為,就圖書編輯而言,大家經常一起碰面,暢所欲言,交流心得和工作體會,甚至將各自的改稿記錄一起分享討論,是相互學習、借鑒彼此間接編輯經驗,提高圖書編校質量的有效途徑。筆者在編輯室內推行這種做法,大家都很歡迎,尤其是年輕編輯,覺得受益大,成長快,對提高編校質量很有幫助,并且無形中還增強了大家的凝聚力,何樂而不為呢。
積極參加行業內舉辦的業務培訓班也是一條有效途徑。建議出版社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圖書編輯積極參加編輯出版業務培訓班。這種培訓班班通常聘請業界取得突出成績的優秀人士擔任主講,集中授課。他們大都結合自身經歷和努力奮斗的成長過程,現身說法,把自己畢生從事出版工作所取得的寶貴經驗,擷其精粹,毫無保留地講解、分享給業內同仁。他們或從選題策劃角度,或從圖書編輯加工角度,對如何出版具有優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圖書,作入木三分的案例剖析。他們的論述清晰,環環相扣,語言輕松活潑,幽默詼諧,使學員于不知不覺中得到了許多寶貴經驗,可以說獲益良多。例如,筆者于2010年夏曾參加在北京舉辦的、由新聞出版總署和中國編輯學會組織的業務培訓班,金麗紅、楊文軒、沈元勤、衛鑫、賀圣遂等名家擔任主講。聽他們的課,如同享受一頓豐盛美餐。他們的經驗介紹,至今記憶猶新。有些吸收運用到工作中,可以說直接提高了自己選題策劃的水平和編校書稿的質量,甚至修正了自己原來的一些片面認識。還是俗語說得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三、建立書稿差錯備忘錄
前面分別論述加強自身學習、重視學習間接經驗,這些對提高圖書編校質量固然都很重要。然而圖書編輯還應注重日積月累,最好建立不同學科書稿差錯備忘錄。如同有經驗的學生寫作業建立糾錯本會提高學習效率和成績一樣,編輯審稿時建立差錯備忘錄也會提高編輯效率和審稿質量。一則,相同學科專業的書稿,無論是作者方面,還是排版環節,其出現的差錯往往有共性,甚至有規律可循。例如,理工科尤其是醫學專業的書稿,用作單位符號的升(L)、毫升(mL),大寫“L”經常被誤用小寫“l”;“千克(kg)”被誤用“公斤”;血壓單位“千帕(kPa)”被誤用“毫米汞柱(mmHg)(下轉第43頁)(上接第41頁)”等等。再如,醫學書稿中“綜合征(常誤為癥)、指證(常誤為癥)、禁忌證(常誤為癥)、適應證(常誤為癥)、病癥(常誤為證)”等,“癥、證”二字的用法,普遍容易混淆出錯。對待書稿差錯,如果經常歸類整理記憶,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這樣長期堅持下去,提高圖書編校質量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二則,審稿閑暇時,可以隨手翻閱復習這些被分門別類、歸納總結的不同學科,不同情形下易產生的錯謬記錄。久而久之,也就熟能生巧,再審閱相似稿件時,甚至對哪個地方可能出現什么差錯都會有一種預感,心中都有底。記得筆者剛做編輯時,常常被一部書稿弄得心煩意亂,焦頭爛額,改稿時往往顧此失彼,效率和質量都不高。后來學習了幾位老編輯同事善于總結書稿差錯的做法,經過一段時間后,效果可以說立竿見影,心態也穩定了下來,編校質量自然也就提高了。如今,又把這種方法介紹給社里一些剛來的年經編輯,相信他們會有一樣的體驗和收益。只是這種方法本身也需要編輯有恒心和毅力,要堅持不懈地做下去才行。
總之,提高圖書編校質量,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一個需要常談的話題,絕不是一個過時的話題。上述只是筆者體會較深的幾個方面。事實上,我們對提高圖書編校質量規定再多、再嚴,審稿時強調再認真、再細致,也都不過分。期待業內同行和專家學者的更大關注和更深入的探討,為出版優秀文化成果、傳承人類文明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胡婧.試論如何提高報刊編校質量.經濟師,2006(1)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中國海洋大學期刊社 山東青島 266071)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