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慶麗
摘要:賓縣優質水稻的開發既有其優勢,也存在著不利因素。優勢在于自然條件、科技條件良好,科研推廣體系健全,市場潛力大,生產的規劃與管理到位等;同時,也存在生產經營規模小、產品檔次低等不利因素。賓縣“十二五”期間要開發和引進新品種,加強科學管理,提高科技含量,努力開拓國內外市場,使優質水稻生產上規模、上檔次、增效益。
關鍵詞:賓縣;優質水稻;開發;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S5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3-0054-02
賓縣位于黑龍江省中南部,松花江南岸。行政區轄12鎮5鄉,143個行政村,1 651個自然屯。全縣總人口60萬人,農業人口48萬人,耕地242萬畝。地理坐標為東經126°55′41″—128°19′17″,北緯45°30′37″—46°01′20″,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3.9℃,無霜期145天,降水量550~600毫米,日照時數2 400~2 600小時,活動積溫2 400~2 800℃。這種溫、光條件十分有利于水稻獲得高產、優質,特別是水稻主產區,大型工礦企業少,植被覆蓋率高,環境基本無污染,水源充沛,晝夜溫差大,為優質稻米生產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縣內土壤較適于種植水稻,稻田主要分布在草甸土上,土層深厚,有機質、氮、磷、鉀等營養極其豐富,在全國屬上等水稻土。賓縣種稻歷史悠久,為縣域經濟的發展和農業增收、農民增效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賓縣優質水稻開發的現狀實條件
賓縣優質水稻的開發既有其優勢,也存在著不利因素。
(一) 賓縣優質水稻的開發的優勢條件
具體而言,賓縣優質水稻的開發的優勢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科研推廣體系健全有力。賓縣隸屬于哈爾濱市,與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栽培研究所是院縣共建單位,與東北農業大學環境資源學院劉元英教授的“寒地水稻優化施肥”國家項目是合作推廣單位。省內水稻育種單位集中,科研力量強,成果問世多,有一大批科研人員長期奮斗在水稻育種和技術創新上。賓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比較健全,水稻新技術、新品種推廣速度快,普及率高,效果顯著。
二是市場潛力大。首先,賓縣緊靠黑龍江省會 —— 哈爾濱市,城鎮人口比重大,居民生活水平高,形成了對優質米需求的巨大市場;其次,賓縣稻米素以品質優良而享譽全國,“居仁大米”、“猞猁河大米”都是各大城市市場上的搶手貨,加上近年來南方地區對粳米的適應,國內市場前景看好。
三是賓縣對外開放活躍,條件便利,賓西經濟開發區享譽國內外,生產加工優質米勢頭看好,因而國際市場也很樂觀。
四是水稻是全縣單產第一、總產第二的重要糧食作物,既是“米袋子”工程的支柱,又是稻農重要經濟來源,在全縣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各級領導都十分重視水稻生產發展。
五是具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和科技條件。開發優質水稻是社會經濟條件發展變化的必然。良好的自然條件為開發優質水稻創造了條件,而推動優質水稻開發的真正力量是城鄉人民生活改善、農民增收、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及增強我縣農業的競爭力等主客觀的迫切需要。因此,應大力推廣優質水稻高產高效技術,利用良種配良法充分發揮優質米品種的高產優質特性。在積極選育推廣優質水稻品種的同時,我縣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積極探索推廣相應的配套技術。主要包括:以增施優質農家肥為基礎的稻田增肥技術;缽盤育苗、無紡布覆蓋育苗為主的培育壯秧技術;適時早栽、合理稀植技術;氮肥平穩促進、大量元素與微量元素平衡施用的養分運籌技術;以淺、濕、干交替為主要特征的優化節水灌溉技術;以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為主的化學防治與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農業防治相結合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人工收割為主、機械收割為輔的適時收獲技術;一季水稻為主,稻菜、稻蟹、稻魚、稻果(如草莓)、稻萍、稻菇多種形式合理發展的稻田立體生產經營技術。
六是加強了優質水稻生產的規劃與管理。為了保證優質水稻開發的良性發展,避免小、雜、亂現象,同時,也為了提升優質米內在品質和外觀形象,我縣各級政府管理部門進行了認真管理與規劃。
1.加強優質水稻生活環境的綜合治理與保護。二龍山灌區是我縣優質稻米主產區,水質資源好,灌溉能力強,是優質米發展的優質水源。賓縣政府制定多項優惠政策,加強對二龍山灌區進行綜合治理,隨時對全縣農業環境變化情況進行監測,做到治理與管護并重。
2.科學規劃優質水稻生產布局。針對二龍山灌區自然條件生產水平,結合市場前景分析,確定了不同的優質米生產方向:以自然溝、河灌溉為主生產的稻米區,重點生產面向農村和城市一般收入居民的無公害優質米;以井水灌溉為主的稻區,以生產面向城鎮中等收入水平居民的A級綠色大米為主;二龍山灌區重點生產面向城市高收入水平居民和國外市場的AA級綠色大米。
3.強化優質水稻生產過程的規范與監管。由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全權負責A級和AA級綠色食品大米生產基地的審批權、標識認證及產品全程監控。截至2010年5月30日,全縣經審批、認證無公害大米和綠色食品大米生產基地已達多個,基地總面積達10萬余畝。
4.推進優質水稻生產規模化、專業化。各級政府積極籌集資金、制定優惠政策,扶持和引導優質水稻生產向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從2000年以來,賓縣政府開始實施優質稻米生產基地縣建設項目,并確定居仁鎮吉祥村為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對于優質水稻,縣政府建議每公斤提高0.10—0.20元,并允許農業產業化企業直接到生產基地收購稻谷。
(二)賓縣優質水稻開發的不利因素
從總體上看,生產經營規模小、產品檔次低。盡管出現了鄉級、縣級規模的優質水稻生產基地,但與全省可供開發優質米的資源總量比較,還遠遠不夠。產品檔次低的主要表現是:大路貨多,特色產品少;傳統的簡單包裝多,高科技含量的精深加工少;滿足小區域范圍內消費的多,真正參與大市場、大流通的少。較高層次的優質米供不應求與普通大路貨大量過剩形成巨大反差,難以適應多樣化、多層次的消費市場需求,生產環境威脅依然較大,這種威脅來自農業內部和農業外部兩方面。農業內部,主要是由于受傳統的高產導向影響,大量不合理使用化肥、化學農藥,由此對土壤造成的污染仍在繼續,以及忽視培肥導致的稻田質量下降現象有增無減;農業外部,一是城鎮工業和生活對大氣、水源的污染呈加重趨勢;二是水資源年趨緊張,水田用水倍受限制。
二、賓縣優質水稻開發“十二五”期間的發展方向
優質水稻生產將進一步發展壯大。縣政府已將發展優質稻米生產作為“十二五”期間調整種植業結構,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和增強國內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重點項目。新建設優質稻米生產基地,全縣優質水稻生產有望實現更大的發展。
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確保優質米生產環境不斷得到改善,是實現“十二五”期間優質米生產發展目標的基本保障,尤其不能忽視對優質米生產基地的環境保護及生產基礎設施建設。
品種、技術、市場,是“十二五”期間優質水稻開發的重點。品種方面:首先要繼續擴大“長粒香”等高等級高產優質品種的種植面積,并加大后續換代品種的選育,適當壓縮米質在國標二級以下的品種,國標三級以下的品種原則上不作為推廣品種;其次是適度發展旱作優質稻,如松粳6號;最后是根據國際市場,引種日本等國的優質品種。技術方面:借鑒日本等國優質米生產技術,結合各地情況,總結傳統精耕細作經驗,形成具有賓縣特色的省力簡化、低耗高效的優質米生產技術體系,并加大產后貯藏技術、加工工藝的研究開發。市場方面:鞏固省內市場,以量取勝;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以質奪標;重點開拓國際市場,多創外匯。只有穩步擴大市場規模,不斷引導提升市場消費檔次,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優質米開發上規模、上檔次、增效益。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在培育大企業集團、創新經營機制、提高營銷水平等方面有所突破。
強化監督管理是確保綠色食品型優質米生產良性發展的有效措施。優質米生產發展最終要達到綠色食品標準。綠色食品管理、農業環境監測、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行政等部門應密切配合,保真、護真、辨假、打假,確保優質水稻的開發走上健康發展的綠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