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多年的文化體制改革,文化領域出現了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主體。除了大量民營文化企業外,還有不少與國有文化公益性事業單位相似的民辦機構,如民辦藝術表演團體、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紀念館、收藏室等。這些民辦機構或免費向群眾提供服務,或不以贏利為目的收取少量費用。但目前,文化體制改革的制度設計和體制安排把文化區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出臺優惠政策主要是針對國有文化單位,對民辦公益性文化主體缺乏必要引導和扶持,他們也很難享受國有文化公益性單位所享有的優惠政策。
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都強調,要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以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實現這些目標,不僅需要國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和國有經營性文化企業,也需要民辦公益性文化主體。只有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參與的格局,才能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得更加完善,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
對民辦藝術表演團體、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收藏室等新興民辦公益性文化主體,國家應給予大力鼓勵和扶持,對民辦公益性文化主體興辦的文化設施和文化項目,應采取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措施,鼓勵其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同時,采取積極引導、擇優整合、加強管理、規范運作等措施,保障民辦公益性文化主體健康發展。
(作者系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