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明
(湖北省浠水縣竹瓦初級中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著名散文,是一篇講讀文章,多年來一直被作為經典文章進行解讀,成為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范文。將本課作為單元的第一課也可以看出教材編撰者對這篇課文的重視,對于示范性地學習課文主要內容的把握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通過課文的學習來練習整體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深入體味文章情感、學習文章表達技巧。結合單元的教學重點和本課的特點,我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了解文章背景、理清文章思路;品讀語言描寫、學習寫景抒情的手法;感受文章童趣、體會文中深情。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注重了知識學習、技能培養和情感熏陶的三維結合,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感受文章中語言的生動表現力,學習文章中的表達與寫作技巧。同時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讓孩子們感受文中天真爛漫的童年樂趣,聯想自己的童年趣事來激發學生的共鳴,培養孩子們積極健康的心態。
本課作為重點講讀課文,其教學的重點在于指導學生學會整體感知文意,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成為教學的側重點。本課的難點在于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對童年的向往和思索之意,感受文中深情成為教學的難點。
應該改革教師的傳統教育思想,改變過去教師為主的教學觀,認識到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發揮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就要圍繞學生的需求和學生的實際來進行教學,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將學生的需求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就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而開展教學,關注學生的身心成長,用豐富的語文素養來熏陶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真正得到知識的澆灌和心靈的滋潤。
本課教學著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立足學生實際、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自學研討式教學模式。緊緊圍繞圍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迫切需要的知識點開展教學,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不斷將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作為語文課堂關注的焦點。在尊重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采用朗讀和問題導引等方法,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的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體到局部,從形象到語言進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讓學法在感受中明確,讓語文素養在感悟中形成,讓思維品質在探究中提升。
在初中教學中,教師為了完成課堂閱讀教學,而往往提前設計好了問題和答案,在教學中教師只是引導學生如何回答出自己的問題,而忽視了學生的自主閱讀和自主研讀,沒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就無法實現學生語文閱讀的高效積極開展。在不徹底的素質教育下,學生不喜歡讀課外書已成了事實。閱讀成了一種課上學習的“任務”,學生失掉了課外閱讀的興趣。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其實是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的一種引導,這種引導是教師最重要的語言活動,是課堂閱讀教學成功的重要保障。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
其次應依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抓住“神”——主旨,然后掌握“形”——內容。以學生為主體確立多元化培養目標,讓學生從中掌握閱讀的方式方法,指導學生如何把握閱讀的速度和側重點,讓學生學會如何有效地閱讀。
在設計本課的教學過程時,我根據散文的教學重點和教學目標,從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角度來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力圖突破傳統的教法著力貫徹新課改精神。首先從文章的整體感知入手解讀本課的寫作背景,了解這篇課文是魯迅在歷經人生滄桑后對童年生活的溫馨回憶。然后從學生自我研讀和小組合作學習入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課堂學習,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受、自主表達,在個性化體驗中完成對文章的解讀。最后在審美陶冶階段,讓學生通過對自己喜歡的語句的朗讀和品味,從文字中體會情感,結合學生的童年趣事的回憶,讓學生感悟童年感悟人生,注重語言技能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和情趣。
(1)課前預習
本課是重點講讀課文,在課前安排學生利用校圖書館和網絡資源查閱關于作者魯迅和本課的相關資料,了解本課的寫作背景和魯迅先生的生平,利用工具書掃清本課的閱讀障礙。
(2)課堂導入
在課堂上我首先用多媒體音頻播放歌曲《童年》,由歌曲引起學生對童年的回憶,由此引導出本課的學習。用歌曲引出課文的學習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整體感知
首先,找同學介紹一下關于作者魯迅先生的生平,了解本文的寫作時間和時代背景,引導學生認識到這篇散文創作時正是作者處于苦悶彷徨的時期,認識到這篇文章是作者回憶兒時的快樂生活和求學生涯的回憶性散文。
然后,指導學生對全文進行泛讀。泛讀是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結合工具書,檢查學生對文章中的生字詞掌握的情況,在朗讀的基礎上了解文章的內容。
(4)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本課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主要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個大段落,包括以下幾個步驟來進行:
第一個段落是:“作者眼中的百草園”。
學生們分學習小組進行研讀討論,圍繞以下幾個問題來思考這一段落的內容:作者筆下描寫了百草園的什么景物?你最喜歡百草園的什么?說說看作者怎樣把百草園的景物寫得妙趣橫生的?
第一個問題是訓練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把握能力,從文章中找出相關的景物描寫然后進行歸納匯總就可以得出本題的答案,這一題是技能訓練的重點。第二個問題是引導學生審美感受能力,讓學生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東西,然后加以表述。第三個問題是引導學生感悟作者的寫景手法,通過語言的表現力、修辭手法的運用,讓學生學習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增強語句的表現力,使文章生動富有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和寫作能力。
第二個段落是“三味書屋的生活”。
在研讀這一段落時,我也是提出三個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作者描寫了三味書屋的哪些生活片段?你對作者在三味書屋的求學生活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談談作者如何來描寫他的求學生活的。
第一個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梳理文章中將看似雜亂的三味書屋生活,學會總結概況文章內容。第二個問題是較為開放性的題目,讓每個學生談談自己對文中私塾生活感興趣的點,體味作者對“苦中有樂”的三味書屋生活的深情。第三個問題還是引導學生探究散文的寫作方法,力圖通過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自由輕松愉快的對話,達到對文章主題的個性理解。
(5)活動感悟
在課堂研讀結束后,我打算開展一個課堂訓練活動,要求學生們根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先生對兒時生活的回憶談談自己的童年生活,發言時間為三至五分鐘。通過這一活動,希望同學們也能像魯迅先生一樣,永遠保持兒童純真活潑的天性和求知進取的心靈,回憶童年趣事,在快樂中鍛煉口頭表達能力。
本課的板書突出文章的架構,引導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板書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