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力 李輝秋 閻 芳 梁貴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近幾年,隨著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我國的高職教育發展尤為迅速。到現在,我國高職院校的在校學生人數已接近普通本科。在全球的影響力逐步加大,西方國家的教育模式和思維方式逐漸滲透到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中。在新的社會形勢下,我國高職院校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優良的品德,是高職院校德育教育事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研究本課題,我們特別制作了一份調查問卷,名為《九江職業大學學生道德現狀及學校德育工作調查問卷》,我想通過對九江職業大學的調研,折射出中國大多數高職院校的相關情況。該問卷涵蓋有關學生道德現狀和學校德育工作兩個部分的內容,其中第一部分40 題,第二部分17題,內設單選、多選以及開放性試題等題型。此次調查中,我們在本校隨機抽取了50 名同學進行問卷調查,經過統計得到了大量的有效數據。下面我們將結合本次問卷的調查結果闡述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相關問題。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方面存在著一些優點:學生思想上積極上進、樂于助人,學習生活觀念多樣化,關注周圍環境的變化和發展,情感豐富,擇業觀念注重實際等等。但是,高職學生思想也存在諸多問題:
1.學生整體道德素質不夠高。在被問到“你覺得本校學生道德狀況如何”時,56%的人選擇了“不太滿意”,4%的人選擇了“很不滿意”,相比而言,選擇“比較滿意”和“很滿意”的只占到38%和2%,可見同學們自我感覺高職院校的學生整體素質不高。
2.缺乏自信,有較強的自卑感和依賴性。本次調研,在學習態度的問題上,只有42%的學生認為要“牢固掌握知識,注重鍛煉能力”,其余的選擇了“60 分萬歲”、“臨考突擊”、“討厭學習”、“不求甚解”等選項。此外,在被問到“你在哪方面缺乏自信”時,34%選擇了“文憑”,36%選擇了“能力”,可見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文憑和能力兩方面最缺乏自信。
3.思想行為表里不一。在本次調研中有90%的學生認為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在于“是否符合國家的利益”、“是否符合團體的利益”、“是否符合家庭的利益”,只有10%的人選擇了“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但之后被問到擇業觀時,沒有人選擇“社會貢獻大”這一選項。
4.缺乏誠信。在對“作弊現象”的提問中,有72%的人選擇了“可以理解,偶爾作弊也無妨”、“看別人作弊得高分,自己也想做”、“不作弊太傻了”,只有28%的人表示堅決反對。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都認可作弊現象,這是一個比較危險的信號,它折射出當今高職院校學生的誠信狀況。
5.有較強的功利心。雖然問卷中92%的學生有志向入黨,但是其中多半是出于功利心,為了個人政治前途和就業。
通過本次調查研究,我們發現學生對高職院校教師職業道德總體上表示滿意,也認為教師道德素質對學生有一定的影響。但高職院校教師在德育工作上存在諸多不足。
1.教師對學生關心不夠。在被問到“你的班主任是否經常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時,只有28%的學生選擇了“經常”,54%的學生選擇了“偶爾”,還有18%的學生選擇了“基本不關注”。可見,班主任對學生心理狀況的關心程度很不夠,這也是造成高職院校學生屢屢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2.教師對學生存在區別對待。在“你覺得老師和學生們在一起是否快樂”時,有38%的學生選擇了“視不同學生而定”這一選項,可見教師對待學生做不到一視同仁。這種區別對待現象對學生很不公平。
3.教師信任度不夠。本次調查顯示有12%的學生認為只有少數同學信任老師,可見學生們對教師的信任程度仍然不夠。因此,教師應當提高自己的誠信力和親和力。
4.師生關系總體良好,但仍然欠佳。本次調查中有46%的學生認為師生關系和諧,52%的學生認為一般,2%的學生認為師生關系緊張。由此可見,師生關系總體上良好,但仍然不足,還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融洽。
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近幾年我國大力推進高職教育,不久的將來,高職教育也會有自己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然而,近年來大學生生源逐年下降,或許不久以后中國還將實現人口負增長,在這樣一個大的趨勢下,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高職院校如何做好自己的專業建設和道德建設,將決定高職院校自身的壽命。雖然高職院校近幾年來有很大的發展,但是在德育工作方面也存在著諸多的不足。
本次調研中,只有30%的學生認為學校對大學生德育“很重視”或“較重視”,有60%的學生選擇了“一般”,剩下10%的人選擇了“較不重視”或“很不重視”。在實際工作中,很多高職院校往往只重視專業教育,忽視了德育教育,他們只看重學生的就業率,而往往忽視了學生的職業道德以及更長久的發展。這一點體現了中國教育界的浮躁問題,中國的高校往往注重眼前利益,只知道招生人數和就業率,卻把“欲成才,先成人”這句話拋之腦后。
目前高職德育模式基本上和普通高校的德育模式相似,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開設了思想政治課、就業指導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雖然這些課程在學生中產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響,也得到了大多數學生的認可,但是形式過于老套,內容過于陳舊。在被問及“你認為學校的思想政治課對自己有沒有影響”時,只有28%的人認為有影響,剩下61%的人認為影響不大,還有10%的人認為基本上沒有影響,緊接著在被問及“影響思想政治課效果的主要因素”時,78%的人選擇了“太枯燥,內容不吸引學生”,可見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課大多數偏于形式,而不注重內涵。
近幾年來,高職院校對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和道德素質缺乏客觀的量化標準和測評方法。大多數學校只關心學生是否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是否遵守規矩、給老師的印象如何、給同學們的印象如何。因此,很多學生也只是在表面敷衍行事,故意給同學、老師和校方產生一種膚淺的好印象,而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卻讓人無從知曉。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之風,也讓大多數同學認為學校的德育工作是表面文章。此外,對教師的道德建設也缺乏有效的評價和考核機制,致使很多教師也做表面文章,很少注重實際。
高職院校在班主任、輔導員以及專職教師的工作上存在一定的混亂現象,有些班主任可能是專職教師,有些則是輔導員。這樣會讓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感到身心疲憊,但工作卻又做的不盡如人意。在被問及“班級是否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時,54%的學生選擇了“是”,46%的學生選擇了“否”,前者比例高一些,但是這樣的一個比例還遠遠不夠,由此可見,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工作不到位。此外,高職院校的教師在待遇上始終偏低,甚至有些崗位津貼不能落實到位,這也導致了一些教師在工作上缺乏積極性,態度上松散,思想上懶惰,得過且過,敷衍任務。
眾所周知,在政治、經濟、教育體制方面中國和西方國家有著很大的區別,但改革開放以來,除了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我國在諸多方面逐步和世界接軌。因而,借鑒西方國家先進的德育工作經驗對我國高職院校進一步做好德育工作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通過對相關資料的綜合分析,我們總結了國外德育教育的一些精髓之處。具體如下:
在美國每年有50%的大學生接受過心理咨詢,在德國也有近六成的大學生接受過此類服務。可見,心理咨詢指導工作在西方國家是被大學生所普遍接受和認可的,并被各大高校推行和實施。
在日本和美國的大多數大學中,學生組織活動的熱情很高。為了加強聯絡、共同發展興趣愛好,他們自行成立各種俱樂部、學會和協會。
西方學校積極倡導男女平等、世界和平、環境保護,反對戰爭、反對種族歧視,鼓勵大學生參與社會志愿者活動,幫助弱勢群體。
拿美國為例,舊金山的主要街道都是以華盛頓、杰弗遜等人命名的; 而在華盛頓,有國會大廈、白宮、華盛頓紀念塔、林肯紀念堂、航空航天博物館等十幾處標志性建筑。由此可見,美國的整個公共環境已經成為了“泛德育”的教育基地。
西方國家很多大學十分注重教學樓、圖書館、體育館以及宿舍和食堂等場所的設計和布局,他們在這些硬件設施中將一種無聲的校園歷史文化滲透進去。
“顯性課程”是指歷史、政治、哲學、經濟以及倫理和道德等課程; 而“隱性課程”指各種學術活動,它們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內容和范圍十分廣泛。從70 年代后期至今,在美國的眾多大學中,道德倫理課程已超過1000 多種,并成為各專業的必修課。
在我國,各高職院校紛紛開設各種“顯性課程”,包括思想政治課、就業指導課、心理健康課和人文選修課等。通過這些課程使學生明白什么是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獨立自主、勤奮踏實、誠信善良的優良品德。
通過心理咨詢,先去除學生的心理障礙,然后再進行開導式教育,使學生的消極情緒得以釋放,內心的矛盾與苦惱得以擺脫。從而更好地接受道德教育,并按照德育的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同時學校還應創造條件加強咨詢隊伍建設,在大學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開設網絡心理輔導站等等。
在我國,有很多地方都可以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例如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北京圓明園遺址、西安事變舊址、江西的井岡山和南昌八一廣場、以及廬山會議舊址等等。此外,組織學生觀看愛國題材電影也是不錯的方法,如《建國大業》、《建黨偉業》、《辛亥革命》等。
例如,學校可組織學生去貧困山區義務支教,去聾啞學校、敬老院、兒童福利院做義工,培養他們關心和幫助弱者的良好品德,珍惜現在的學校生活。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植樹造林活動,這樣不僅能為市區的綠化做貢獻,還能樹立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
我們應該盡快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積極主動地利用網絡開展德育工作,通過加強校園網絡的管理,屏蔽各種色情、暴力以及邪教的網站,鼓勵德育工作者設立個人網頁并開展網上咨詢服務,大力建設網絡德育陣地,消除網絡不良信息給德育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
學校可以建立學生家庭成員信息庫,定期和家長取得聯系,共同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況,了解學生是否孝敬長輩,是否關愛家人等等,也可組織一些親子活動,讓學生和家長共同完成某些規定的任務,增進學生和家長之間的感情交流。
不少企業反映,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參加工作以后出現了不少負面現象,很多學生在工作中不腳踏實地、過分追求物質回報、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甚至出現誠信問題。因此,學校要加強這方面的培訓和管理工作,讓學生在校期間就進入企業實習,并把學生實習期間的各種表現計入學生的期末評分,對學生起到督促和培養作用。
教師要做到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學校可以通過讓學生給老師打分的方式,將評價結果計入教師的年終績效考核,以此起到監督作用。
[1]王根龍,徐建勛.論高校德育對大學生和諧人格的培養[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5,(21).
[2]謝彩英,黃婷.淺談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效果弱化的原因及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9).
[3]林成華.網絡條件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與探索[J].科技咨詢導報,2007,(22).
[4]吳先金.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改革與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1).
[5]徐雋.從問題視角看高職德育[J].職業技術教育,2008,(17).
[6]張兵.淺談大學生誠信教育機制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09,(4).
[7]胡孝四.論高職德育的特殊性[J].職教論壇,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