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興
(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民族中學)
近年來,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被廣泛運用。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給英語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廣大師生受益匪淺,并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筆者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實踐時對課堂中的教學行為進行了認真的觀察與反思,并在反思中改進教學。
要進行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首先必須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基本原則:組間同質,組內異質。每個小組的人數應適當,學習小組不能讓學生自愿組合,學生個人的意愿只能作為參考,因為合作學習不是純粹的交友或娛樂,而是協同完成學習任務。爭取組內同學互相關心、共同進步。在此基礎上4~6人為宜,人數過少,小組的個數增加,給活動的組織和成績的統計帶來麻煩,教師也難以調控;人數過多,一方面,使個體的作用難以發揮;另一方面,座位的編排也會成為問題。筆者將全班分為8個組(每組6人),讓小組成員共同為本組取名,確定組長一名。
筆者將學生的座位按異質小組適當調動,然后按座次就近組合,這種方法操作起來比較簡便,且小組成員相對固定。為有利于讓學生建立起集體的歸屬感,所以小組一旦確立以后,一般應穩定一個學期。
筆者根據初中學生和英語學科的特點,采用以下兩種方法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就是以學習任務為中心,將任務落實到小組,小組成員既分工又合作,并將完成任務的情況記入小組集體成績。這種學習活動與英語教學中的任務型教學緊密聯系,根據教學內容可在課前、課中或課后進行。
課前小組任務學習一般可設計二種活動:
(1)預習課文的活動(包括查閱詞典,找出重、難點,提出質疑以及預做課后練習等)。教師要經常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小組成員之間互幫互學。小組的每個成員都要做好代表小組發言的準備,因為這將被記入小組的集體成績。
(2)課前講演。每個學生圍繞學過的內容進行講演,如“我的一天”和“我的家庭”等。課上小組推選代表或教師指定某位學生演講。比如,教師指定1組的2號和2組的2號學生講演,兩位學生的學習程度基本相當,這也便于比較,體現了競爭的公平性。
根據考試成績和任課教師的評定將第1~6名學生組成一個新的組,第7~12名再組成一個組,依次類推,組成新的8個競賽小組。同原來8個組不同的是,它基本上是同質的(學習程度基本上為同一水平)。單元學習結束后進行測驗,競賽在重新組成的小組之間進行,每一個小組得1~6名者分別帶著在競賽小組中所得的分數回到原學習小組.這就出現了成績差的學生也可為小組掙得高分的情況,這樣可極大地增強這些學生的學習信心和榮譽感,也可促使各個異質小組成員提高成績的欲望。
就合作學習而言,交往能力往往更能決定小組成員在合作學習中的效果。教師應從言談舉止開始,對學生進行反復訓練,以達到交際自如的程度。比如,怎樣請求發言,如何稱贊他人和表達不同意見,如何傾聽發言和提出建議等。
筆者還結合英語教學的特點,節選新課程標準中相關的課堂交際用語,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加以運用。常用交際英語短語如下:
Let’s start./Do you have anything else to say?/I don’t agree with you./Can you try?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首先是通過教師的角色變化來實現的。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和促進者,有時還是學習的合作者。教師在合作學習中的角色意識應體現在:
教師提出的學習任務,要能起到激發學生產生合作欲望的作用。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既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也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當小組活動開展得非常順利時,教師應及時給予表揚;當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
教師必須對學生學習的結果進行測評,以便及時提供反饋和相應的幫助。
合作學習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把學生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學生小組之間的競爭,把小組總體成績作為獎勵和認可的依據,形成了“組內相互合作,組間相互競爭”的局面。側重于集體評價可使學生認識到小組是學習的共同體,個人目標的實現必須依托于集體目標的實現。同時也要對個人合作學習的參與度、積極性和創造性等作出恰當的評價,在小組內樹立榜樣,激發組內的競爭,調動每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把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結合起來,可以促使學生更加關注合作學習的過程。同時,也建立起學生成長記錄袋,這樣,學生對合作學習評價的關注程度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合作學習的開展。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劉平平.合作教學與學習的策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