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曼
(永嘉縣實驗小學,浙江 永嘉 325100)
德育工作在小學生成長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學校教育的靈魂。在當前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教育工作、社會各界人士必須要緊扣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才能真正發揮“德育養德”的育人功效,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不畏浮云遮望眼。目前小學德育工作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我們要正確看待這些問題,并從中尋找解決的方法。
1.德育內容拔高化。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學生接觸外界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學生變壞的機會也越來越大。政府部門想未雨綢繆,早點教育孩子,很多東西提前滲透到小學的德育工作中,廉政文化進校園、預防毒品知識進校園、國防教育進校園等內容都要安排到德育教學中,至少要10個課時以上。這些德育內容說不重要那是假的,說重要則顯得有點遠了,小學生的思想意識畢竟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讓他們提早接受大人們處理的知識,未免高估了他們的大腦,容易引發學生對知識的混淆,模糊了德育主干知識的構建。同時,這么多內容要進校園還擾亂了學校正常的德育工作,大量社會陰暗面會呈現在小學生面前,讓學生提前對社會產生信任危機。
2.德育目的扭曲化。德育的目的簡單講就是培養學生有個好的習慣,為此,學校制訂出了一系列規定,對廣大學生及教職工個人或群體的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從而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學校管理走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法治軌道上來。但是校園制度的形成和執行前提應當是學生的需要,而不是管理者的需要。一位學生在日記中寫道:“學校的紅領巾監督員就好像蒼蠅一樣,每天總是盯著我們不放,一點也都不顧及我們的感受,太討厭了!”也有很多老師大吐苦水:“我對這些學生真是沒辦法管了,如果我在教室里,他們就會安靜一些,乖一些,可我前腳一走,后腳還沒邁出,教室里就鬧翻天了!”像這樣的“盯”“管”,無視兒童在制度文化中的主體地位,只是將兒童作為被動的接受者,往往導致他們消極反抗:他們遵守校園各項規章制度的目的是為了讓班集體不被扣分,自己不因為違反了校園的規章制度而遭到班主任的訓斥。
3.德育效果遞減化。活動是學校德育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于是人們總是千方百計設計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參加,其意圖是要用有意義的活動占據學生的生活空間,可是很少會去深思這樣的方法能否取得好的效果。筆者曾就學校德育文化建設中學生活動設計方面做過一個調查,發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現象很普遍:“如今的孩子勞動觀念和能力太差了,要加強勞動教育”、“如今的孩子心理素質太差,抗挫折能力差,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如今的孩子法制觀念淡漠,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上升,要加強法制教育”、“如今的孩子文明禮儀太差,2008年要開奧運會了,要大力加強禮儀教育”……就這樣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趕上了一撥又一撥的教育。在如此眾多教育的加強中,德育迷失了自己,德育的效果越來越差。
眾人拾柴火焰高。德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學校、家長、社會等力量共同參與,才能為小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德育環境。
1.教育部門要“給力”。教育主管部門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領導力量,對小學的教學組織工作有直接影響。比如上面提到的廉政文化進校園、預防毒品知識進校園、國防教育進校園等內容也都是教育主管部門下發文件要求學校必須實施的,而且年終還要對專項內容進行考核,學校作為教育主管部門的下屬單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能擠出僅有的時間安排這些“可望而不可即”的內容進行品德教育。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也知道廉政文化、毒品知識、國防教育等內容對小學生來講還不到時候,雖然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但為了執行上級的精神也“一竿子撐到底”,學校德育工作的行政干預力太強。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在德育內容進校園的“準入”上要嚴把關口,不要讓過多的、超前、拔高的德育內容過早地介入到小學生的學習中。要授予學校在德育工作的主動權,根據學生的發展規律來設置德育內容,做到因材施教。
2.學校教師要“努力”。德育常規,一抓到底。對學生的德育常規,嚴格要求,一抓到底。比如對學生儀表的要求,必須是嚴格的、一貫的,不能因個別學生而有差別對待,而且要一抓到底,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耐心教育,以表揚為主。例如:小學生天性活潑可愛,上課了,他們還會嘰嘰喳喳的。老師如果泛泛批評,收效甚微;如果點名批評,有些同學還會幸災樂禍;如果從亂哄哄中找個坐得好,不說話,書本都準備好的同學進行表揚,其他學生便會仿效,秩序井然。寓批評于表揚之中,有利于學生之間互相學習,達到取長補短;為人師表,率先垂范。在學校里,班主任接觸學生的時間最長,開展的教育活動最多,對學生的影響最大,在學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鏡子、一本書。班主任每天早上和學生一塊打掃環境衛生和教室清潔衛生,這樣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經成了一種無聲的教育。
3.學生家長要“盡力”。當前,整個社會氛圍里,學校、教師的壓力很大,動輒把責任都推到學校、教師身上,特別是學生安全方面的壓力比泰山還重,這嚴重束縛了教師開展德育工作的手腳。在這種背景下,學生家長要義無反顧地負起責任,盡力幫助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完成德育管理工作,借助家委會的力量組織開展活動,比如開展兒童節親子游活動、假期短途旅游活動、周末戶外燒烤活動等,再邀請教師共同參加,在活動中聆聽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在活動中感悟人生的真諦、在活動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家長們的“盡力”,其一讓學生有一個和諧溫馨的班集體,讓他們在一個“積極向上”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其二讓家庭與學校、家庭與教師、家庭與社會的聯系更加緊密,有利于學生對生活、對社會的體驗,增長社會閱歷和生活知識;其三由家委會組織開展活動,家長全面參加,學生的安全問題有了堅強的保障,各項活動的開展更加順利,會有效減輕班主任老師的工作壓力,有利于教師更好地處理與家長們的關系。
4.社會各界要“合力”。社會各界要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努力營造有利于小學生健康成長的輿論環境、網絡環境、文化環境和校園周邊環境,認真做好學校德育工作的宣傳工作,積極擴大學校德育工作的影響面。校園周邊的店鋪的經營者必須誠實經營、良心經營、合法經營,不要用賭博機、電子游戲機、低俗文化品等不健康的商品來賺取學生的錢財誤導學生的人生;政府有關部門要運用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以及群眾監督等手段加強對文化市場和娛樂場所的管理,制止只顧謀利、無視社會效益的行為;社會各行各業的先進模范人物參與學校德育工作,定期安排時間到學校為小學生做講座,傳授成長的歷程、工作的快樂、生活的實在等,自覺為小學生健康成長服務。通過社會各界的努力,最終形成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相互滲透、整體協調的育人格局。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德育工作對學生的影響是無聲的、潛在的、持久的,一個好的校園德育環境能讓學校、學生、家長產生良好的互動關系,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是學校和諧發展。“德育工作你我他,和諧發展靠大家”,“有感”的德育工作,不用強制性的剛性條款制約學生行為,學生會自覺把校紀校規內化為自己的言行,進而落實到自己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會把學校當成自己真正的家園,對學校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
二是學生健康成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風校貌自然會熏陶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愉悅學生的心情,學生的身心健康會得到更快的發展。
三是家長放心教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積極向上的班風學風、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良好的校風校貌都是家長所欣賞的,也是家長放心的,更是社會所期待的。
綜是所述,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各界人士要齊抓共管,齊心協力,促進小學德育工作的發展。
[1]萬福,于建福.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
[2]王鐵軍.教育現代化論綱[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劉明.教育改革論文匯編[C].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4]易連云.重建學校精神家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5]劉智峰.道德中國——當代中國道德倫理的沉重憂思[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6]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