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市學院 楊 清 劉 鷗 高 焱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宋 偉
近年來,全國各地各級體育運動學校均受市場經濟的影響,這對全國青少年業余體育運動學校辦學產生很大沖擊。面對急劇變化的形勢,如果不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行制度創新,有可能導致運動學校辦學難以為繼,體育后備人才資源枯竭,競技體育將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厚實基礎。為此,本文對益陽市羽毛球運動學校后備人才培養現狀進行了調查,試圖通過對益陽市羽毛球運動學校、安化縣羽毛球運動學校這兩所學校的辦學現狀分析,揭示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今后發展的基本對策。
選取了益陽市羽毛球運動學校、安化縣羽毛球運動學校這兩所國家級羽毛球訓練基地作為研究對象。
2.2.1 文獻資料調研
通過湖南城市學院CNKI學術期刊數據庫檢索與本文有關的文獻,并進行整理與分析。
2.2.2 訪談
實地考察與走訪了益陽市羽毛球運動學校、安化縣羽毛球運動學校,并與主管體育運動學校的校長、部分行政管理人員、教練員、運動員及運動員家長進行了訪談。
在被調查的教練員中,55.6%的教練員認為,近年來羽校招生面臨著生源短缺的問題,只有44.4%的教練員認為“基本順利”。通過擴大招收學生人數,一方面學校可以要求地方政府增加財政撥款;另一方面,可以收取學生相應的學費,并且其中還有很多的自費生,這對于羽校改善辦學條件有很大益處。
羽校的辦學宗旨是為國家競技體育輸送高質量的后備人才,為普通高等學校、其他兄弟運動學校或俱樂部輸送運動員,而不是單純的經營創收,因此,羽校的招生對象應該是具有運動潛力的少年兒童,但是,羽校辦學在現階段也面臨著若干發展中的難題。在走訪調查中發現,羽校招收自費生是不得已的辦法,因為,市、縣政府的財政撥款并不是隨地方經濟的增長而有所增加,而羽校的運營費用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卻增長較快。從羽校辦學效益來看,培養出高水平的后備人才是其主要目標,也是對羽校進行績效評估的主要指標,但是,生源短缺又是羽校自身難以解決的現實難題,如果羽校能夠面向全省乃至全國進行招生,勢必有利于羽校擴大生源基數,找到適合需要的學生,培養出更多的高質量人才。
羽校學生文化學習與運動訓練的矛盾由來已久,并且難以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如果說以前這一矛盾被掩蓋在所取得的運動成績和運動員安置政策之下,那么,現階段已經成為羽校生存的主要障礙了。由于羽校缺少文化教育氛圍,許多家長對送子女進入羽校心存顧慮,在走訪過程中,羽校校長及其管理人員都強調文化學習的重要性,認為羽校的首要任務是教書育人,然后才是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教育水平低下的羽校是沒有生命力的。現在羽校采取了靈活的辦學方式,不管住羽校的學生還是城里學生,文化就近就讀于普通中小學或示范性中小學,訓練在羽校,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在被調查的學生中,80%的羽校學生文化學習持滿意態度,而只有10%的學生認為“不滿意”。
益陽市及安化縣羽毛球運動學校教練員主要來自于退役運動員、體育院(系)畢業生,這與全國的情況基本相似。近年來,羽校對一線教練員進行培訓和學歷進修,教練員隊伍的學歷層次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據調查,有58.8%的教練員是通過函授方式獲得學歷的,通過全日制正規學習獲得學歷的教練員只占總數的41.2%,當然,學歷與能力不具有線性因果關系,但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教練員群體的知識積累情況。與其它地區、縣市或者參與的項目不同,益陽市及安化縣羽校的教練員群體的流失率不高。這是因為羽校人均收入較高,教練員的待遇比公務員待遇都要稍高一些。據調查,教練員對自己工資與福利持“滿意”態度的占64.7%,“不太滿意”的占23.5%,只有11.8%的教練員表示“不滿意”。現在羽校實行崗位聘任制,運用競爭機制調動起教練員的工作積極性,工作績效成為衡量教練員勞動成果的主要指標,并且與他們的工資福利掛鉤。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羽校制定了教練員業績考核標準還不太科學,如衡量教練員工作業績的主要指標是運動員的成績,并且在評價體系中權重極高,這種評價導向就容易導致教練員急功近利,在訓練中盲目加大訓練量,以期在短期內出成績,導致運動員“曇花一現”,這是與人才發展相悖的。
當前,羽校學生的出向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第一,成為一線隊運動員;第二,通過高考進入大學繼續深造;第三,技術難以提高,分流到社會。實際上,絕大部分學生還是要分流到社會,因此,羽校積極嘗試各種辦法以拓寬運動員的成才途徑,與高等院校(如體育職院)聯辦大專班,對運動員文化學習進行強化,幫助學生參加自學考試獲取大專學歷等等。這些途徑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長遠來看,也只能是過渡期的權宜之計。對運動員出路問題的調查結果表明,70.6%的教練員認為羽校與高等院校聯辦大專以上學歷教育是比較好的路子,有29.4%的教練員認為在高校舉辦高水平運動隊。教練員之所以認同與高校聯辦運動隊,是因為考慮到羽校作為競技體育事業培養人才的主渠道在短期內還不能被其它形式所能代替;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不希望自己為之奉獻的工作單位名存實亡。
羽校的穩定發展盡管正經歷體育的社會化、市場化改革,因為我市經濟欠發達,雖然有社會力量開始以贊助形式介入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但是還沒有體現出優勢,而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仍主要依托體育系統的三級訓練模式,因此,政府對羽校的投入不僅不能退出,而且應該隨財政的增長而相應遞增。如果一味地要求羽校增強自身的創收能力,勢必會影響其訓練的宗旨。從羽校近年來的辦學情況看,招收自費生已經影響到了后備人才培養的質量。
由于原有的體制內政策安排已經失去,羽校對少年兒童的吸引力有所下降。現階段,羽校必須充分考慮兒童少年及其家長的需求,與教育系統進行協作,拓展辦學形式,才能在經濟轉型期增加生源增強辦學活力。由于經濟的發展,學生家庭條件的改善使得“走訓制”更為靈活,離羽校遠的學生就住羽校,這樣更能吸引有天賦的少年兒童進入到業余訓練中來,并且對有天賦的少年兒童進行重點培養,也可就近與湖南城市學院等高校聯合組建高水平運動隊,構建新型體育后備人才培養,解決羽校學生今后的出路問題,這種做法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羽校還面向社會開展舉辦俱樂部形式的培訓班,以增加自身的創收能力,提高教練員的福利待遇。
針對羽校優質生源短缺的矛盾,政府應打破地區限制,到其它地區甚至省外招生。由于外省市注冊運動員難以引進,可以考慮直接到其它地區選材,將具有潛質的苗子引進到羽校參加訓練。為此,政府應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幫助解決運動員戶口、入學等問題。由于兩所羽校是國家級羽毛球訓練基地,對于許多外省市的家長與學生應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這樣通過在廣大的人才群中選材,招到優質生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生源不足的難題,切實提高后備人才的培養效益。
5.1 羽校具有良好的訓練條件、可利用的教育資源以及較為穩定的教練員隊伍,為培養高水平競技羽毛球后備人才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但是,由于傳統體制下體校的優惠政策已經失去,體校吸引力在現階段有所下降,面臨著生源短缺、人才輸送鏈條斷裂的現實難題。
5.2 政府應加大對羽校的投入力度,使區域經濟優勢成為支撐羽校后備人才培養的基本保障。政府應出臺相關的政策,通過在教育系統廣泛開展業余訓練和競賽,為羽校提供高質量的生源。同時,羽校可在政府政策扶持下進行跨區域招生,挖掘有潛力的苗子。
5.3 羽校應采取多種渠道培養羽毛球后備人才,探索與普通中小學聯辦課余訓練、面向市場舉辦培訓班、或與湖南城市學院聯合培養高水平運動隊員,既能發現具有羽毛球天賦的學生,培養后備人才;又能推動羽毛球的發展;還能為羽校學生找到今后的出路。
[1]黃紅泰,伍佰強,胡易,林少娜.廣東省羽毛球后備人才的現狀與發展[J].內蒙古體育科技(季刊),2009,3:57-58.
[2]謝明正.湖南省競技羽毛球運動的可持續發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5月.
[3]劉志民.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源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0,24(2):6-11.
[4]楊再淮,俞繼英等.論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1:1-4.
[5]唐吉平,楊斌等.湖南省羽毛球后備人才管理體制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5,3:11-14.
[6]俞繼英.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現狀和出路[A].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戰略抉擇——2001年全國體育發展戰略研討會文集[C].內部交流,2001:20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