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摘要:制度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和行動準則,落實則是確保制度發揮效力的保障。制度必須體現眾人的意愿,制度建設的過程應當是傾聽民意、集中民智的科學決策過程,制度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強,其約束力、執行力強。
關鍵詞:制度;約束力;執行力
中圖分類號:D6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1-0220-02
沒有制度,就談不上發展;有了制度,不認真抓落實,再多的制度亦于事無補,起不到“規范”、“提高”的作用。因此,制度建設關鍵要強化制度的約束力和執行力。
一、制度要“實”,具有科學性
制度的科學性在于制度設計的實用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制度設計科學性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制定制度一定要結合實際,能用、管用、好用,具有科學性。
1.制度要有實用性,即能用。制度是規范管理活動的行為準則,必須結合本企業實際和特點制定,不要貪大求全,好高騖遠,不要提過高的要求,定不切實際的目標。要讓員工覺得躍而可獲。過于追求高、大、全,標準定得很高,內容涵蓋很泛,但不切實際,反而讓職工失去信心。制度不是規定得越嚴越好,要求得越高越好,出臺得越多越好。許多制度由于拔之太高,缺乏科學依據,不切實際,看似面面俱到,應有盡有,滴水不漏,實則概而不全,形同虛設。因此,制定制度務必實事求是,必須具有有效性,也就是能用,否則,制度再多,也不能應對現實,起不到引領、約束、規范的作用。
2.制度要有實效性,即管用。首先,要避免制度冗長,難以執行。在制定制度時,部分管理人員未能真正理解內控制度的根本作用和意義,認為制度內容越多,涵蓋面就越廣,從而使制度冗長、重復,導致制度的中心不夠明確。其次,制定制度要注重激勵和約束的結合,沒有激勵,就不能鼓舞士氣,凝聚人心,激發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的熱情;同樣,沒有約束,就沒有統一的意志和統一的行動。只有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完美結合,才是一個管用的制度。再次,制度要簡潔易懂。一個制度的制定應該讓員工理解, 讓員工意識到這是一種工作需要,不要造成職工只憑自己的主觀意識工作,對有利于自己的制度就執行,反之就不執行,執行起來便會少些障礙。最后,在制定制度時,要體現“三線”意識,即制度就是紅線、底線、高壓線的意識。紅線不可逾越,底線不能突破,高壓線不能觸摸。
3.制度要有可操作性,即好用。有些制度難以貫徹落實,一方面是執行力不夠,另一方面就是可操作性不強。有的企業比照上級有關規定照搬照抄,致使制度死搬硬套,遇到問題找不到相應的規定;有的語言表述模糊,出現問題辦也可不辦也行;這就給制度的執行帶來了難度。制度落實難,很大程度上是可操作性不強的問題。因此,制定和完善制度要通過對實際工作的調研,認真征求基層乃至廣大員工的意見。
二、制度要“硬”,維護嚴肅性
沒有規章制度不行,有了規章制度不認真執行也不行,否則,其危害更大。制度一旦形成,就要言必行、行必果、違者必究。
1.制度本身要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企業沒有規章制度,職工就失去約束力,不知道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然而,制而不度,“制度”就只能是一只“沒有翅膀的鳥”,想飛也飛不起來。落實制度不能只對違反制度產生的后果問責,更不能對違反制度本身沒有相應處罰措施。出臺一項制度容易,但要維護制度的權威性、嚴肅性,需要勇氣,更需要領導干部的大氣、大度,才能做到違者必罰。在完善現行的制度時,要追加違反制度的成本和代價,這樣才能使制度真正“硬”起來。
2.制度要以人為本。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既要有“軟”規定,又要有“硬”約束。他既充分體現企業以人為本的管理核心,又將尊重員工的地位和權利落到實處。這種管理模式雖然有嚴格的制度約束,但突出了符合常理的“情”,使制度充滿了人情味,讓人容易接受。人性化管理制度并不是無原則的放松制度,而必須是制度約束下的“人性化”。這是推行人性化管理必須把握的關鍵。
3.制度需要相互銜接和配套。制度要具有統一性、互補性。經驗告訴我們,單靠一項制度,要解決一個領域的問題或者一項痼疾,幾無可能。現實社會出現的很多問題,成因很復雜,相關因素很多,需要綜合治理,一項具體的制度單打獨進效果很有限,因此,制度配套、相互銜接和協調非常重要。
4.加強監督,確保制度的嚴肅性。執行制度必嚴,違反制度必究,獎罰嚴明,維護制度的嚴肅性。當制度確立之后,就要輔之以必要的紀律和監督約束去保證,使觸犯制度的違規者必須受到懲罰。管理大師西蒙指出,人的行為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刺激—反應”型習慣模式,一種是“猶豫—抉擇”型邏輯模式。人們需要機制、制度約束的“刺激”,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企業各項活動都要制度化管理,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從而規范員工的行為方式。
三、制度要“抓”,強化執行力
企業不缺制度而卻執行。執行力是企業管理成敗的關鍵。只要企業有好的管理模式、好的管理制度,好的帶頭人,充分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管理執行力就一定會得到最大的發揮。
1.領導要以身作則,帶頭執行。中國古代的曹操就曾以“割發代首”樹立遵守制度的榜樣。領導嚴格遵守了,自然會對員工產生影響。同時要將制度的完善和執行作為企業的一項基礎工作,長期關注。一是正態度。防止“說起來重要,忙起來次要,做起來不要”,明確制度是保障各項工作規范有序、運作高效的基本準繩,不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要養成照章辦事的良好習慣;二是抓落實。“說在嘴上,掛在墻上,落實不到行動上”是制度“走樣”、“變形”的痼疾所在。制度見成效的根本在于運用,在于落實到每一個工作環節、工作步驟中去。領導干部的責任不僅要親自抓,而且要帶頭執行制度,要加大執行制度的督查力度,好的表揚,差的批評,造成后果的追究責任;三是善結合。制定的制度要從全局角度考慮,但各部門一定要結合工作實際創造性地貫徹落實,既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能“腰斬”走樣。
2.要加強制度的執行問責。發現違規違紀問題要分析原因和責任,對違規違紀者要追究責任。制度+不落實=0,部署工作+不檢查=0,抓不落實的事,查不落實的人,才能提高執行力。制度落實上出現疲軟現象,重要原因就是責任追究不明不嚴,違紀和懲處之間沒有形成固定的因果鏈,出了問題找不到“頭”,找到“頭”又下不了手,致使違法違紀的成本大大降低,一些人心存僥幸,鋌而走險,貪污腐敗,甚至違法犯罪。要使制度強化而不“墻化”必須問責。對違反制度規 “不”,發現一件查處一件,追究一件,不搞下不為例,充分顯示制度的剛性特點,維護其嚴肅性、權威性,只有這樣才能抓出實效。
3.要全面提升企業員工整體執行技能。員工技能是提高制度執行力的前提。首先,要抓好企業管理層建設,培養職業化經理,提升管理層執行意識與技能。中層以上管理人員既是執行者,又是企業各級領導者,在執行過程中起著上傳下達的作用。其次,抓好普通員工隊伍執行力建設,培養職業化員工,提高員工隊伍的執行意識與技能。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崗位技能培訓,讓各類人才發展有機會、干事有舞臺,最大限度地激發員工的創新熱情和工作能動性,確保各項制度落到實處,促進企業穩健有序推進。第三,要注重強化責任感與有效溝通。企業要加強員工價值觀責任心的教育培訓,使企業價值責任與員工價值責任趨同、企業價值與員工價值共升,凝聚成企業成長的合力。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