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飛,紀乃旺
摘要:文化認同作為一個系統,體系內的某些要素發生變化但卻仍舊沒有打破原有的穩定狀態,進而帶動文化認同結構性變化,這種變化稱之為文化認同新構建。從文化認同新構建的意義出發,探討兩岸文化認同新構建的價值及其途徑,既有利于文化認同系統優化,又有利于推動文化變遷。
關鍵詞:文化認同;價值;途徑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1-0230-02
一、文化認同新構建的價值
文化認同是人們在一個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性體認,其核心是對一個民族的價值的認同;是凝聚這個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是這個民族共同體生命延續的精神基礎;它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文化認同并不是一個一層不變的概念,它在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隨著歷史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的;因而,文化認同的過程也總是與文化變遷的過程相伴隨的。這對關系恰似量變與質變的關系:事物的發展變化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前提與準備,質變是量變的目的與結果。
文化認同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包括對不同層面的文化及不同文化要素的認同,它是文化變遷中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文化認同體系內部各個文化層面和文化構成要素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當這些變化并不強大到足以改變現有的認同結構時,其依舊處于量變的階段。當該體系中某些關鍵要素的新變化強大到足以打破現有的穩定狀態時,就有可能使得文化認同產生結構性變化,從而促成文化變遷,也即是達到了質變的目的。而文化認同和文化變遷正是在這種質量互變規律下不斷地向前發展。那么,在現有的文化認同下進行文化認同新構建:一方面有利于調整現有文化認同的構成,優化現有的認同結構,強化文化認同感情;另一方面則是有利于打破現有的文化認同固定思維,促成文化變遷,產生更新的文化認同 [1]。
二、文化認同新構建的途徑
文化認同新構建和構建新的文化認同并非同一個概念,雖然文化認同新構建的結果有可能產生新的文化認同。文化認同的新構建是在文化認同與文化變遷的質量互變規律下進行的,因此,從原則上來說就是要做到:第一,堅持適度原則。我們對于文化認同體系的不管是結構還是要素的調整,都要堅持適度原則,把調整的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第二,要不失時機促成質的飛躍。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我們要能夠抓住時機,敢于突破創新,果斷地促成文化變遷,使得文化認同向新的高度發展。第三,要重視量的積累。任何的文化變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沒有文化認同階段不斷的積累,文化變遷是無法實現的,因而我們要有步驟、有階段、有計劃地進行文化認同的新構建。第四,既然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這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那么我們需要堅信,在文化認同新構建的不斷積累下,我們最終能夠促成文化變遷,并形成更高級的文化認同。
在質量互變規律和方法論的指導下,理論聯系實際,進行文化認同新構建,具體來說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文化本體
1.要重視文化發展,增強文化的生命力與吸引力。文化的吸引力是指文化中存在的、區別于其他文化的,能夠引起大眾興趣并為之奮斗的某些因素。文化的生命力,是指文化是否能夠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的發展態勢,或者是否具有發展潛力。兩者是文化本體兩個必不可少的成分,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關系到文化認同的形成及其效力范圍。
內地和臺灣,在長時間的歷史進程中,文化資源的共性極高,類似的文化資源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降低文化的吸引力,因此,要讓具有共性的文化資源散發新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我們就必須找到共性中的個性,然后運用雙方的優勢,形成雙贏的格局。
2011年9月2日,臺灣《中央日報》網絡版刊載特約評論分析兩岸文化創業產業現狀及前景。作者在該文中指出兩岸市場規模、人力資源相距懸殊,大陸擁有廣大的內需市場,易于吸引國際關注;臺灣則因具有自由的創作環境、開放的社會氛圍、透明的資訊傳播、發達的科技產業、活潑的地方文化,對于新事物接受度高,也早就了可觀的文創人才,因此,我們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實現雙贏 [2]。
2.加強文化交流,構建文化的穩定的共同形象。中華文化認是兩岸加強文化交流的基礎,然而,眾所周知,這個基礎并非是穩定而牢固的,在政治文化環境的影響下,這個共同的基礎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尤其是在2000年民進黨政府上臺后。2002年8月2日,陳水扁在世界臺灣同鄉聯合會第二十九屆東京年會上提出“一邊一國”;2005年3月26日,臺灣舉行三二六護臺灣大游行,抗議《反分裂國家法》通過;2006年11月公布的高中歷史科課程改革綱要中將1945年以前的歷史都劃為“中國古代史”;2007年6月18日,陳水扁在接見外賓時明確宣布要在2008年舉行總統大選時一并舉辦”入聯公投”[3]。
當然,這個危機產生的原因,除了政治宣傳的影響,相對閉塞的交流溝通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隨著國民黨政府的重新執政,兩岸迎來了期盼已久的三通、直航,甚至于學歷互認,我們看到了打破這種閉塞狀態的良機,為此,我們需要積極努力地加強兩岸的文化交流與溝通,以求消除歷史沉積的誤會,構建相對更為穩定的中華文化認同。
(二)政府
1.直面當代兩岸文化認同的障礙,從政策上促進兩岸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不同的文化認同系統之間存在文化認同障礙,同一個文化認同系統之下,由于對不同文化層面或者不同構成要素的認同差異,也會存在文化認同障礙。而這當中最明顯的莫過于與文化認同息息相關的國家認同障礙了。在民進黨政府的惡性操作下,民族認同被混淆等同于國籍問題,雖然在國民黨政府上臺后,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轉折,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臺灣民眾的國家認同并未發生明顯改變。
既然兩岸文化認同的障礙是確實存在的,那么我們就必須直面這些文化認同的障礙,通過主動的政策調節來消除文化認同障礙,促進穩定的文化認同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