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華
【摘要】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做教師的決不能沒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夠做教師。”說的就是要求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善于運用表情等非語言因素傳授知識,試想學生能否接受一個愁云密布面無表情的老師走進他的課堂?平日里我們亦可發現:在面對面的交談中,有時一個表情、一個動作或一個眼神等會比一句話更容易傳情達意。這里的表情、動作、眼神以及語速、語調、姿態等,都是附著于語言,但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語言的不可替代性的因素,即非語言因素。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非語言因素與語言共同構成語文教學的語言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恰當地利用非語言因素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關鍵詞】語文教學;因素:教育
下面就非語言因素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談一點感受,以期與同行們共勉。
一妙:活躍氣氛啟發思考
教育家馬卡連柯的話,就是要求教師在課堂內無論遭遇了多大的個人困難,決不可讓愁云籠罩自己的表情。老師缺少微笑,教師精神萎靡不振,兩眼黯然無光、環顧左右,對學生的活動毫無反應,形態、表情一成不變,則會把生動有趣的語文教學變成枯燥乏味的說教,產生負效應。學生的情緒受影響,從而壓抑了學生的思維活動。試想每次走進課堂都精神抖擻,兩眼炯炯有神,面帶微笑,并且把這微笑送給在座的每位學生,自然各個學生的心里都春意濃濃,課堂氣氛也就活躍了。提問時,教師注視或掃視學生,對學生的活動及時反應,一個鼓勵的眼神,或許就能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這樣的課堂教學,既能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融洽師生間的感情,何樂而不為呢?
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在和進步青年談話時,就很會使用形態等非語言因素教育知識青年。比如,在高中語文課本中,我們學過唐瞍的《瑣憶》這篇文章,里面有這樣一段文字:
“還有一次,國民黨的一個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學,男女同泳,鬧得滿城風雨。魯迅先生幽默地說:‘同學同泳,皮肉偶而相碰,有礙男女大防。不過禁止以后,男女還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間,一同呼吸著天地中間的空氣。空氣從這個男人的鼻孔呼出來,被那個女人的鼻孔吸進去,又從那個女人的鼻孔呼出來,被另一個男人的鼻孔吸進去,淆亂乾坤,實在比皮肉相碰還要壞。要徹底劃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規定男女老幼,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氣流通,又防拋頭露面。這樣,每個人都是……喏!喏!我們已經笑不可抑了,魯迅先生卻又站起身來,模擬戴著防毒面具走路的樣子。這些談話常常引起我好幾天沉思,好幾次會心的微笑,我想,這固然是由于他采取了諷刺和幽默的形式,更重要的,還因為他揭開了矛盾,把我們的思想引導到事物內蘊的深度,暗示了他的非凡的觀察力。”
一個簡單而又幽默的動作,卻產生用語言所達不到的效果。活躍氣氛,啟發思考。
人們常說:身教重于言教。身教也是無聲的,是潛移默化的。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應是每個教師的座右銘。只有身教與言教并舉,無聲與有聲相伴,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行動具有強烈的示范性,是一種最具體生動、最直觀形象、最有說服力的教材。因此,在我們的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時刻注重表情、動作、眼神以及語速、語調、姿態等非語言因素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這樣更有利于語文教學。
二妙:激發情感震撼心靈
正如湯金斯所說:“情感易于被別人理解,而且能以可靠的方式相互交流。”我們就是要找到這么一個方式,使得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融洽而協調。這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大有裨益的。
課堂教學提倡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良好情感教學氛圍。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利珀(Lepper)曾明確指出“情感本身就是動機”。其實,我們在學習生活中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當情緒輕松、心情愉快時,思維靈活,記憶迅速,想像豐富,頭腦顯得特別清醒;而當情緒不好時,思維遲鈍,記憶力減退,想像力貧乏,頭腦似乎混濁不清。除了依靠語言能夠達到這一效果外,恰當使用非語言因素,亦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達到用語言所不能比及的效果。
三妙:創造情境陶冶情操
利用非語言因素創造情境,可以使學生在特定的審美愉悅中學習語文,可以使語文教學富有生氣和活力,可以把學生帶入一個充滿“情”的世界,產生情感共振效應,在情境中,將形象感情的創造因素引入課堂。這樣,可以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協調發展,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課文是每個語文教師教學上的重點,如何讓學生進入課文中的情境中去,僅僅象以往,靠老師的一根粉筆,一張嘴,一本課本,就能打動學生,就能讓學生進入情境,是很難實現。這就需要教師充分調動表情、動作、眼神以及語速、語調、姿態等非語言因素創設各種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起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
我們要善于創設各種情境并把它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
讀一篇優美的文章是一種享受;講一篇優美的文章,要讓這享受波及到學生,這是語文教學中的獨特的語言美。難怪課文《我的老師》中,蔡蕓芝先生用歌唱的聲調讀詩令魏巍終生難忘呢!
教學是一門學問,是一門藝術,教師應該潛心研究、提高自身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把語文課上的更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果說,語言因素是課堂內的“紅花”的話,非語言因素則是陪襯語言的“綠葉”。讓我們積極運用非語言因素共同追求、創造最佳的語文教學效果吧。
非語言因素作為一種語文教育的手段和藝術,與口頭語言因素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只要運用得法,結合巧妙,必將呈現出一種節奏美、協調美,有力地推進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