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峰
【摘要】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綜合作用而成的。智力因素,包括感知、記憶、思維和想象等,是人才培養的基礎。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影響智力活動和智力發展的那些具有動力作用的個性心理因素。學生的學業成就與智力因素具有中等程度相關,而非智力因素對學生成才起決定作用。
【關鍵詞】學習興趣;初中生;教育
興趣是一種對智力活動有重要影響的非智力因素,興趣是人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心理上的愛好和追求的傾向,是推動學習活動的內部動機。皮亞杰在《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中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法國著名教育家第惠多斯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我國古代教育思想家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引導,只有通過學生吸收才會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這些中外的先賢圣者無疑都認識到了興趣對于教育活動的重要意義。
一旦失去興趣,學生不僅會感到學習是一種痛苦,而且學習效率也不會高。
國學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載體。國學教學(這里主要是指文言文和古詩詞)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經典教育,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需要;是學生個人修養和諧人格培養的需要;同時,對學生學習現代漢語也有著促進作用。
隨著國學熱的興起,國學在語文教材中的比重增大,在考試中,文言文、古詩詞內容所占分值也有所增加。然而審視當下國學教學現狀:“高耗低效”“少慢差費”現象嚴重;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重“道”輕“文”,重“應試”,輕“應用”。教師的教學方法落后,重講授灌輸,輕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往往還是一堂課一“講”到底,一篇文章一“串”到底,忽視學生的身心特點和主體作用。作為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學生在文言文學習活動中是疲憊不堪、興趣全無,厭學情緒與日俱增。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許多教育理論工作者和教學一線的教師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對提高國學的課堂教學效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與國學教學目標相比,仍不盡如人意。如何提高國學的教學質量和效率,成為國學教學的重中之重,改革的當務之急。筆者認為,要走出的國學教學困境,不妨從培養興趣入手,在提高學生國學興趣上狠下功夫,并以此為突破口來提高國學的教學質量。
那么,如何在學校教育中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呢?
一、明確學習目的
經驗證明:學習目的的教育應該聯系孩子的思想和實際,堅持耐心細致的正面教育,通過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把學習目的與生活目的聯系起來,這樣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傳統國學語言艱深晦澀,既不好讀又不好理解,很多學生就產生了畏難情緒,這時老師就應該明確地告訴學生,文言文、古詩詞這些傳統文化既可以培養我們良好的語感、教會我們文章的做法,還是中高考的必考知識點,只有把它學好,才有機會進入更高的學校學習,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通過這種學習目的的教育,老師就可以逐步培養學生學習國學的興趣。
二、合理安排內容
教學心理的研究表明,學生對所學內容感到新穎而又不知曉時,最能誘發好奇心,激發求知、探究等學習意愿。在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過深,會減低學習興趣;教學內容過淺,學習唾手可得,也會喪失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就要注意深淺得當,難易適度。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去講授某些新知識,并把新知識納入到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語文教材國學內容的編排就是遵循這一原理。
三、幫助克服困難
學生在學習國學的初始階段會遇到一些困難,即人們常說的關卡。闖過這些關卡,學生就能順利地掌握國學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興趣也會漸趨穩定,闖不這些關卡,學生在學習上就會困難重重,學習興趣銳減。如果在教學中采取得力措施,幫助學生掌握這些較難掌握的知識,就能使學生體驗到克服困難所取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也穩定了學習興趣。比如常見的文學文體常識,著名作家的生平事跡,常見的文言實虛詞的總結等等,教師可以邊講解邊和學生一起進行總結,以備以后自主學習時檢閱。這樣學生在國學學習中就會不斷接觸到新的知識,不斷克服新的困難,并由此產生快感,進而刺激學習興趣。
四、增強學習快感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說過:他不贊成有人說他是“刻苦”學習的,因為他在學習中從沒感到“苦”,相反,體會到的是無窮的“樂”。國學若能給孩子帶來快樂,那么孩子一定會喜歡學它。那么,怎樣才能把學習國學變為快樂的事呢?首先,多表揚,少批評。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優點,比如這位同學語感好,那位同學理解力強,張同學善強記,李同學會聯想等等。其次,要使學生一開始就有成功的體驗。老師要盡可能使學生掌握好知識,一開始就讓學生懂,要隨時發現他們微小的進步并及時的給予表揚鼓勵,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又使他體驗了學習的快樂。
五、創立有利于學習興趣培養的外部環境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長出好莊稼,只有良好的學習氛圍才可能培養出成績優秀,能力出眾的學生。首先,老師要腹有詩書,出口錦繡,在平日的課堂教學中能夠結合所教內容旁征博引,滔滔不絕。身教重于言教,這樣學生既會對老師產生景仰之情,也會對國學心馳神往。其次,盡量要求家長參與其中,若父母茶余飯后捧一本書,伴一杯清茶,端坐書桌前,伏案寫作,抑或經常和孩子對對詩句,談談名人趣事,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而然也會提高國學的興趣。
學習是一種艱苦復雜的腦力勞動,學生長年累月的學習是很辛苦的。如果沒有興趣來支撐,那的確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濃厚的學習興趣能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畏難情緒和困難,學習起來不僅不覺得苦和累,而且會感到其樂無窮。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誘化出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機,從而自覺自愿地投入,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