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王宇明
摘 要:隨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腳步的不斷加快,整個傳媒生態正在發生著重大轉變,新媒體對傳媒業新聞生產方式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一種從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對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立體化、動態式展現的全新的新聞報道形態——全景化新聞報道應運而生。本文試結合近年來國內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對新媒體語境下全景化新聞報道的定義和特點進行了闡釋,并在全景化新聞報道的操作層面進行了探究,以此為我國傳媒業新聞報道的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全景化;新聞報道;啟示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2-0105-03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以互聯網、電子書、數字廣播、樓宇電視為代表的新型媒體不斷涌現。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更是催生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各種移動數字終端的出現。根據2012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39.9%,其中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網民數量達到3.88億[1]。各種新型數字媒介正逐漸擴展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已經進入了新媒體時代。
新媒體的發展正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信息獲取方式,同時也對整個傳媒業產生了重大影響。谷歌新聞產品總監金格拉斯(Richard Gingras)在今年慶祝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AEJMC)100周年年會上所做的《新聞的未來展望》演講中指出:“技術變革的步伐不會減弱,它將只會加快。我們正處于一個特殊時期,媒體景觀正在發生改變,新聞業也正在經歷著重大變革”[2]。新媒體的發展給傳媒業帶來的改變正日益顯現,媒介融合的腳步不斷加快。在內容生產領域,新舊媒體相互補充、相互借鑒,促進了新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形式不斷涌現。在傳統的新聞傳媒業中,新媒體帶來的改變不僅僅體現在傳播技術層面上,更重要的是對新聞生產范式的重構。其中,一個鮮明的變化是,新聞報道由過去追求短平快式向全景式方向發展。
美國著名傳播學專家、原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新媒體中心主任約翰.V.帕夫利克(JohnV.Pavlik)在其著作《新聞業與新媒介》中,針對新媒介給新聞業帶來的改變,提出“全景化報道”的概念,他認為“在網絡電子環境中新聞報道的根本變化,一種新的新聞形式正在出現,或許最好的描述是將其稱為‘全景化報道”[3]。適應新媒體的發展,“全景化報道”成為在新聞實踐中一種新的報道形態。它的出現,一方面順應了傳媒業的“全媒體”轉型;另一方面,也是傳統新聞媒體為應對新媒體的挑戰,適應新形勢下受眾媒介接觸特點的變化,體現媒體的新聞專業主義而作出的主動選擇。新媒體背景下的全景化新聞報道在內涵上如何界定?它又有哪些特點?全景化新聞報道在業務操作層面帶給傳媒業帶來哪些啟示?本文試做了探析。
一、全景化新聞報道概念
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的信息傳播者與接受者的界限日益模糊,專業媒體與社會化媒體共同營造了整個信息環境。與此同時,媒體的新聞報道的形式也從過去的單一線性傳播向立體傳播轉變,全景化新聞報道的出現成為當前新媒體對新聞業重構的一個鮮明表現。然而,對于什么是“全景化新聞報道”,傳媒學界和業界對此都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概念的闡釋一直比較模糊。
傳統媒體語境下,談到全景化新聞報道,新聞從業者往往容易和專題報道、深度報道等聯系起來,往往注重的是報道形式、報道視角或報道規模上的廣度和深度。新媒體語境下,全景化新聞報道的內涵得到了極大地拓展。體現在業務操作層面上,主要是指整合專業媒體和社會化媒體的內容資源,集合文字、聲音、圖片、Flash、視頻等多媒體媒介形式,注重與受眾的互動,體現新聞內容的動態性等特征的一種報道形式。約翰.V.帕夫利克教授在其專著《新聞業與新媒介》闡釋到,“全景化新聞(Contextualized Journalism)不僅融合了數字平臺的多媒體技術,并且還有在線傳播的互動性、超媒體、流式特點和尋址媒介的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的特點”[3]。
著名傳播學者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曾說過:“我們所見到的事實取決于我們所站的位置和眼睛的習慣”。新聞作為一種信息類型,是新聞從業者通過特定視角反映和提供給受眾和用戶的一種知識。傳統媒體背景下,媒介所能提供給受眾的只是一個觀察的必要視角,是窺探事實的一個有限的單一角度,而非全部。傳播技術的進步,使得對新聞全方位、多視角、動態的報道成為可能,傳媒通過提供新聞報道和事件的綜合視角,受眾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任何想要的接近事實的信息。這種背景下,一種新的報道形態——全景化新聞報道也隨之出現。
綜合已有的研究,我們對全景化新聞報道大致歸納為,即指從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對新聞事件進行動態化、全方位的展示,對事件立體的整體把握和對其本質的透視的一種新聞報道形態。
二、全景化新聞報道特點
(一)新聞來源的多樣性
新媒體時代,全景化新聞報道作為一種新的新聞報道形態初露端倪,其顯著特點是新聞信息來源呈現多元化趨勢,新聞生產主體多樣。新媒體的出現,使得傳統新聞傳播過程中“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的界限日趨模糊,傳統專業媒體和大眾構成的社會化媒體相互配合,共同營造了當下的“擬態環境”。
在新媒介環境中,用戶也從被動的受眾角色轉變為積極的傳者角色,人人都是記者,在微博、社交網站等新型傳播媒介不斷涌現的今天已經成為實現。2011年“7·23”溫州動車追尾事故中,微博再一次彰顯了其巨大的傳播力。事故發生時,車廂內的乘客第一時間用微博向外界發出求救信息,時間比傳統媒體足足早了一個小時。與此同時,在后來整個事故救援和善后過程中,事故親歷者的微博在新聞報道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傳統媒體重要的新聞源。7月27日,《中國青年報·冰點特稿》發表題為《永不抵達的列車》的文章,緬懷在此次事故中罹難的兩位大學生,其中記者的許多采訪源就來自微博和人人網。在災難、戰爭等重大突發事件中,社會化媒體的表現尤為搶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