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棟禪
【摘要】隨著素質教學的深入推行,初中數學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學生綜合數學能力的培養,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進而確保數學教學目標的實現。基于此點,本文對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行淺談。
【關鍵詞】初中數學;有效性;提問;訓練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主體和支配者,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教學過程是教師到學生的單向傳授,而缺乏雙邊互動的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照本宣科、因循守舊的教學方式,對教材進行照抄照搬講解,欠缺對情景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合作學習法等有效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致使學生難以提高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尤其在教學抽象、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時,由于教師仍運用“黑板+粉筆”的教學手段,使得學生難以對數學知識構建起形象思維,進而加大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難度。因此,如何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確保“教”與“學”的質量成為了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導入是教學過程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較為有效的導人方法有動手實踐操作、聯系生活和復習鋪墊等。其一,動手實踐操作導人法。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而大部分初巾學生認為數學學習枯燥、乏味、難于理解的根本原因是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為此,要想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數學知識,教師就應當積極鼓勵他們親自動手進行實踐操作,借此來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這有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其二,聯系生活導入法。雖然數學本身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但是很大一部分數學知識卻都來源于實際生活當中,教師應當在教學導入環節中,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有機地聯系起來,這樣便可以將原本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不但有利于學生接受,而且還能進一步引導學生去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效果自然會有所提高;其三,復習鋪墊導人法。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基本都是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淺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的規律,所以教師在課前導人新教學內容時,應當找出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并在學生復習舊知識的同時,積極引導他們主動探索新的知識,以此來達到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二、突出課堂教學重點與難點,增強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
初中數學教學中,基本上每一堂課都會有一個重點內容,整個教學也都是圍繞這個重點來展開的。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當讓學生對這個重點有所明確,并引起學生的重視,這樣可以使教學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情況下,重點內容的教學是整節課的高潮部分,教師應當多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例如,在教學圓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工具,制作一些與同有關的圖片,并在課堂展示,這樣能夠使學生對同的概念有一個直觀和初步的了解。同時為強調圓的定義,教師可以預先準備一根線和一個釘子,然后在黑板上取一個點,并讓學生按照要求畫出一個同,此時教師應讓學生對這個作圖的過程進行認真觀察,并從中總結出經驗,這樣學生便可以自己得出圓的準確定義。
三、合理設置課堂提問,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是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教師在教學中按照教材的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不僅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而且還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活躍課常氣氛,最為重要的是通過提問可以有效地激發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由此可見,教師提問水平的高低,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直接因素。教師給學生提出的問題應當把握好一個度,這就要求教師應當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究,進而對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并按照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心理特點,找到問題的切入點,這樣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比較簡答,學生不加思考便可以給出答案,這樣的問題很難起到應有的作用和效果,也就失去了提問的意義。若是教師提出的問題太難,使學生無法回答,便會造成有問無答的情況,這樣一束很容易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還會增大他們的壓力,最終很可能導致課堂氛圍陷入尷尬的局面。所以教師必須在提問時,把握好問題的難易程度,使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后獲得正確的答案,這樣才能使學生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除此之外,提問的量也非常重要,教師在一節課僅僅提出一兩個問題顯然是不夠的,但若是問題過多或是過于頻繁地提問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師應掌握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精心為他們設計出一系列的提問,所提的問題應當層層深入、環環緊扣,這樣有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學效果也會獲得顯著提升。
四、提高課堂訓練的有效性,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已學知識
教師在課堂訓練環節應當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符合學生學習情況的階梯式訓練,以達到幫助學生鞏固已學知識,逐步提高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目的。教師在設置課堂訓練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訓練的多樣性,使訓練既包括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訓練,也包括拓展創新式訓練。在基礎訓練中,一般可運用填空題、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使學生鞏固基本知識點;在歸類訓練中,可結合教學內容設置類似習題,總結歸納類似習題的解題方法,培養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同時,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誤區進行置錯訓練,讓學生知曉產生解題錯誤的原因和糾正方法。在拓展訓練中,設置綜合性較強的訓練題,使訓練題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在探索問題中獲取新知。例如,在教學勾股定理內容時,可設置如下階梯式訓練:首先,運用填空題或選擇題,考查學生對直角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掌握情況,判斷一組數據是否為勾股數;其次,寫出幾組勾股數,讓學生說明這些數是勾股數的依據,并出示圖形要求學生對勾股定理進行推理證明;再次,讓學生自己構造圖形用來證明勾股定理。這三個層次的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數學歸納推理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
參考文獻
[1]鄭淑平.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教學的幾點體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010(01).
[2]張麗瓊.淺談政治課堂教學導入的優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1(07).
[3]楊小紅.淺析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的開發和利用[J].華章,2011(15).
[4]孫鴻雁.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J].考試周刊,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