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梅
【摘 要】衡量臨床醫學專業教師的教學水平或衡量臨床專業的學生培養質量的指標之一就是評價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即學生是否能夠把已學過的基礎理論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臨床實踐過程中去。將哲學思維同醫學理論有機結合,能夠使學生更為透徹地理解所學的專業知識,對醫學院校的學生更好地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大有裨益。在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作為核心點,進而重點培養學生的臨床和哲學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及實際意義。
【關鍵詞】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學習興趣;哲學思維
《人體解剖學》是臨床醫學專業的重要基礎理論課程之一,它與臨床醫學關系密切,而且人體解剖學是進一步學習臨床醫學專業課程的前期基礎課。根據我國教育部頒布的關于“面向21世紀高等教育教學課程體系改革”中闡述的實施內容,人體解剖學課程教學體系也需進行改革。為此,醫學教育工作者應該將唯物論觀點融入到解剖學的理論教學以及實驗教學過程中去,同時把教材中所展現出來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加以提煉并整理,使學生能夠對人體結構產生正確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并能夠將兩者有機地加以結合。將哲學思維同醫學理論有機結合,能夠使學生更為透徹地理解所學的專業知識,對醫學生更好地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大有裨益。這必將明顯提高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并解決問題方面的能力,而且將對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出乎意料的作用。因此,在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作為核心點,進而重點培養學生的臨床和哲學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及實際意義。
一、理論結合實驗,增強學生的臨床操作能力
近年來我國臨床醫學教育發展迅速,臨床醫學教師會感到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已經滿足不了培養合格的臨床醫學實用型人才的需求。怎樣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建立起適合臨床醫學專業的理論結構體系,為臨床醫學專業崗位提供合格人才,這是醫學教育工作者努力想要實現的目標。在臨床醫學專業的人體解剖學實驗課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自身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與其讓教師在實驗課上以教師為中心地進行單方面灌輸,不如讓學生走上講臺,探討并總結某一基本問題、基本概念或理論,也可以講述一些相對容易理解的新理論,并要求學生制作多媒體課件、分組進行交流與討論,這樣能夠更好地發揮培養學生的能力的作用。在解剖學實驗課的教學中,既要使學生在實驗課中主動地去學習,又要使之能把已學過的基礎理論與臨床實際應用相結合,以培養其學以致用的實際應用能力。
臨床醫學方面的合格人才應該是技能型、應用型、綜合型且實用型的人才。因此衡量臨床醫學專業教師的教學水平或衡量一所學校或一個專業的學生培養質量的指標之一就是看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即學生是否能夠把已學過的基礎理論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臨床實踐過程中去。所以在臨床醫學專業的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怎樣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怎樣增強臨床操作過程的準確性及成功率。臨床操作過程的準確性及成功率與學生掌握解剖學的基礎理論知識的程度關系密切。人體整個體表的標志是臨床醫學專業的人體解剖學實踐教學中的基礎知識,而且也是重點知識,因為體表標志容易辨別而且在體表即可看到或觸及。在人體解剖學實驗課學習過程中,對各個局部的體表標志均可以在自己或其他同學活體上直接觀察或準確定位。特別是對一些觸摸困難的體表標志,可以在同學之間互相觸摸對方以判定是否觸摸的正確。這樣可以避免單一、枯燥乏味的機械式記憶,消除了在以往臨床實際操作中常出現的盲目性,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在臨床醫學技術操作方面的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其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
在實驗課上一邊觀察標本一邊介紹人體各器官的形態結構及位置,這種授課方式枯燥乏味,加之實驗室內刺鼻的福爾馬林味道,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課堂氣氛自然就沉悶。如果充分意識到解剖學與人體自身關系密切的特點,在實驗室教學過程中,提供給學生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的的病例,使學生能夠結合已學的理論知識,并結合標本模型,也可作為思考題讓其在課下借助網絡查找相關資料,通過制作幻燈片并采取自行講解的方式將相關內容講解給全班學生,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比如在講授呼吸系統實驗課過程中,在介紹鼻腔鉆膜嗅區上鼻道以及上鼻道狹窄的特征時,以感冒時鼻粘膜發炎水腫為例,使原本就狹窄的上鼻道進一步縮小,造成經過上鼻道的氣體量降低,如果空氣中存在含某種氣味的氣體,那么這種氣體經上鼻道的量也會隨之變少,所以嗅覺的靈敏度就隨之下降了。
人體的內臟器官主要位于胸腔及腹腔內,而主要的血管及神經位于皮下與皮下的深部組織內,觀察尸體標本或模型能夠了解其結構,通過多媒體展示可以充分想像某一器官的空間構象。而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學習人體解剖學的最終目的是能夠更好地應用于臨床,即在活體上準確找到各個臟器的位置并明確其結構與毗鄰關系。從本質上看,該教學方法是把人體結構的上述內容,借助“望、觸、扣、比、量、按、摸、畫”等多種手段,通過多種形式展現出來,以不同的形式來體現出內容的多樣性。例如,在活體上劃出某臟器的體表投影,不但能夠在活體表面明確這一臟器在人體內的所處位置,還可以從部分與整體的觀點來認識其毗鄰關系。
三、學生應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
臨床醫學專業的應該培養出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修養,并全面掌握臨床醫學專業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在畢業后能勝任各種臨床操作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從服務對象方面來看,醫生的服務對象是具有生物、社會、心理等因素的具備“自然特性”與“社會特性”合二為一的“人”,這就要求臨床醫學生一定要具備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更為充分地去理解、撫慰、關愛并尊重生命,真正地承擔起保護人類健康的高尚使命。因此,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實驗課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對活體體表標志的觀察及觸摸,密切聯系臨床以牢固地掌握所學理論知識,為將來走向臨床夯實理論基礎。
四、學生應充分認識到解剖學理論的普遍性及特殊性
人體解剖學的理論知識主要源于尸體解剖以及醫學實踐過程中,在人體解剖實驗教學過程中描述某個臟器的形態構造、所在位置以及毗鄰等內容均是指正常的人體結構。這是大多數個體的具有普遍性的理論總結,在統計學上占有顯著優勢。但仍有低于50%的個體的某個臟器的形態構造、所處位置或毗鄰等與正常者存在差異。通常不同個體之間總會有些差異,但差異的類型及程度一般不盡相同。有些差異較為常見,而且并不會對正常的功能帶來影響;而另一些差異則會超出一定的范圍,對其正常的功能產生影響。因此,在實際臨床操作過程中,所面對的患者不同,其各個器官的形態結構、所處位置以及毗鄰關系可能存在差異。例如在尸體上尋找神經系統與脈管系統的實驗教學中經常觀察到人體的神經及血管形態或位置異常,因此正常人體解剖結構存在個體差異在臨床實踐過程中應加以注意。總之,人體解剖學教師在實驗課教學過程中應全面考慮,將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觀點融入到人體解剖實驗教學過程中去。在上述多個方面對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的各個方面加以重視,相信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操作能力、臨床思維能力以及哲學理性思維能力都會有明顯的提高。
參 考 文 獻
[1]晏繼紅.醫學教育中的哲學思辯觀[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7,
13(9):72~73
[2]柯益彬,劉黎星,葉維建等.臨床醫學專業人體解剖學實驗改革的體會[J].四川解剖學雜志.2008,16(2):58~59
[3]廖建林,周奕,譚谷權.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實驗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中國健康月刊.2011,19(7):326
[4]胡哲.臨床醫學專業人體解剖實驗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0,18(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