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俠
摘 要:所謂問題教學法,就是把問題作為數學知識建構的載體,把問題作為發展數學能力的載體,以整體設計的問題鏈有機地串聯整個教學過程,恰當地貫穿于每個教學環節中。本文就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結合實踐談幾點筆者的看法。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 提問 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c)-0067-01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需要師生互動,共同解決問題。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能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暴露真實的思維進程,便于教師把握教學,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問題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體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優勢。
1 問題教學法的內涵
以教師的問題誘發學生產生疑問,進而提出問題,或者教師設計情境啟發學生發現問題,通過師生對話、學生獨立思考或討論等方式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努力使學生獲得體驗,喚起學生思維的活力,并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融合,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健康發展。問題教學法對促成學生有效學習的效果是十分明顯的,主要表現在:(1)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可誘發學習動機,很快使學生進入問題解決的思考狀態;(2)突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疑點的解決,促使學生對沒有意識到和領悟到的問題的思考,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品質;(3)有序呈現具有合適高度和梯度的系列問題,能使各種智力水平的學生均處于逼近目標的積極思維狀態之中;(4)問題教學的實施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2 問題教學法實施的幾個注意點
2.1 找準切入點提問,讓思維更富張力
小學數學教學需要教師注意數學知識間的聯系性、多變性、包容性,找準切入點巧妙發問,進而追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散思維,培養學生從各個角度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一位老師在復習分數、百分數應用題時,沒有給學生進行題海訓練,而僅僅出示了這樣一則信息:“果園有桃樹640棵,梨樹有多少棵?”教師故意缺少了表示桃樹和梨樹關系的關鍵信息,而這正是解答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切入點。學生一臉茫然,不知所措。緊接著教師發問:
師:你能用分數、百分數來補充一個有關桃樹和梨樹關系的信息,解答本題嗎?
生1:占梨樹4/5。
生2:梨樹是桃樹的5/4倍。
生3:與梨樹的比是4∶5。
生4:梨樹比桃樹多1/4。
生5:比梨樹少20%。
生6:占梨樹的80%。
生7:梨樹是桃樹的125%。
生8:比梨樹少1/5。
生9:梨樹比桃樹多25%。
生10:梨樹與桃樹的比是5∶4。
……
(問題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漣漪和浪花,學生爭先恐后地補充信息,師生選擇幾個信息進行解答后,師進行追問。)
師:補充的信息不止一種,那么你能將補充信息后的這些應用題分類嗎?
學生通過比較發現:(2)、(4)、(7)、(9)可以分為一類,都是用乘法進行計算;(1)、(5)、(6)、(8)分為一類,都是用列方程解答。(3)、(10)分為一類,可用比的知識解答,也可轉化為分數解答。
師:你有什么想法?
生:第一類是已知單位“1”,求比較的量,用乘法;第二類是求單位“1”即求標準量,用方程解,其數量關系與乘法是一樣的;第三類根據主要是弄清數量之間對應的份數。
從這位老師的課堂實例,我們可以看出,有效的提問和追問能使學生調整學習思路,發散思維,讓思維在最短時間內由點到面完成“集結”過程,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2.2 洞察學習動態提問,讓思維條分縷析
數學知識之間存在著許多共同的要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敏銳地洞察學生的學習動態,讓學生的思維隨著問題的深入條分縷析、清晰明朗。
例如,在《有趣的拼搭》這節課的“滾一滾”教學環節中,可以進行這樣教學。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做個游戲,請大家把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和球從斜坡上滾下來,你能發現什么?
生:圓柱,球滾得快,而正方體,長方體卻不容易滾。(實驗以后,學生得出結論)
當學生得到了圓柱容易滾的結論后,教師抓住圓柱有曲面還有平面這一特點,將圓柱的底面放在斜坡上,讓學生觀察現象。
師:圓柱為什么又不容易滾了?
學生很自然地聯系到上面正方體、長方體不容易滾的現象中去,很自然地想到這種現象與它的面之間存在著一種深層次的聯系,學生思維被有效激起,在思索與爭辯中實現對事物本質的發現、發展和創造。
師:大家想想,有沒有什么辦法能讓正方體、長方體在斜坡上也能移動下來?在生活中我們能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
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將課堂的知識遷移到生活中去,引導學生積極去探索研究,讓學生在體驗中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2.3 拓寬學習領域提問,讓學習效率穩步提高
小學數學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探索精神。因此,小學數學教學絕不能局限于課堂之內,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廣闊的數學天地,領略數學的美麗與神奇。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和能力,還要想方設法拓寬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渠道,利用各種手段幫助學生全面完整的認識數學這門學科。
例如,教學《利息》時,課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自己獲取“利息”的有關知識,在課堂上請學生匯報展示。
師:同學們,能說說你們是通過什么方法了解到這些關于“利息”的知識的嗎?
生1:我去銀行里看到銀行的牌子上寫著的。
生2:我是通過查書找到的。
生3:我是問爸爸媽媽的。
生4:我是從網上搜索到的。
……
師:大家想不想知道關于“利息”的更多奧秘啊?
生:想。(齊聲回答)
師:那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新的知識利息吧!(板書:利息)
獲得知識有多種途徑,這位老師采用的方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凸現,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通過問題巧妙地結合起來,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時空,打破了課堂學習的局限性,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促使學生創造性地獲取知識,而且有利于學生個體在學習內容、形成方法等方面自由選擇,個性更能得到充分發揮。
課堂教學提問的時機轉瞬即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在課堂上把握好提問的時機,適時發問,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啟迪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引導學生探索和創新,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這樣數學課堂將更加精彩,課堂教學效果將最優化,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富.問題組合教學法[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2] 張丹.小學數學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 劉娟娟.小學數學教學技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