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涵
摘 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發展,近年來,我國逐步走上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復興之路,在此前提下,社會更加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提高。與此同時,社會保障制度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區別于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中國在社會保障方面,無論是從保障的范圍,還是從保障的力度來講都有很大的不足。本文基于中國社會現實,通過對現今國內外社會保障制度分析和研究,重點闡述中國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以及缺陷,同時對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出路問題做重點闡述。
關鍵詞 新時期 社保制度 發展方向
一、引言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總體呈現和諧景象,但是隨著社會建設的進程加快,出現了一系列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黨的十六大在闡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時,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一個重要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是中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也是順應社會和民意發展要求的明智選擇。和諧社會的構建工程需要一個完善的社會制度作為基本框架,而社會保障制度則是框架構建中的重要基點。加快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強化對百姓生存和發展的保障功能,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迫切任務,是提升民生幸福的重要途徑。
二、社會保障制度的內涵
(一)社會保障制度是派生的社會制度
在周運清先生所參編的《社會學概念》中將社會制度如此定義,“社會保障制度是派生的社會制度,是人類社會活動的規范體系,是由一組相關的社會規范構成,也是相對持久的社會關系的定型化”。社會學學者將社會制度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在人類社會初期就形成,并在生活中發揮基本作用的制度,稱為自發形成的社會制度;另一種則是在自發形成的社會制度上分化、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甚至是自發形成的社會制度的某一部分發展起來的制度,即派生的社會制度。目前,被稱為“社會安全網”和“社會減震器”的社會保障制度當屬派生社會制度的代表。
(二)社會保障制度的構成體系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一些風險,如生老病死傷以及失業等,承擔這些風險,除了依靠個人和家庭的力量外,還必須依靠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不僅涉及到每一個勞動者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根據社會學長期以來的觀點,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定義為“是國家對公民在年老、疾病、傷殘、失業、生育、死亡、遭遇災害、面臨生活困難時,由政府和社會依法給與物質幫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在社會保障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社會保障的基本綱領;社會救濟屬于社會保障體系的最低層次,是實現社會保障農民工保障的最低綱領和目標;社會福利則是社會保障的最高層次,是實現社會保障的最高綱領和目標,目的是增進群眾福利,改善國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它將社會保障推上最高階級。國家通過實施社會保障,保證百姓的基本生活,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實現勞動資源的合理配置,深化企業改革,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精神文明的進步。
三、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
(一)傳統社保制度的建立
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國就開始著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1951年政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這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與社保制度相關的法律文件,《條例》的頒布象征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當時的社保內容主要涉及的是養老、工傷、疾病、生育以及遺囑等職工社會保障機制,根據當時中國的國情,在這種體制下獲得保障的人群僅僅限制于國營企業以及一部分集體企業。在此之后,國家公職人員的社保制度也以法律的形式逐步的建立起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在進行著社會保障制度的探索,同時也不斷地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保制度重置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引入,我國的經濟制度開始發生變化,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中國特色市場經濟制度。時代在發展,中國在進步。國家開始著手對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和更進一步的探索,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按照逐步試點的原則,開始在部分城市開展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繼而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在黨的領導下,經過為期二十多年的艱苦奮斗,現在我國已經建立起與市場經濟制度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我過國情決定我國不能夠像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一樣,由國家財政完全來支撐社會保障體系,所以目前社保制度在我國有兩種形式:一方面由國家財政出資的項目,比如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救助,對孤老殘幼的政策性救助以及對軍人以及軍烈家屬的優撫安置等;另一方面是由用人單位,職工個人繳費,國家給予適當的方式,例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以及生育保險。就我國現行的保險制度而言,第二種方式的保險制度是建立在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務基礎上實行的,這就體現了公平與效率,同時注重權利與義務相結合。
四、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現狀及問題
在我國,社會保障工作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保證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穩定發展的大局。通過這些年黨和人民的艱苦奮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地得以完善,社會保障的覆蓋面擴大,保障的能力日益加強,社會保險待遇水平不斷提高,取得成就的同時也必須清楚的認識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一)社保水平的差異化
由于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社會,自然條件等各種客觀因素的限制,各地區社會保障制度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即使通過各種政策的扶植,各地區之間的社保事業發展水平還是存在明顯的差異,各個地區間的不平衡格局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這就不利于我國的社保事業在全國范圍內的協調發展,違背了我國社保事業的公平性。
(二)社會保險之間的發展不平衡性
社會保險之間也存在差異性的問題,例如在我國,職工養老保險建立的時間較早,現今已經建立起了省級的統籌制度,可以說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系統,基金的規模相對較大,待遇水平相對較高,管理以及運作制度完善,但是企業單位與事業單位的養老待遇仍然有著重大的差距,城市養老保險制度與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也存在著差距,而且這種差距是長期存在的。醫療保險制度也是一樣,雖然我國已經建立起相對比較完善的醫療保險制度,農村也建立起合作醫療保險制度,但是由于繳費的水平以及籌資比例等方面的差異,甚至有些地方政府按照當地的財政水平來制定報銷水平,同時對于保險制度的管理服務水平上也存在相當的差異。這幾年國家對農村醫療保險制度的政策的傾斜,相對拉小了兩者之間的差距。
(三) 服務人員素質,管理制度的差異
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素質參差不齊,這也就決定了在不同地區開展保障事業的差異性,在服務與管理上,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地方政府片面重視與政績相關的經濟事業的建設,從而忽略了對于地方社保制度的建設,在管理制度上也是十分的不健全,有些地區至今還沒有形成對社保的系統管理制度,同時管理服務人素質有待提高,在社保管理系統內部并沒有形成相對系統的激勵,考核制度,導致有些服務人員的素質低下,使得人民群眾得不到相應的服務,享受不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福利。
五、關于新時期社保制度發展的建議
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過程中要認清楚一體化建設對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意義,在新時期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應當朝著一體化的方向發展,根據我國的國情,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需要分步進行以保證社保制度穩定的發展。在目標上,需要有全國統一的社保發展規劃,在水平上,提高現有保障制度的統籌層次,加強全國性的協調和管理,在推進中,切實把握各種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區別例如城鄉區別等,加強協調程度,最終達到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一個制度統一的,水平一致的和管理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向著良性方向發展。
(一)完善制度體系
隨著市場經濟在我國的建立和發展,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的制度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主要建議兩點:一是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二是逐步建立起工傷保險運行機制。城鄉發展差異化是我國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工傷保險糾紛也是近些年來人們熱議的話題,因此,解決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就顯得迫在眉睫。城鄉問題由來已久,所以不宜操之過急,更由于沒有可以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所以在解決這個問題時需要進行試點的探索,找到能夠實行統一城鎮職工與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有效地銜接辦法,使得兩者得以統籌發展,同時推動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管理整合和統籌發展,合并實施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和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加快建立起覆蓋城鄉居民社保制度體系。在工傷保險方面,需要按照工傷職工工資補償和傷殘補償的原則,建立起鋪蓋城鎮各個企業的,統一的工傷保險運行機制。
(二)提高社保制度待遇水平
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福利最終是要回饋給人民,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更是要不斷提高社會保障制度待遇水平。醫療長期以來困擾著人民大眾,在此方面國家一直在對報銷水平進行調整,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調整也需要跟著變化。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探討的重點在于在提高補助政策標準后,如何適當的提高個人繳費的標準,以及報銷的病種項目和報銷水平。由于我國現階段的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是有差距,建立醫保制度的時候就必須參考到我國現實情況,對此國家以及地方政府可以提出相應的政策,例如將報銷比例納入工作業績中,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而對于農村或者是一些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國家應當加大財力物力的投入,確保醫療保險制度能夠得以完善的建立起來。
(三) 提高服務人員素質
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在個別城市存在,在很多經濟水平發展較高的城市也存在,這個問題導致國家保障政策變成了對人民的“施舍”,很多人由于對制度規則不明確,比如像社保基金如何繳納,在什么地方報銷等問題沒有得到服務人員的細心解決,導致部分人放棄享受社會保險所帶來的福利,使得一些地區雖然加入了社會保障制度,但是沒有按照規范的體系操作,以致一些地區的社保制度的水平跟不上去。
這就要求建立起良好的管理機制,加強對服務人員專業素質以及服務素質的培養,建立競爭上崗的機制,業績與工資福利掛鉤,建立適當的監督機制以及申訴機制。服務人員應當清楚的認識到自己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服務者,需要對人民負責。
六、結語
社會保障制度是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的,尤其是像我國這種沒有可借鑒經驗的國家,需要一步一步的去探索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出。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雖已取得輝煌的成果,但是必須清楚的認識到所面臨的問題以及發展的方向,使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地健全完善。
參考文獻:
[1]鄭國柱.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現狀和發展思考[J] .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10(05).
[2]關信平.論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一體化建設的意義及相關政策 [J] . 東岳論叢, 2011(05).
[3]許爾軍.關于推進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探討[J]. 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12(06).
[4]王妍,詹文婷.淺析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標準化[J] . 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