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云武
摘 要:在日常教學中,很多教師總是“擔心”做不好、不按規矩來……結果教師特別辛苦,學生的主體地位被拋在一邊,教學效果不佳。實際上,只要教師“放心”讓學生主動去參與、去實踐、去探索、去發現,教師會意外發現,原來放手也可以這么美好,效果也會這樣棒。
關鍵詞:放心;擔心;自信;主動參與
進入21世紀以來,在神州大地上刮起了一陣又一陣迅猛的教育改革之風,教育教學中種種思潮進行著激烈的碰撞,將新課程改革推向更高潮。日常教學中,我們常常聽到有的教師說:“唉,想讓他們自己來做,又怕他們偏離既定目標,或者是他們根本就不會,沒辦法,只能辛苦自己了。”于是乎,教師按照設計好的教學程序,手把手地、一步一步地完成,學生也跟著教師的步子“穩穩當當”地走過來。教師真的就必須這樣嗎?其實未必然也,何不放心地讓學生自己多去試一試、體驗體驗呢?
一、“放心”形成主動,“擔心”導致懶惰
在教學活動中,若教師總是擔心學生這也不會,那也不會,那么教師干脆就包辦代替,“仔仔細細”地講解。漸漸地,學生便會覺得沒事兒可做,其學習的惰性便會油然而生,因為他們感覺只要“依樣畫葫蘆”即可。然而,在新時代里,社會、國家需要的不是一個個“跟屁蟲”。教學中,教師應該放開手腳,大膽地把時間、空間交給學生去自主處理,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從主動參與活動中培養學習能力,此外,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使他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這正如波利亞所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
二、“放心”培養自信,“擔心”失去自信
課堂上,若只有教師的“關照”與“不放心”,學生很難獲得探索研究的機會,更談不上獲得探究與發現的無窮樂趣,更享受不到通過自己努力而獲得成功的喜悅。長此以往,他們便會認為自己不行,從而喪失自信心。只有當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時,學生才能在學習中充滿自信。
一次公開課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在■與■之間插入一個最簡分數,使之大于■而小于■。很快有幾位同學說出了一種方法:把兩個分數寫成同分母分數來解答(較常用的方法)。此時,我追問:“有別的方法嗎?”教室一時沉默了,5秒、10秒、15秒……突然有一個學習“不太好”的學生將小手慢慢地舉了起來,又往下放了放,猶豫了一下,又舉了起來。看著他那堅定自信的眼神,我果斷地叫了他的名字,結果,這位學生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將兩個分數寫成同分子分數來解答。課后,該學生主動來到我的辦公室,說:“謝謝教師,我課堂上總是害怕舉手回答問題,心中沒底兒,現在不了,我開始有點相信自己了。”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努力吧,教師相信你,能行的!”看似一次平常而又普通的課堂提問,對這位學生來說,卻起到了不同尋常的作用——建立起自信心了。
三、“放心”鑄就創新,“擔心”造成墨守成規
蘇霍姆林期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世界里,這種感覺特別強烈。”希望教師給他們提供更多自主參與的機會,使其在一系列的實踐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這主要來自于他們操作中所取得的成果,特別是那些與眾不同的新奇的方法、結論……
如:有6棵樹要栽成3行,且每行都有3棵。此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結果他們帶來了意外的驚喜(如圖):
若我擔心他們不會做,干脆把第一種講了就行了,這樣學生便以為只有這一種,教師便失去了一個讓學生自主參與、探索發現的機會,也失去了一個培養學生創新的絕好時機。
總之,勇于“放心”讓學生去觀察、實踐、獨立思考,敢于“放心”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松開我們一廂情愿的呵護的雙手,定會發現我們的小天使原來是那么的主動、自信,勇于探索、研究,能給他自己和我們帶來更多的快樂。
(作者單位 四川省開江縣廣福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