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瑞瑜 侍順明
【內容摘要】所謂的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的過程中主動的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這種學習方法對于學生步入社會后的終生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它同時也能增強學生在將來的激烈競爭中獲取主動。就物理這一門學科而言,我們教者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努力去進行這種方法的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滲透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我們一定要不厭其煩,持之以恒,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關鍵詞】物理 研究性學習 思考
教育學家盧梭認為,人天性具有探究的欲望,教師應不斷地創設問題產生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這種觀點奠定了今天的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基礎。《物理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所謂的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的過程中主動的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這種學習方法對于學生步入社會后的終生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它同時也能增強學生在將來的激烈競爭中獲取主動。就物理這一門學科而言,我們教者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努力去進行這種方法的滲透。
一、巧妙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某一問題產生了強烈的研究欲望,他們便有了努力研究的內部動力。老師應及時的察言觀色,恰到好處地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適時對學生進行引導。比如在講解液體和氣體的壓強這一課時,教師可以以一個自編的小故事引入:法國是馳名世界的葡萄酒的故鄉,為了貯運這些美酒到世界各國,酒商們做了許多牢固的木桶。而物理學家帕斯卡竟與人打賭,說他只要用幾小杯水就能輕易的將木桶壓碎!結果在人山人海的觀眾面前,他居然真的贏了!學生立即對這一故事產生了深深的疑問,于是我們可以趁熱打鐵,進一步引導說:這就是液體壓強的奇妙之處。這樣一來,學生就對液體的壓強產生了強烈的研究欲望。
二、言而不盡,給學生研究空間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力求給學生一個輕松活躍的環境,讓學生在愉悅的心態中輕松自如的進入研究者的角色,這樣才能更大程度的調動他們研究的積極性。比如在講解溫度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動手做兩個對比實驗,讓學生把兩只手指分別插入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中,再同時將這兩只手指插入一杯溫水中,去感覺一下這杯溫水的冷熱程度。結果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特定的情境,并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同一杯水,給人的感覺竟有如此大的差距!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比較溫度高低的標準——溫標,除此之外,還得有專用的工具。學生在這種特定的情境中迅速完成了對本節的知識點的心理準備,積極主動的研究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注重啟發,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對特定的情境產生反映,根據自己的疑問,會提出問題,能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只有有了這樣的習慣,學生才會主動的去探索、去研究、去揭示謎底。為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點撥,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大膽地提問題。即使遇到了學生不著邊際的提問,也不能輕易的否定,更不能隨意的打擊諷刺。比如在做完了蠟燭在玻璃鐘罩中燃燒的實驗后,可以用帶有啟發意味的口吻問學生:關于這一實驗大家還有哪些設想?學生通過討論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將長蠟燭加長,而短蠟燭再減短,結果會怎樣?”“如果鐘罩再變大對結果會不會有影響?”“假如鐘罩漏氣又會怎樣?”如此一問,學生就有了更多的研究對象。
四、大膽放手,發揮學生創造性
我們在具體的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問題,讓大家挑選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問題進行研究步驟的設計,對于設計出的步驟,還要讓大家討論,得出最合理的方案,然后分組獨立的進行。實驗中,學生便會對事先似乎很合理的方案的優劣有一個新的認識,從而也能通過親手實踐而找到最優化的組合。同時,他們還通過這種研究的過程充分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總結失敗的經驗。
五、細心引導,培養學生總結歸納能力
教師在學生的研究性實驗結束后,要及時讓每一小組匯報實驗結果,并組織學生對各組的實驗結果進行細致的討論比較,通過討論比較去除混雜于其間的錯誤和假象,引導學生逐步統一認識,并要求他們盡力用簡潔、準確的語言描述出合乎教學規范的結論。當然,有一些結論的得出本身難度較大,我們要區別對待,千萬不可一刀切,對學生求全責備,甚至吹毛求疵。哪怕學生通過努力只能得出其中的一點或幾點,我們也應該給予熱情的肯定,并在此基礎上趁熱打鐵,通過耐心的啟發、補充等方法引導學生最終得出完整正確的結論,讓學生真正的體會到,自己就像一位科學家一樣,正在進行著嚴格的科學研究工作。
六、走進生活,提倡學生活學活用物理知識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實踐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精神——讓學生做到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將學習活動同生活實際、同社會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我們要鼓勵學生盡力把課堂上學到的經驗主動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去,解釋身邊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真正達到生活——物理——社會的鏈接。實現“活學活用”、“溫故而知新”的效果。比如學完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環之后,可以讓學生對身邊的情況進行調查: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對水造成了不應該有的污染?水的循環中水量的多少有沒有發生變化?水循環在工農業生產中的意義何在?國內水資源的分布情況如何?國內的缺水情況又如何?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引導學生運用新知識去增強生存能力,比如通過長短蠟燭在鐘罩中的燃燒實驗,讓學生思考火場的逃生問題;學完導體和絕緣體知識之后,設計這樣的情境:看到某人接觸斷裂的高壓線觸電處于昏迷的危險狀態中,我們該如何安全的去救助他?通過這些實際又實用的情境與問題,能夠鍛煉學生運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然,我們還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全身心的參與激情,通過小制作、小發明鍛煉學生。因為這些看似簡單幼稚的創意,其實正是學生創造性火花的具體閃現。也許,不遠的將來,改變人類生活的大制作、大手筆就會在這一次次的不經意中產生。
研究性學習的滲透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我們一定要不厭其煩,持之以恒,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出版社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走進新課程》,北京師出版社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湖縣實驗初中;江蘇省鎮江市索普中學)